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涛 付正汇 章鑫 王珂入
云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 云南 昆明 651700
近年来,国家相继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等政策,充分表明了在培养一流人才的战略任务中,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既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就城乡规划专业而言,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城乡规划专业领域的相关理论、方法、编制体系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也对城乡规划如何培养适应“新常态”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高职院校中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进行以职业为导向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探讨如何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培养专业人才,是适应当前社会与时代发展要求的。
就前期针对城乡规划领域的企业单位的调研结果来看,相关企业对城乡规划高职层次学生的专业素质需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城乡规划专业的工作领域经历了都市规划→城市规划→城乡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过程,规划范围越来越宏观、广泛,规划内容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尤其是近年来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持续深化,使得城乡规划工作内容与社会与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深度融合,规划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同时,所采用的软件工具也有相应的变化。
城乡规划行业综合性发展的趋势也对城乡规划学生的职业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调研企业的反应,企业普遍希望城乡规划毕业生具有较为综合的专业素质,以适应国土空间规划给城乡规划行业带来的变化。在知识结构上,希望毕业生除了过去普遍要求的工程素质以外,还应当掌握经济学、社会学、土地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在软件工具的应用上,除了过去要求的AUTOCAD、PHOTOSHOP、草图大师等制图工具以外,希望毕业生还能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SPSS等软件的应用。
城乡规划行业的综合性发展趋势并没有抹杀城乡规划专业的特性,反而强化了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协调者”的专业属性,这一观点在前期的企业调研过程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规划师这一职业从传统上就浸透着人道主义和乌托邦的精神,相信社会问题可以通过良好的环境设计得到解决,具备“协调者”的早期雏形。从调研的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上看,城乡规划专业面对的除了城市政府部门、规划设计机构之外,还有房地产企业、社区、社会团体和个人,毕业生在规划设计岗位上发挥着人与自然的协调、人与社会的协调、人与人的协调的作用。相关企业的工程师、管理者们认为城乡规划行业的持续变革让规划师的职业角色更加趋于多元,但作为“协调者”的地位并没有因此改变。相反,城乡规划专业由传统的以工程、环境设计作为协调工具上升为以自然资源、公共政策、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作为协调工具,协调的内容、方法更加丰富,“协调者”的地位更加突出。
规划师职业的“协调者”专业属性对教育提出了更加丰富和全面的要求。
城乡规划行业的变革带来的的职业导向新变化可以让我们在新的角度上反思、审视现阶段高职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
学生需要首先掌握关于城乡规划的理论知识,并且在此基础上,具备一定的知识实践能力,同时也要注重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够根据现实需要做出合理的规划,促进城乡环境的发展和进步。不管是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还是城市资源的合理运用,抑或是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城市的更迭都是规划行业需要关注的要点,因而就这一专业的学生而言,既要有视野上的前瞻性,也要注重具体规划方案的合理性,保障经济、社会、文化、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可以看到,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以城乡环境为学习对象,以促进城乡环境协调发展为学习任务,同时还要符合职业教育“重理论、强实践”的理念,学习难度不容小觑。然而,在本科院校学制多为五年的情况下,高职院校三年的学习时间显然不够充足。除学制较短外,还存在生源质量差、教材体系不完善等不利条件,且学生毕业后多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的实用性要求较高。
因此,高职院校城乡规划专业要对传统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体系做出调整,构建适合高职学生层次、满足职业需求的专业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职业实用性及实境性的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城乡规划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体系,提升专业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使学生在毕业就业后能够适应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实现与就业岗位的准确与快速对接。
高职院校在不断完善教育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更需要应时而变,夯实基础知识,强化专业技能,确保所培养的人才更加优质化,更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
根据城乡规划行业的特点,企业对于毕业生的工作能力要求主要集中于专业技术、团队与独立工作、持续学习、拓展和交际四个方面。对职业素质的要求则主要集中于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身体素质三个部分。同时,企业更倾向于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有较强创新意识的人才。
城乡规划涵盖的知识和技能范围过广,要求学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完全掌握有很大的难度,所以在进行专业教学之前,先研究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教学重点,培养一些学生的主攻方向和技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具针对性。例如,对于缺乏绘图员的现象较为明显的地区,高职院校可侧重于规划规范的学习、提高绘图软件的熟练程度,培养技术员;对于中小城镇基层规划管理较为薄弱的区域,侧重于城乡规划管理的建设管理方向,培养管理助手及升学预备人员。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之下,学生首先对规划专业的大方向有所把握,在此基础上针对某一方面掌握的更牢固、更深入,相比于广而泛的知识,这样的模式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发展。
根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未来的就业过程中,存在竞争力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虽然掌握了基础的理论知识,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并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因而很多时候都只能是“纸上谈兵”,这并不利于学生提高竞争力、充分发挥优势。
《教育部关于职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职业院校科学规范制定与就业人才培养方案,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推广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以此作为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思路,采用项目化教学。例如选取学生熟知的地块、地区,根据不同的模块引入适合的实际项目,按照从微观到宏观的方式,从建筑设计课程开始,到详细规划、总体规划,以及最后的毕业设计将课程大作业进行串联,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亲身体会不同层次的规划在空间的反应,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城乡规划体系的运作方式,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学生实地调研,分组进行现状分析,团队协作完成规划设计任务,丰富学生的实际项目经验,让学生对项目的完成过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一个高职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统一一套任务体系,采取“标准化”的教学模式,按照“讲解一次、示范一次、指导一次、反思一次”的教学组织思路,改变过去教学任务混乱,教师只指导不示范、只讲解不操作的教学方式。
对于城乡规划这一包罗万象同时又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更新的专业而言,保持对行业动态的敏锐度、对政策的敏感度是不可或缺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甚至终身学习的能力,以更加发展、进步的观点来完成城乡规划。同时,在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地方行业企业对高职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需求也产生了新的变化。过去,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主要是会操作、能画图即可,但是在新的发展变化下,则更多地要求他们具有自主创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而,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应该让学生随时了解行业动态,及时更新专业相关的新技术新规范,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具体而言,在课程设计上,增强趣味性,由易到难的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现实社会中出现的某些城乡规划问题,作为案例在课堂上进行探讨,引导学生以更加理性的方式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以更加丰富全面的角度看待问题,为学生未来的进入职业角色奠定基础。
培养培养“有德、有知、能实践”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输送更加高质量的建设人才,是高职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最基本的任务,学生的竞争力直接体现了高职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的教育质量和办学能力水平。掌握城乡规划专业技术人员所需的岗位核心能力及要求,提升专业教育质量,构建层次清晰的专业教育体系,高效培养适应城乡规划行业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