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麒瑞
(北华大学,吉林 吉林 132001)
现阶段,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而言,乡村明显出现了落寞现象,针对此现象,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同时颁布了各种惠民政策和相关规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业发展和农业地位,同时针对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业发展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
所谓的农业地位,通常是指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在其中所占据的地位。针对国民经济而言,农业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必不可少的支柱产业,是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在20世纪中叶以前的恩格尔定律、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等相关理论,也是1960年以后的相关理论,由此可见,只有农业长久稳定发展,国民经济才能高速发展。所以,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基础。
乡村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支撑,同时乡村发展模式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乡村发展期间,国内国外目前有以下几种范式。首先,外生式乡村发展范式。外生式乡村发展范式主要是将区域经济发展和乡村发展进行有效整合,之后利用工业和城市增长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外生式乡村发展范式更加注重乡村的食物生产功能,牵涉到的理论为中心-外围论、农业区位论以及增长极理论等。其次,内源式乡村发展范式。此种发展范式侧重于乡村内部的发展,它主要强调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城乡之间的对抗,以及外生农村发展导致的农村独立性丧失。其主要发展理念是以人为本的农村自下而上的发展。主要涉及的理论是面向社区的农村发展理论。最后,综合式乡村发展范式。此种范式是在外生式乡村发展范式和内源式乡村发展范式两种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优化。综合式乡村发展范式的乡村发展,不仅注重外部区域经济发展对乡村发展的助力,而且在乡村发展过程中,有效整合了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创建了一种“内部生产、外部消费”的新型乡村发展模式,同时遵从乡村内部的自然发展规律,综合式乡村发展范式牵涉的理论众多,不仅有政治经济理论,而且还有城乡统筹理论和学习理论等。
目前,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将乡村振兴战略的巨大作用发挥出来,必须要解决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关系。首先,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在处理此类关系时,要有效对接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在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次,处理好非农业和乡村农业发展的关系。在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过程中,乡村发展和多功能农业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乡村振兴的主要发展趋势,所以,在乡村振兴政策开展期间,必须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乡村农业和非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此期间,政府要发挥正确的指导作用,多鼓励乡村农业进行创新发展,同时合理调控非农业产业,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乡村的魅力,从而完成乡村振兴的目标。最后,处理好特色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关系。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综合式乡村发展范式是目前最好的选择,由此可见,妥善处理好特色农业和传统农业之间关系显得特别重要。在此过程中,必须在资源优势基础上开展乡村振兴,同时结合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不断创新农业生产模式,以此来增强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比如新型经营主体缺少带动作用以及社会资本引入积极性不够等,根据目前农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建立和完善促进劳动力、管理、资金、土地等,由单一流向双向流动,即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自由相互流动转变的机制;同时引入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市场渠道、社会资本以及经营管理人才等。此外,我国农业发展应适度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切实增强农业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当地政府需要不断健全财政支农机制,不断完善农村农业发展,加大重大工程的扶持力度,如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等,同时健全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和支持体系,对农业土地制度进行合理改革,通过确立,完善和创新体系来鼓励农业发展。
综上所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是其中最重要的基础产业,只有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确保国民经济的长足发展。就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在开展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切实维护好农业的重要基础地位,同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