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桂旭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广东广州 511400)
舌下腺囊肿(sublingual gland cyst)俗称蛤蟆肿,是临床口腔科较为常见的一种涎腺囊肿,多发群体为儿童和青少年,主要是受结石堵塞、外伤、异物滞留以及局部感染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舌下腺导管发生阻塞,唾液潴留,腺液无法排出就会导致舌下腺导管扩张甚至破裂,致使唾液外渗进而形成囊肿[1,2]。常见的发病部位为舌下腺以及舌尖腹侧小黏液腺,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口底一侧黏膜下出现淡蓝色肿物,质地比较柔软,且囊壁较薄,囊肿较大的也可进入颏下区甚至波及到对侧口底,不但会影响患者进食、呼吸以及发声,也会对其日常生活产生很大影响[3,4]。临床治疗方法比较多,但最佳根治方法是舌下腺及囊肿切除术。本文为探讨舌下腺及囊肿切除术治疗舌下腺囊肿的临床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1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35例舌下腺囊肿患者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35例舌下腺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CT检查、超声检查、术前穿刺检查以及术后病理确诊为舌下腺囊肿,资料完整,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排除年龄较小不能配合麻醉者、合并严重系统性疾病者以及存在手术禁忌证患者。35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21例,年龄12岁-62岁,平均(28.53±6.49)岁;病程7 d-5年,平均(3.87±1.25)个月;囊肿直径为0.33 cm-5.02 cm,平均(2.95±0.64)cm;疾病类型:30例单纯型,2例口外型,3例哑铃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舌下腺及囊肿切除术治疗,患者取半卧位,并将手术术野充分暴露出来,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采用局麻或全身麻醉。取得满意麻醉效果后,采取口内入路方式沿着囊肿的表面轻柔将口底黏膜组织切开,切口应平行于下颌舌侧的牙银,贯穿于囊肿前后缘,但不切破囊壁;然后钝性分离黏膜,并对周围腺体及囊壁进行剥离,找到舌神经,完整将舌下腺及囊肿摘除,对断端进行结扎,在剪断舌下腺主导管及小管时要注意对颌下腺导管、舌动静脉及舌神经的保护;止血、冲洗术野后进行缝合,囊肿比较大或是存在出血点风险的患者在切口处放置皮片引流。外口型、哑铃型患者需在手术前用注射器穿刺,把囊肿内液体吸除干净以后再依照单纯型的手术操作方法进行。完成手术操作后,对于局麻的患者可直接在其患侧加压包扎,但全麻患者需等到其彻底清醒以后再进行加压包扎。
术后所有患者均常规给予抗生素治疗以防感染,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血肿、出血等情况,一旦发现患者口底、舌下出现血肿、水肿等,应及时给予处理。告知患者可适当吃些冰棍以防出血,饮食主要以清淡为主,多吃软食及半流质食物,禁食过热饭菜、粗糙及硬质食物,避免剧烈咳嗽。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效果,统计口底肿胀、术区出血、感染、呼吸困难、颌下腺炎、颌下腺导管断裂、舌尖麻木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1年,记录患者复发情况。临床治愈标准[1,5]:经过治疗以后,患者舌下腺囊肿彻底消失,舌下黏膜组织的颜色恢复正常,舌体进行伸缩活动时轻松、自如,双手合诊检查未感觉到患侧有囊性感,检查患侧舌下腺导管时未见导管、开口处异常情况,进食以后颌下区未出现胀痛、肿大等异常情况,随访期间未复发。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周后拆线可见切口均愈合良好,有7例患者的囊中组织比较大,因此,术后对其进行皮片引流;所有患者均未见口底肿胀、术区出血、感染、呼吸困难等并发症,但出现1例颌下腺炎以及1例颌下腺导管断裂,进食以后颌下区出现肿大及疼痛感,并且对颌下区域进行按压时可以看到腺导管开口处有脓性分泌物流出来,颌下腺炎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后痊愈,颌下腺导管断裂者经过导管改道术治疗后治愈;还有1例患者出现舌尖麻木症状,2个月以后恢复到正常。术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病例。
舌下腺囊肿在临床比较常见,根据发病原因可将其分为潴留囊肿以及外渗性囊肿。由于舌下腺的体积比较小,腺体位置表钱,而且导管比较多且细,在多种外部因素影响下,导管易发生堵塞,致使唾液大量潴留,形成潴留囊肿;而外渗性囊肿主要是因为导管、腺体破裂,致使黏液性液体外漏,进入局部组织间隙,形成囊肿,而且无上皮衬里[5,6]。根据舌下腺肿瘤的临床表现以及发病部位又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单纯型、哑铃型以及口外型,单纯型特点主要是:囊肿呈现出浅紫蓝色,位于舌下区,多在口底的一侧,轻触有波动感且柔软,如果囊肿比较大,也可抬起舌部,囊肿若受创伤时发生破裂,会暂时消失,流出的液体呈蛋清样或黄色黏稠样,但当创伤愈合以后,囊肿还会形成;口外型也被称之为潜突型,主要位于下颌下区,口底囊肿不明显,质地柔软,没有和皮肤粘连;哑铃型就是口外型与单纯型的混合,在舌下区以及下颌区都有囊肿[3,7]。三种类型中尤以单纯型最为常见,临床上绝大多数的舌下腺囊肿患者都是单纯型。
现阶段,临床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而根治的最佳方法就是舌下腺及肿瘤切除术。杨常华等[7]对127例舌下腺囊肿患者实施舌下腺及囊肿摘除术,均取得满意效果,术后未见明显并发症,且经随访无复发。本研究中,通过对35例患者实施舌下腺及囊肿切除术,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周后拆线可见切口均愈合良好,治疗效果比较满意。所有患者均未见口底肿胀、术区出血、感染、呼吸困难等并发症,但出现1例颌下腺炎以及1例颌下腺导管断裂,进食以后颌下区出现肿大及疼痛感,并且对颌下区域进行按压时可以看到腺导管开口处有脓性分泌物流出来,颌下腺炎患者经过及时治疗后痊愈,颌下腺导管断裂者经过导管改道术治疗后治愈;还有1例患者出现舌尖麻木症状,2个月以后恢复到正常。术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病例。
采用舌下腺及囊肿切除术治疗,术后极易出现颌下腺导管断裂、颌下腺炎、口底血肿、出血、舌尖麻木等并发症。术后患者频繁剧烈的咳嗽、术中未彻底止血是导致术后出血的主要原因,由于舌下腺解剖结构比较复杂,紧邻颌下腺导管及舌神经等,手术过程中如果不能熟练掌握操作技术、熟悉术区解剖结构,就易损伤颌下腺导管以及舌神经,导管血液循环受到影响后就会形成水肿[5]。因此,在进行手术时,术者需精准操作,明确术区解剖结构,操作轻柔,在分离过程中也要保护好舌神经以及颌下腺导管,同时要抽吸干净囊液,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一旦发现异常需立即处理[3]。除此之外,在手术过程中,只要能够完整切除舌下腺,即便有残留的囊壁也不会导致疾病复发。
综上所述,舌下腺及囊肿切除术是根治舌下腺囊肿的最佳方法,但关键是要将舌下腺彻底摘除,并且术中医生的操作要轻柔,尽可能避免对舌神经以及颌下腺导管的损伤,细心结扎,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复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