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金融创新中心的机遇研究

2019-02-20 03:44:32淼/
市场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湾区粤港澳大湾

张 淼/ 文

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将粤港澳大湾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受到全球多个国家的关注。其中,金融合作是大湾区深化合作的重要一环。新时期进一步深化大湾区金融合作,有利于建设开放型经济金融新体制,从而形成中国国际竞争新优势。同时,能够促进内地与港澳更密切的金融合作,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竞争水平,并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

一、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金融创新中心的新机遇

(一)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总部区与金融改革试验区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珠三角、香港地区的金融合作提供了新机遇。今后将形成以香港为龙头,澳门、广州、深圳、珠海等为依托,南沙、前海、横琴为节点的金融核心圈大湾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是人民币业务离岸枢纽,有着得天独厚的金融优势。为此,将香港作为龙头,深圳、前海作为与香港合作的金融特区,打造总部区与金融改革试验区。这有利于拓展内地业务发展空间,加快内地金融业的改革与开放。通过“深港通”增强香港资本市场的辐射能力,促进深港两地资本市场的融合发展。同时,深化与珠三角各城市的合作,为巩固香港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枢纽地位奠定基础,建设人民币国际化的境内桥头堡,加快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二)香港金融优势明显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明显的金融优势。其中,新股上市集资在全球领先。统计显示,2017 年5 月,香港股市市值高达28.54 万亿港元。现有194 家银行机构,世界前100 家大银行中约有70%都在港设立了分支机构。香港银行业总资产为21万亿港元,是香港GDP 的8.5 倍,在全球主要市场上位居第一。同时,香港也是亚洲第一大财富管理中心,从2008 年到2014年期间增幅为146%,居全球首位。目前,香港也是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在市场交易背景下香港的主要竞争力边际制度成本非常低。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相比,香港除了是国际金融中心,也汇集了很多国际金融专业人才。此外,香港的经济与司法制度也是跨国企业进军亚洲乃至内地市场的最佳平台。

(三)深圳是国家金融业创新开放的理想试验场所

2016 年深圳金融业增加值为2852 亿元,占同期全市GDP比重的14.8%。深圳的金融业增加值、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金融业总资产等关键指标在国内大中城市中位居第三。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已有1870 家,上市股票1908 只,全年证券市场总成交金额达934458.87 亿元。已成为内地金融业开放的理想试验场所,也具备建设国家金融创新中心的有利条件。

(四)打造大湾区国际金融创新中心符合国家战略

深港两地天然毗邻,金融合作已有多年,但由于两地制度方面的差异使得金融合作层面停留在表面,深层次的金融创新合作还未开展。在新形势下加强两地金融合作,要把香港打造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并将深圳建设为在岸人民币创新中心,要使二者的功能相结合,从而做好本外币、境内外、在岸离岸市场的有效对接工作。同时,积极探索人民币有关金融产品的跨境交易融通机制,特别是票据、计价债券、衍生工具等,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民币资产市场。加强大湾区内城市的金融合作,形成联通香港,辐射亚太的人民币投融资集聚地,助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有力推进,进一步提高我国的金融大国地位。

二、粤港澳大湾区创建国际金融创新中心的建议

(一)加强金融机制创新,促进金融改革与开放程度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机制的创新,可从下列四方面抓起:第一,构建粤港澳合作的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将粤港澳地区传统与新兴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做好重新规划,形成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对接平台。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为推动湾区产业结构升级,鼓励引导不同金融机构参与这方面的资金投入。第二,要充分利用港澳金融业的优势,对金融机构体系进行创新。以股票市场为例,可通过创新“深新通”等方式实现湾区内股票交易市场的全方位开放。为促进湾区产业结构升级,满足其直接融资需求应吸引更多机构投资者,健全产业基金与风险投资基金制度,增加机构投资者的直接融资比例。就银行金融机构来说,可考虑适度放宽湾区内外资银行的持股比例限制以及经营范围限制,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提高金融配置效率。第三,创新金融跨境平台,做好跨境金融业务。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一国、两制、三币”的特点,要将其转变为优势,需要从顶层设计高度规划湾区金融融合发展,打造统一金融市场,构建湾区金融枢纽,使其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第四,参考香港融资经验,探索解决湾区内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路径。在湾区内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增加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方式的灵活性,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强化湾区内城市的金融协同效应,促进“金融+产业”融合

