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慧
(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雅邑镇农业服务中心,云南 普洱 654813)
由于茶叶本身属于自然产物,在种植过程中受到自然环境影响较大,所以为迎合当前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战略以及市场上对茶叶的高品质要求,要从茶叶种植的角度采取多种措施提升种植环境质量,加强种植管理,进而提升茶叶品质,践行生态理念。
虽然茶叶种植在我国已有上千年历史,但是由于近年来科技不断发展,使传统茶叶种植方法中存在的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中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是品种选择方面,茶树生长对外界环境要求很高,不同的茶树种类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但部分茶农为提高经济效益只选择市场价高的茶树种植,忽视环境限制,降低了茶叶质量。第二是种植管理方面,由于技术和经验限制,部分茶农难以对土壤、水分等种植要素进行精准控制,影响茶树生长。第三是施肥方面,部分茶农为提高茶叶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忽视生态理念。第四是病虫害方面,农药会对茶叶品质产生严重影响,但是部分茶农仍为图便捷与高效不加限制地使用农药。
良好的茶树品种是保证茶叶质量的基础,为践行生态理念,需要对现有茶树品种进行筛选,保留优质品种并进行科研,进一步提高茶树质量,淘汰劣质品种,且由于茶树生长对外界环境依赖严重,所以需要根据种植区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合格品种种植。以云南省茶树种植为例,该省茶叶以大叶茶为主,但由于云南省境内各茶山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水分等条件略有不同,使得每座茶山所种植品种也均有不同,目前云南省所种植茶叶大致分为群体种与无性系品种两类,其中群体种又分为凤庆种、勐库种等,如临沧市凤庆县周边所种植茶树多为凤庆种,而无性系品种则分为云抗37号、云选9号等,多为群体种茶叶经人工繁殖后所得品种。
土壤是茶树生长的必要条件之一,良好的土壤品质能够为提升茶叶品质提供良好保障。在此环节中,主要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是,要对种植区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其中包括种植间距、排水渠规划等内容,对于种植间距来说,需要将保全苗和壮苗做为原则与重点并根据所选茶树品种进行合理安排,一般情况下以单行种植与双行种植为主,而对于排水渠来说,需要保证水源能够流通至种植区各处,不留死角,其水渠通畅不堵塞,以保证灌溉充足又避免洪涝。二是,土壤中要富含茶树生长所需的必要营养成分,种植户要根据土壤的肥沃程度、植被覆盖率等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土地深耕与除草工作,在冬季的土地深翻工作中,要保证翻土深度达到15cm,并且要施加每亩地1500kg农家肥或者50kg复合肥,以保证土壤肥力,为第二年茶树种植打好基础,另外在翻地与除草工作结束后,还要在土壤表面覆盖一层草料,以增强土壤活性和蓄水能力[1]。
在种植活动中对水分进行有效管理是实现生态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标是既能够保证茶树生长正常所需用水,又要尽量减少水资源浪费,这要求耕土层土壤的相对含水量保持在75%-90%之间。为达到这一目标,种植户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对土壤表面进行铺草覆盖处理,目的是为增加植被覆盖率,通过植物纤维组织的天然保水效果提升土壤含水率,减少蒸发量,从而降低灌溉频率达到节水目的;二是,通过建设基础水利设施,并结合微灌与滴灌等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进行合理灌溉,保证茶树在干旱季节也能够吸收到足够水量维持生长,进而保证茶叶质量。
在种植活动正式开始前,要通过沤肥增强土壤肥力,保证茶树所需营养成分充足。在生态理念的要求下,一般选择有机肥作为主要肥料,同时搭配以少量磷钾肥提高茶树苗成活率,保证茶树种植密度,提高经济效益。在挑选肥料时,一方面需要注意选择正规厂家,并要求提供肥料检验报告,以保证肥料的质量与效果;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生态理念,有条件的种植户可以建立生态养殖基地,自行调配有机肥,在基地中饲养牲畜,并将牲畜粪便投入沼气池进行发酵,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将粪便作为牧草与茶树的有机肥,沼气则可作为燃料供基地与农户生活使用,形成良性循环,既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所需费用、增加种植户收入渠道,又能够提高生态效益[2]。
病虫害是影响茶叶质量与品相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对其提起充分重视。基于生态理念,在种植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喷洒农药,利用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在生物防治方面,主要是利用害虫天敌进行防治,因此要在种植区内保持生物多样性并利用人工养殖的方式保持害虫天敌数量;在物理防治方面,主要是利用压缩害虫生存空间的方式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如利用害虫趋光性的特点设立灭虫灯,使用苦参碱、除虫菊等植物源与硫合剂、波尔多液等矿物源农药进行杀虫等,既能够节省农药支出、避免农药超标风险,又能够保证防治效果、维护生态平衡、践行生态理念。
总而言之,茶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但是在种植环节中仍然存在种种问题,需要通过各项措施以及现代化技术对其进行改进,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出发、遵循优质精品茶叶的管理原则,提高茶叶整体质量,以促进我国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