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2019-02-20 03:06张风斌李颢天
视听 2019年2期
关键词:国宝文物诗词

□ 张风斌 李颢天

简单地说,文化自信就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价值和内涵的坚守与信任。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在历史的积淀中激励着整个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传统文化经历了近代的风起云涌后历经劫难而重生。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传统文化只有被大众传媒挖掘宣传,融入当代人的血肉之后,才能成为文化自信的现实土壤。

然而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国际舆论呈现出“西强我弱”的现实情况下,我们有着讲好中国故事,为自己正名的迫切需要,而中国文化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点突破口。自习总书记提出讲好中国故事要立足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始,央视推出多个文化类综艺节目,比较突出的有《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这类节目自播出伊始就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引发了社会的极大关注。这批节目创作的成功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在日后的创作中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经验。

一、培养高雅文化品位,做好内容的“把关人”

大众媒体既然有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文化自信的使命,那么在日后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作中,选择制作节目的文化素材就应成为此类节目创作的重点。这也就意味大众传媒必须要充分发挥其“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有选择地讲述中国故事,把社会注意力和社会关心集中到特定方向。①

《国家宝藏》以故宫博物院文物为第一期内容,介绍了《千里江山图》卷、各种釉彩大瓶以及石鼓这三件文物,并从艺术、物质与文化的角度讲解了三件文物上呈现出的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大国精神。这些文物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例如故宫博物院的各种釉彩大瓶集珐琅彩、天汝窑、青花瓷等多个朝代的瓷器款式于一身,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眼前,诉说着“瓷器大国”的高超技艺。节目选取的素材,是受到受众的需求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制约的。《国家宝藏》选取的素材,既能满足受众深刻了解国宝的愿望,又能展现中华民族的匠人精神,展现国家宝物的价值所在。

《经典咏流传》制作出来的一系列制作精良、品格高端、恢弘大气的曲子,将我国流行乐坛的创作风气从浮躁喧哗向人文静美引导,在创作上更加注重音乐自身的文化底蕴,更有利于流行音乐带给人们更多的正能量。再者,经过流行音乐的元素来“丰富”过的经典诗词,使我国诗词与时代接轨,也更有观众缘,易于使公众接受。节目不仅选取了《墨梅》《乡愁》等广为流传的经典诗篇,而且选取了如《敕勒歌》这样较少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的诗词。节目选择的经典诗词经过千百年风雨的沉淀,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经典代表,也成为了中国人精神的组成部分。选择部分不为大众所熟知的诗词,更有利于发掘我国文化中被大众遗忘的部分,这也是响应了文化自信的要求。

二、创新节目制作方式,拉近内容与受众的距离

对于以历史文物、古典诗词这类与受众日常生活经验存在着时空差距和专业鸿沟的人文知识为叙述对象的电视节目来说,如何为观众呈现出一期有看点且有吸引力的节目成为节目制作的一大难点。将陌生化内容处理成日常化的效果是节目制作中的常用手法。

