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兴
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工电大修段
当前形势下,国铁企业正逐步转型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铁路大修行业筑牢安全基础,突出效益导向的职责定位将更加凸显。同时,面对用工用料成本连续上涨,大修项目投资预算不足、施工管理手段相对粗放等多方面挑战,大修企业自身破解困局、求新求变的内在需要也十分强烈。为此,必须时刻聚焦铁路经营创效的中心目标,统筹运用管理机制优化、组织模式改革、技术装备创新等多重手段,不断提升铁路大修施工效率效益。
1. 预算编制方面,在力保安全的前提下,依据铁路大修线路、桥隧、电务、供电等不同专业、不同施工项目成本写实情况,健全完善大修施工项目费用支出定额体系。统筹考虑工料价格、作业模式、设备配属、工期长短等因素影响,统一费用测算方法,合理安排费用支出冗余,形成以单项施工工作量为参数的预算编制标准,真正推动业务预算与财务预算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以收支匹配、量入为出为原则,分专业、分件名编制施工全成本预算,通过精简会议数量、规模,调控差旅费报销金额,实行物资集中采购等方式,进一步压缩管理费与一般生产费,使年度预算指标更加精准科学。
2. 预算执行方面,将年度预算指标分劈下达至车间、班组,确保成本支出预算指标压力下传、不留缺口。动态跟踪预算执行情况,建立并实行月度、季度经营活动分析制度,定期梳理经营指标完成情况、重点项目支出情况、经营管理工作开展情况等,特别是强化预算执行的过程监控,及时发现并纠正实际支出偏离预算指标的问题,严格执行预算调整审批程序,确保预算调整有理有据。同时配套修订经营业绩考核制度,使经营收支与人员收入相挂钩,以经营结果的考核严,保障预算执行的纪律严。此外,在物资材料使用环节,强化节支降耗管理,一是通过鼓励修旧利废,提高物质材料回收利用比例,节约物资支出;二是完善物资消耗定额体系,重点加强对价值高、消耗大以及通用性的物资发放管理,不断规范材料的保管使用、盘点维护和清理回收,避免不必要的消耗浪费,推行领发料审批和有权领料人制度,确保各类物资领料有依据、进料有登记、消耗有去向、储备有定量。
1. 在优化用工组织结构方面,按照“控总量、调结构、深挖潜、强一线”的原则,摸清摸准各专业项目、各作业环节实际用工需要,通过优化生产组织、提高施工计划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加强内部人员调剂等方式,最大限度利用好现有人力资源完成生产任务。合理确定单日施工进度及工期,提高工时利用率和劳动生产效率,减少临时性、季节性雇工,压缩外购劳动力数量,节约工费投入。
2. 在培育队伍综合素养方面,着力培育复合型的人员队伍,在强化作业人员本职本岗业务技能的同时,拓展培养关联岗位业务技能,配套建立收入分配奖励机制,激励激发作业人员学技练功的热情和积极性,以“一专多能”推动“兼职并岗”,进而为实现挖掘和释放队伍潜力,优化用工组织结构的预期目标创造前提条件。
3. 在统筹车列调配运用方面,充分把握线路专业换轨大修施工钢轨“焊、运、卸、换、收”链条式的作业特点,强化前期调查、施工组织过程中的信息沟通,确保各作业环节的紧密对接。结合外委基建项目供轨需求、维修曲磨钢轨运卸任务,统筹安排车列资源,将车列周转作为施工组织的重要一环通盘考虑,避免出现“单打一”的情况。同步提升车列检、养、修水平,降低车列设备故障率,以稳定可靠的运转状态确保车列调度组织有序高效。
1. 在推广降本提效新科技方面,坚持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定依靠技术进步的发展思路不动摇,特别是要依靠施工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升,逐渐改变大修施工依赖密集劳动力的现状,实现“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增强铁路大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同时,紧紧跟踪路内外大修施工先进技术发展动向,大胆实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机具,加快推动新兴技术向实用化转变,着重扩大可靠技术成果的应用范围和数量;广泛了解民用市场成熟技术应用成果,促进民用市场上运行稳定、性能优异、价格低廉的技术成果与铁路大修实际需要相对接,使其服务于安全生产,开辟一条越走越宽的技术融合之路;统筹抓好现有机械设备的使用管理,合理安排内部周转调剂和日常维护检修,减少空余闲置,提高机械设备使用率。
2. 在拓展施工生产新业务方面,重点抓住工、电、供大修专业“一体化”发展趋势,稳步拓展新业务、新项目,着力克服近年来大修预算投资不足、任务总量下降对经营业绩造成的影响。同时在反复观摩学习设备单位施工流程的基础上,努力积累技术经验,结合大修施工性作业、专业化作业、大批量作业等显著特点,打破常规框架,思考设计与之相适合的施工组织模式,在队伍筹备组建之初就朝着机械化、自动化、轻小型的方向靠拢,坚决摆脱管理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的落后模式,确保施工高效,成本节约,进而使施工业务的拓展真正转化为企业盈利空间、发展空间的增长。
3. 在把握地区发展新机遇方面,敏锐洞察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国家重大战略举措带来的历史机遇;铁路建设领域持续投资,地区城市之间多节点、网格化的一小时交通圈正加紧构建的良好势头;党中央号召建设绿色物流体系、打赢蓝天保卫战,京津冀地区公转铁货物运量大幅增长的政策导向;以及京津、京沪、京广等高铁即将陆续跨入第二个十年,一些设备进入磨损、疲劳和更新周期的时间节点。突出发挥好铁路大修企业专业集成度高、业务整合能力强、大规模作业经验丰富的独特优势,充分做好设备、人才和技术的充分准备,牢牢把握历史契机,全力打造精品工程,全面展示品牌形象,努力实现增收创效,推动铁路大修企业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迈入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