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良环
(全南县金龙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江西 全南 341800)
猪瘟疫病是由病毒引发的接触性传染病,是引发生猪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一定的急性特点,潜伏期一般为五至七天,患病生猪通常会出现体表温度升高、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症状,其中患急性病的生猪体表温度为40~42℃。发病初期便秘,后期腹泻粪便中带有血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寄生虫病是养猪生猪过程中最常见的疾病,包括体内与体外两大类。体内寄生对猪机体危害较大,导致生猪抗病力下降,体外寄生会直接影响到猪的生长速度,降低经济效益。寄生虫类型众多,其中危害比较严重的是蛔虫与疥螨,体外蛔虫主要攻击二至六个月的猪群,症状为生长速度降低、猪体消瘦、粪便带血等,成虫还会争夺猪机体营养,导致猪群抗病能力降低。疥螨病变初期发生在猪耳部,症状主要为痒觉剧烈、皮屑脱落、猪群躁动,还会引发过敏性丘疹。由于痒觉剧烈,病猪常在墙壁等坚硬处摩擦,会导致严重出血以及皮肤增厚。
流行性腹泻是由病毒引发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猪年龄越小该病越严重,死亡率越高。在我国,猪流行性腹泻疾病一般集中在冬春交替时期,病猪是主要传染源,感染途径为消化道。该病的产生原因为病毒增殖引起细胞器损失,导致功能障碍,造成营养吸收消化障碍。腹泻严重时会导致脱水,生猪的死亡几率急剧上涨。
猪败血性链球菌病是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具有急性、败血性的特点,感染范围较广,对人体也有一定危害,发生时间不定,发病较为突然,染病后短时间就可能会死亡,其病原种类繁多,自然条件下猪易染,病猪为主要传染源。猪败血性链球菌病的感染途径为呼吸道、伤口等,症状为食欲不振、腹下出现紫红斑等,急性病程两至四天,体表温度高达42℃,个别病例还有便秘、血尿、站立时旋蹄、浆液性鼻汁等[1]。
若是猪群中出现因传染病死亡的生猪,必须要及时处理。应以隔离的方式保障正常猪的健康,可采取焚烧或者深埋的方法处理患病死猪,深埋穴不得低于1m,需要先将死猪尸体浸泡在3%的碱水中消毒,深埋过程中还应大量泼洒生石灰,防止病毒的扩散。此外,相关部分必须要重视监督工作,协助并督促养殖户及时处理病猪,并以相应的措施来严格控制疾病传播。
养殖场猪棚环境卫生会疾病防控有着重要作用,应当做好消毒、清理等一系类工作,第一,需要指定专门的人员及时清理棚内的粪便类排泄物,尽量避免出现大量堆积造成污染的现象,要格外注意天气较热环境下的清理工作;第二,必须要及时隔离出现发病症状的生猪,不能将其与正常生猪放在同一棚内,全面清扫棚内外卫生,有效避免疾病的传播;第三,定期检查棚内饮水状况,全面检测水源的干净度,严禁使用不达标或含有污染物的水源,此外户外活动时要防治生猪引用脏水与污水,保障生猪健康与安全。
生猪不同生长阶段所需的营养也有所不同,因此应当结合生猪的生长情况均匀配置饲料,改善原有的饲料管理,并确保一定的营养,有效地增强猪群的免疫能力[2]。在潮湿环境下,需要做好防霉工作,在饲料中合理加入霉消安,确保饲料不会影响到生猪的免疫机能。另外,为了进一步防控疾病,还可以饲料中加入免疫增强剂,严禁使用在市场上购买的劣质饲料。
接种疫苗是降低生猪养殖发病几率、增强生猪免疫机能最为有效措施之一,因此应坚持完成接种疫苗计划。在进行疫苗接种前,需要检查生猪的健康状况,在此基础上使用消毒处理后的器械为正常生猪免疫接种,并及时更换注射针头,患有疾病的生猪应当暂缓接种。传染性疾病高发期间,采取此种措施不仅可以增强猪群免疫力,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患病几率。值得注意的是,相关人员在进行接种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生猪年龄选择恰当的疫苗。
定期疾病监测是及时发现患病生猪的必要前提,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提升治疗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够最大限度降低经济损失。养殖场应当配备专业的监测技术人员,在多个场地建立疾病监测点,尽可能在疾病潜伏期做好治疗与防控,降低发病几率,保障生猪的健康,确保猪肉质量。若出现患病生猪,应及时隔离并让专业兽医来展开治疗,同时做好消毒工作,为养殖生猪提供良好的环境。
综上所述,现如今生猪养殖规模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大,生产过程中的疾病防控工作也变得极其重要,养殖户应当全面了解常见疾病的症状,并从及时处理因患病死亡的生猪、改善生猪养殖场的环境卫生、改善喂料管理、坚持完成接种疫苗的计划、定期进行生猪疾病监测等方面做起,做好不同阶段的疾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增强猪群免疫力、降低发病几率,从而达到保证养殖治疗以及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