陌生化内容处理成日常化的效果,一种重要的方式就是建立历史与现实的关联,拉近内容与受众的时空距离。②《国家宝藏》节目汇聚雷佳音、王凯、王刚、蔡国庆、易烊千玺等艺人以及当代与国宝有着紧密联系的人,通过“细说”的方式展示国宝的前世今生。明星艺人负责为观众展现国宝的“前世”,是将史实和合理虚构结合,通过明星扮演历史人物演绎国宝的前世故事,后者讲述国宝在当下社会的历程。整套节目将9个博物馆的27件国宝的前世今生串联起来,使古老的文物以故事的形式展现,让历史在现实中重现,并赋予文物新的生命。优质的创意内容资源一直是电视媒介叙事体系及运营的基础。《国家宝藏》节目用崭新的叙事手法,讲述文物的创作和流传的传奇故事,通过表演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文物的“前世今生”,节目更是邀请了“馆长天团”亲临节目现场,通过各位博物馆馆长对文物的点评和讲解来彰显中华文物永恒的魅力,使观众在当下近距离触碰到千百年前历史文物的厚重感,这种节目制作的方式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使千年前的古物很自然地走进受众心中,提高了国人对国家文物的了解,这对国宝知识的普及和提高文化自信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将陌生化内容处理成日常化的效果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是建立专业知识与大众的关联,消除专业门槛,跨越知识鸿沟。②《经典咏流传》邀请到了百位传唱人,以“诗歌交融”的方式,使传统的文章流行化,把枯燥的诗词歌曲化,让经典诗词在与流行音乐结合后重获新生,引发了全民参与、分享、传唱经典的新一波热潮,获得了广泛赞誉,对部分消失在群众视线中的经典诗词的普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经典咏流传》传唱了《苔》《明日歌》《梁祝》《声律启蒙》《将进酒》《定风波》等,这些古诗文历经千年流传,已经镌刻在每代人的记忆里,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节目选择经典传唱人的标准是能够准确阐释诗词的内涵,传唱人将经典诗文加入流行音乐元素改编成歌曲,或朗朗上口,或大气磅礴,或细腻动情,他们用不同的旋律完成了让经典中华文化再度流行的使命,这样的改革和创新对讲好中国故事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三、使用融媒体的新型传播方式,提高节目影响力

传统的媒体渠道只是内容传播的载体③,只能完成简单的单向信息传递,互动性较差,极难满足用户的需求,难以在受众中形成现象级的传播效果。《经典咏流传》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之时便以平均1.33%的全网收视率创造了文化类节目的收视纪录,同时该节目也在“两会”中被代表讨论。该节目能够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其采用的先进传播模式有着极大的关系。

媒体终端就是我们常说的信息显示屏,通常家庭客厅的电视我们称之为大屏,移动终端我们称之为小屏。《经典咏流传》采用了大小屏联动传播的新模式,深化了节目内容。该节目采用了“一带四”的新型模式,“一”是指传统的电视屏幕,即大屏,“四”是指“节目短视频+音乐歌曲+H5互动+公众号文章”,受众基本上是由移动终端即小屏接收到这类信息,这类传播渠道的终端既是传播的出口,又是用户的入口。节目通过“摇一摇”互动的方式,使电视端和官方公众号联动,电视端展现经典传唱现场,官方公众号做进一步的交流并与观众互动,积极引导用户主动参与,从信息的接受者逐渐向信息的发出和传递者转化,这样既可以实现多种媒体的优势互补,又可以形成全民传播的热潮,体现了融媒体的优势。《经典咏流传》十期节目演绎了58首优秀诗词,也设计了多篇微信文章和H5页面。通过“摇一摇”将电视用户吸引至节目公众号,用户由此能够观看到节目视频,收听到音乐,从而真正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实现了电视屏和手机屏的联动传播,极大地提升了传播效果。节目官方微信公众号为梁俊和梁越群演唱的《苔》推送了一篇与歌曲相应的文章《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一夜之间,亿万中国人记住了它》,短期内浏览量达到10万次以上,文章还被央视新闻官方微信和各文化公众号以及众多网民转载阅读,这些转载、推送带动《苔》节目视频点击量达4000万次以上,并使得该歌曲在各大音乐平台位居热搜榜榜首。

四、结语

在这个信息横流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已经被遗忘了太多太多。世界各类文化通过传播进入我国,我们应该紧紧地跟随党中央的宣传方向,发掘和梳理优秀的中华文化,结合中外文化类节目创作的经验和教训,立足自身的文化,立足于人民群众,坚定文化自信,结合当下最流行的融媒体传播模式,以最高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为人民群众呈现最好的文化类电视节目。

注释:

①郭庆光.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98.

②胡智峰.电视节目策划学(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258.

③任锦鸾,刘丽华,李波,黄锐.媒体融合与创新[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7:129.

猜你喜欢
国宝文物诗词
文物的栖息之地
“国宝”竞拍会
漫话国宝
文物的逝去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文物失窃
诗词之页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