加强湾区内各城市的金融协同性是深化湾区合作的关键所在。湾区具有得天独厚的金融优势,包括两大证券交易所,香港、深圳、广州三大金融重镇,汇聚了大批国际银行机构与证券、保险机构。通过扩展穗深港的金融辐射范围来增强湾区内各城市的金融协同效应。第一,进一步强化深交所与港交所的互联互通,为湾区金融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第二,充分利用港深两地在科技创新投资、风险投资、私募投资方面的优势,推动湾区产业结构升级。第三,参考香港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快与国际金融体系的对接,吸引全球更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创业企业进入湾区,为湾区产业升级提供资金支持,为湾区在科技、产业、金融方面的创新奠定好基础。第四,深圳前海不仅要作为“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也可作为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对债券、股票、大宗商品交易等市场要加大改革力度,并抓好港澳企业离岸账户与跨境人民币资金池等业务。要将前海建设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在岸结算中心,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试验经验。另外,推动深港两地金融科技发展,加强区块链、数字货币方面的研究,推动湾区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建立湾区内一体化的国际金融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粤港澳大湾区的法律、关税、税制均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挑战,也是优势。若要发挥三地的金融协同优势则必须克服制度方面的障碍,关键要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打造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第一,建议推行大湾区金融机构的“单一通行证”制度。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来说,金融合作的亮点就是跨境金融业务,这些业务除了服务于粤港澳三地,也为全球其他国家提供经贸与金融服务。为此,建议大湾区基于CEPA 的框架,积极探索大湾区合格金融机构“单一通行证”制度。只要获得“单一通行证”,金融机构就能在湾区内自由进行金融跨境业务,不用审批,只需向港澳金融监管部门报备即可。同时,他们在内地开展业务时也不用单独开设子公司。第二,探索湾区内金融多边合作机制与相关机构,以搭建对话与争议处理平台。比如,可在湾区内设立金融融合发展委员会、金融监管联合协调机构等。第三,赋予大湾区金融管理部门推进金融创新的部分权限,不同金融机构在湾区内开展跨境业务时可实行核准制。

(四)实现金融监管一体化,消除系统性金融风险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金融开放的主要窗口,三地的货币、法律体系、利率与汇率的形成机制均存在明显差异。伴随着跨境资本的双向流动,相关金融风险也明显增多。为此,必须实现三地统一的金融监管,健全金融法律机制,才能实现三地金融的有效融合发展。为此,要建立统一的金融制度与秩序,对客户信息数据库与公文报送标准要进行统一,实现三地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防范相关金融风险。为此,湾区应形成一体化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建立湾区金融稳定协调发展机构,对湾区内部资本流动与金融指标进行有效监管,并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同时,构建统一的大湾区金融监管信息系统,统一数据库与公文报送标准等。抓好信息安全管理,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监管。加强湾区内相关金融法律层面的有效衔接,探索金融跨境方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此外,要时刻把握好湾区的金融开放主动权,构建湾区完善的金融风险预警、防范与检测评估机制。为防范系统性与区域性金融风险,必须进一步完善跨境金融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健全压力测试与金融机构稳健性评估的政策工具与手段。

三、结语

总之,在一国两制背景下,“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与充满生机的珠三角正逐步形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雏形。相信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与指导下,粤港澳大湾区会充分利用湾区内部的金融优势,加快推进国际金融创新中心的建设,推动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助推国际金融改革开放与发展。

猜你喜欢
湾区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房地产导刊(2022年1期)2022-02-28 08:10:20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房地产导刊(2021年8期)2021-10-13 07:35:10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中国外汇(2019年12期)2019-10-10 07:27:02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消费导刊(2018年20期)2018-10-19 08:22:26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金桥(2018年4期)2018-09-26 02: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