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洪昌
(国有黑山县机械林场,辽宁 黑山 121400)
森林病虫害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灾害,病虫害导致林木生长不良、木材质量下降,严重的会造成林木死亡,大面积森林被破坏[1]。早在1952年,美国因病虫害造成的林森损失约占自然灾害所受损失总量的45%,森林病虫害已成为林木自然灾害的主要内容。目前,对森林病虫害的研究多见于具体病虫害发生规律、发生原因、防治方法等方面。本文通过对森林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方法进行探讨,旨在为林木病虫害的实践防治提供参考。
随着我国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实施,人工林已成为木材产品的主要来源。人工造林面积不断变大,造林树种多为经济价值高,速生型林木品种。为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造林树种组成多为单树种纯林或双树种混交林。林木树种单一,森林生态作用降低,林内立地条件平稳,有利于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当侵染性病虫害发生时,由于无其他抗性林木存在的阻挡,造成森林病虫害防御能力下降,病虫害大面积侵染,造成巨大的森林灾害。造林树种的过度单一,是造成森林病虫害发生及扩散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规定了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选育林木良种,但林木良种的使用率仍然较低。利用林木良种进行选育造林,其生产成本相对较高,部分苗圃等苗木繁育基地仍然选择天然林分采种。天然林林木种子由于变异系数大,变异方向不确定,育苗成活率低,造林林木品性低劣,抵抗病虫害发生及传播的能力不足,容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爆发。
当前的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多是自下而上的结构,多数由基层工作部门发现病虫害发生后,相应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才得以启动。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原则应为“防为主,治为辅”,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进行预防为主的策略。基层森林病虫害防治基础设施较为落后,防治人员业务能力不足,致使防治措施单一,多数有效的防治措施没有得到重视及应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很难有效开展。当森林病虫害发生时,无法及时有效的对其进行遏制,任由其传播发展,最森林造成伤害。
在进行林木造林生产时,对苗圃引进的苗木未进行严格的检疫措施,致使有些病菌及虫卵隐藏在苗木的根部或茎叶之中。在苗木生长的过程中,当林分立地条件适合病菌及虫卵生长发育时,就会对林木产生破坏。除此之外,对外来入侵种检疫的不重视,新入侵种在短期内不会对森林造成伤害,不易发现。但在其不断的适应当地立地条件后,则迅速扩散蔓延,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由于缺少天敌及竞争物种的危害,新入侵种一旦成熟,致使本地物种失去生存空间,影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新入侵的有害物种,其破坏植物非常迅速,危害面积巨大,且短期内无法有效遏制,严重破坏林木资源。
混交林是一种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关联程度高的各物种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制约,以及林分内立地条件多样变化,能有效的制约有害生物的发生和传播。在林业造林生产过程中,进行多树种混交造林,增加混交模式,在确保优势树种突出的情况下,发挥其他树种的生态服务价值。实现森林群落的多样性,提高森林自身的病虫害预防能力。吴建功通过对欧洲5过进行林业考察,认为营造混交林是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根本。
林木良种是指通过审定的林木种子,其造林后苗木的适应性、抗性等方面显著优于其他种子。由于林木良种是经过特殊选育、驯化及栽培试验等成功选育出的种子,其造林苗木对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具有一定抵抗能力。在林木良种选育的过程中,以病虫害防治能力为目标性状,选育出抗病虫害能力更强的品种。提高林木良种使用率,利用良种进行育苗造林,仍需相关政府及林业生产部门的高度重视。
根除“头痛医头、脚疼治脚”的病虫害防治理念,坚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将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遏制的在最初阶段。提高基层林业工作者业务能力,更新森林病虫害防治设施,扩展病虫害防治方法,提升林业基层病虫害防治工作水平。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宣传工作,做到“人人想防控、人人能防控、人人做防控”,扩大森林病虫害监测范围,全方位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坚持和完善科学的病虫害防治策略,不断提高基层单位防治水平,将有效的较少病虫害发生及传播。
针对森林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特点,进行生态防治,可有效减少化学药物防治对森林动植物的危害。目前有效的生态防治措施主要有合理释放天敌、诱捕器捕捉、生物激素治理以及科学的抚育管理措施等。王影等利用微孔注射技术,对林木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2]。黄吉龙对营林技术在林场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进行了概述。范青绯等对天敌昆虫在林木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森林病虫害是森林自然灾害的重要部分,了解病虫害发生原因,掌握科学的防治方法,可有效的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防治。本文主要总结了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原因,提出了无公害的防治方法,为推动森林病虫害生态防治事业的不断进步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