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莹,高 丽,冯俊荣
(烟台大学 海洋学院,烟台 264005)
目前,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互联网的无线接入及众多应用程序的安装使得智能手机的功能得到了无限扩充,在给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占据了使用者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5)》指出,中国大学生每天用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约为5 h 17 min,占一天全部时间的22%。与周一至周五相比,周末手机的使用时间并未出现明显增加,其原因可能在于部分学生对手机依赖程度过高,上课时间也出现了机不离手的情况。针对这一普遍现象,高校很难从规章制度上对其进行统一监管,只好依赖于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及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利用手机存放袋、手机存放箱等工具,力争将智能手机排斥于课堂之外。事实上,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上也出现了海量的移动学习资源,借助常用的应用软件,智能手机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助手,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听讲状态,师生交流较少,课堂气氛比较单调,容易出现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注意力分散等问题。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当今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是促进师生间交流的有效方式,在虚拟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及时收获教学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也可以针对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与教师进行沟通,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
微信学习平台主要由公众号和微信群两部分组成。借助于微信公众号,教师可以将课程相关学习资料分享给学生,还可以借助平台中的“图文统计”功能,对教学资源的送达人数、阅读人数与转发人数进行统计,进而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此外,平台的“消息分析”功能能分析出学生与平台互动相关情况,从而使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课程参与度有了具体的了解。目前,微信公众号的申请虽然是无门槛、低技术的,但是对于多数高校教师而言,其开发和维护过程仍需牵扯过多的时间与精力。相比而言,微信群的建立与管理较为省时省力。学生仅需扫描微信群生成的二维码,就可以进入群中,分享学习资源并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可以利用“群公告”功能,在群里发布课程的学习要求、进度安排等相关信息,也可以在聊天记录中收集作业及学生的反馈信息。利用微信教学平台,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扫描二维码进行课堂签到,并对旷课的学生发送提醒信息,有利于课堂教学秩序的有效管理[1]。
QQ学习平台主要建立在QQ群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利用平台中“群文件”的功能进行学习资料的共享,利用“群作业”的功能进行作业的布置、提交与批改,利用“群相册”的功能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与微信学习平台相比,QQ学习平台的优势主要在于其共享功能,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的文件上传至群共享空间中供其他人下载,从而在群内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共享,进而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对于高校生物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而言,许多都会涉及特定生物门类的分类学特征,包括生物的形态、名称及分类地位等,知识点繁杂,难于记忆。传统的教学模式除了教师课堂上的讲解之外,通常还包括室外实验和野外实习等教学手段,但是由于学生人数通常较多,在教学中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很难达到均衡的教学效果。
樊锐锋等[2]在“药用植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就采用了教师每周对学校周边的植物拍照并上传到学习平台,而后学生按此照片找到这些植物并拍照上传的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识别和鉴定常见药用植物的能力。在对周边植物进行调查、拍摄照片和制作标本后,还可应用二维码技术对植物进行编码,构建药用植物学二维码自主学习平台,并与药学和中药鉴定学的相关学习平台进行链接,有效地实现了相关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为类似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实验类课程是高校生物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也希望能借此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对于实验结果的思考能力。一个完整的实验流程通常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和撰写报告3个部分,但是在实验预习阶段,学生多数以阅读实验教材为主,获取的信息较为有限,而且可能出现实际操作与教材内容并不完全相符的情况;在实验操作阶段,有的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及学习主动性,滥竽充数的情况难以避免;在撰写报告阶段,部分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出现了较为普遍的抄袭现象。
智能手机在生物实验类课程中的应用为以上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陈木娟等提出,可以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和借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验前观看实验视频,提前了解实验所需要注意的事项和知识要点[3]。魏玮等提出,可以给实验药品和实验仪器设置贴上二维码标签,学生在使用时通过二维码的扫描,就可以迅速获得使用安全须知或操作说明[4]。岑湘涛提出,通过让学生将观察到的显微物象用手机拍照并将照片标注上传的方式,可以准确了解到学生对于显微镜操作的熟练程度与真实水平[5]。在课后实验报告的写作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通过平台交流心得体会,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于智能手机,教师可以在实验课中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培养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就科学问题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生命活动通常具有高度的动态性与复杂性,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学习内容必须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否则难以被学生理解和记忆。但是传统的教材往往内容较为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形象记忆,而且静态教材的内容是直接呈现的,深度与广度较为有限,不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目前,平板电脑和其他电子设备在国外高校的课堂学习中已是较为常用的工具,但是其成本较高,自由度过大,不适合我国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学习习惯。相比而言,基于二维码的学习材料成本较低、易于制作和改进。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讲课内容,将重点及难点部分的网络学习资源如图片、视频和动画等进行开发与编码,并将生成的二维码嵌入纸质教材中。学生可以利用智能手机针对学习资料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创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学习热情与学习效果均会有明显的提高[6]。
对学生进行测试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成绩考核方式以期末考试为主,以期中考试、平时作业、课堂考勤等作为补充。但是期中考试的组织难度较高,学生的平时作业往往不能反映其真实水平,课堂考勤费时费力且难以有效监管,种种原因限制了其作为平时成绩的有效性。相比而言,随堂测试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需要教师进行命题、阅卷、评分及成绩统计工作,工作量较大。网络试题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借助于智能手机,教师可以方便、准确地进行随堂测试,有利于学校常规教学中对于知识点强化的在线练习、及时反馈、分析统计、查找重难点等教学要求的实现[7]。
问卷星是集调查问卷、考试、投票于一体的免费网络平台,支持手机在线填写。教师可以在问卷星上创建一份网络试题,之后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个二维码,教师可在课堂上发布试题的网址或者二维码,学生据此找到试题,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作答。提交试卷后,系统会即刻自动评分并自动统计出每道题的提交人数和准确率,教师可以据此了解学生的课堂听课效果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辛雪等在生理学的教学中发现,73.84%的学生认为配合使用问卷星课堂随机测试,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8]。
对于实施双语教学的课程而言,Kahoot是一个不错的在线测验平台。Kahoot平台没有中文界面,但是英文界面的内容较为简单,教师可以在该平台用中文或英文编写测试题目,学生用手机访问特定网页,对老师设定的题目进行答题。每完成一道题目,平台会即时提供统计结果,包括参与答题的学生数、班级正确率、学生排名和得分情况等[9]。其特色之一是“领奖台”模式,即可以在页面上显示答题正确且速度最快的前三名同学的名字,对于学生有较好的激励效果。另外,Kahoot平台中还设有公共题库,除非用户在创建测试时选择“私密”模式,否则所有新创建的测试都会被纳入公共题库中。教师可以在题库中搜索所需测试题目,然后修改利用即可。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创建和完成测试,并即时进行评估,可以达到增强课堂趣味性和互动性的目的,使学习过程更加精彩有趣[10]。
目前,智能手机在美国、加拿大、葡萄牙等国家的教育教学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但在我国相关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11]。如何利用智能手机完善课堂教学,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值得当下高校生物学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许多一线教师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目前智能手机在高校教学中应用的限制因素主要是教师对于应用技术的熟练程度以及所需的巨大课后工作量,希望高校能够安排专业人员对教师进行必要的操作培训,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并建立具体有效的激励机制,协助教师适应不断更新的网络教学环境,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