叶 宁
天津泉建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天津 300061
1.前言:BIM技术自2002年起我国就已引进发展,且与许多大型项目如世博会中进行了技术的应用探索和研究,直至后来,经由技术推广开来,各种公司企业也迅速成立了相关团队或者是项目组。也因此BIM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我国也因此与14年的BIM发展速度报告中名列前四。此外,随着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其具有的诸多优势使得人们也不能再忽视这一技术的存在,本文探究了BIM技术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一些应用方法方案。
BIM被称为“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它是一种建筑信息模型。它可以通过3D数字技术模拟建筑物的所有信息并构建建筑物模型,从而可以以直观的立体图像向观众显示2D绘图,BIM技术可以模拟施工过程,紧急疏散,日照等现实因素,这是4D;此外,BIM技术能够分析和估算3D建模的项目成本,这是5D。由于其多维度和多功能优势,BIM技术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建筑业的青睐。1957年,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University of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uckeastman教授首次提出了“BIM”的概念,因为美国经济受到全球石油危机的影响,才刚刚诞生。为了提高行业的整体效率,Chuckeastma教授n利用数字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提出了“BIM”的概念,在建筑行业实现了对工程的全周期仿真和控制,大大提高了工程建设的效率。
在建筑工程项目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接入BIM技术,能够有效地提升整个结构设计的精度。确保设计范围的全面性以及构件加工的准确性。利用BIM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纸质图纸耐损力低以及在实际施工指导过程中存在的偏差等问题。它可以有效地提升施工与设计之间的关联性,通过BIM平台还能够及时对工程建设进行审查,从而优化整个工程质量。
就目前而言,很多建筑工程施工单位是依据其施工的具体情况而定的。但这种应用方式仍缺少一定的论证和经验。具体的施工主要以施工过程中的难易情况为依据,因而通常选择三维技术交底的模式。通过对利用三维技术的展示方式,能够使施工者看到施工现场的环境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构建安装的模拟过程。同时还可以通过三维模型对施工人员进行三维技术的交底工作。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管理者对于施工现场的把控能力,进行准确有效地分工和安排,从而实现对整个建筑施工工程质量的提升。
随着BIM技术和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它与建筑业的诸多方面相结合具有很大的优势,但仍存在许多问题,这使得国内BIM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非常有限。原因在于BIM技术不仅影响所使用的工具和技术,还影响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运营方式,甚至影响整个行业的产业链结构。该系统与国内现行的政策、工程承包、设计服务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过分强调速度,人员分散,施工管理过于粗放,使BIM技术在建筑发展过程中更好地与建筑业的发展相结合。我们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空间。尽管BIM技术在中国发展迅速,但结合建筑相关内容,它也具有巨大的优势。然而,就我国的现状而言,BIM技术在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应用仍然有限。对于建筑、施工和设计单位来说,目前对BIM技术的发展仍有相当大的阻力,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目前,BIM应用的施工单位主要在于计算数量和碰撞检查管道。然而我国大量的技术人员依旧习惯于广联达等算量软件,并且可以满足要求。对于碰撞检查,除了特大型项目,大部分项目依旧靠现场碰撞,此时BIM虽然不是非常有必要,但是作用还是能够起到一些的,所以说发展BIM技术仍是刻不容缓。
BIM的清晰和明显的特点使得BIM技术能够在设计阶段防止许多错误。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损失,而且可以使施工单位更直观地了解工程进度,方便工程管理。因此,建设单位BIM技术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目前,中国有太少的人才意识和技术能够满足标准。引进和培养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设计单位来说,BIM技术对于增加工作量毫无帮助,由于BIM的兴起,设计人员无法掌握国外相关设计软件,而目前的BIM市场仍然是国外软件,国内的软件和架构暂时无法与国外软件竞争。然而,为了使BIM更好地适应国内的工业环境,本地软件需要更多的能量。政府有关部门还应提供部分补贴和政策补贴,以加快BIM技术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对具体的招投标阶段来说,我们可以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BIM模型达到对于工程信息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做到清楚的了解,从而准确的去编制工程量清单。十分高效的避免了因错差而导致的错误。此外,我们可以利用BIM技术直接的加载工程量清单信息,也因此我们可以依靠此项技术得到信息方面的巨大帮助,能降低相关的工程量,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结束语:目前,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BIM技术的同步发展,使建筑业“程序化”。在建设工程中应用BIM不仅缩短了工期,而且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因素,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施工质量。如此高效的方式,在我国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借鉴国外成熟的模式流程和标准规范,形成本土化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