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峡谷蹲点马吉米联系贫困户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中层干部走访挂钩贫困户手记

2019-02-20 00:48
社会主义论坛 2019年9期
关键词:吉米石斛驻村

李 晓群 云 南日报报业集团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真脱贫、脱真贫。

为响应党中央提出的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作为省级单位定点帮扶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马吉乡马吉米村整村脱贫。自1989年集团帮扶马吉乡以来,直接投入资金近600万元,集团党委向省有关部门争取的项目资金达几百万元,比如2018年,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徐体义带领集团有关人员向省交通厅争取项目资金508.71万元,在桥马嘎(傈僳族语,没有桥)村建成一座人车共行的桥,改名为“桥马桥”。该桥于2018年3月20日开工,2018年12月30日竣工。桥主跨130米,荷载15吨,彻底解决了周边群众“过江难”的问题。人力扶贫更是数不胜数,集团领导全部都踏上过马吉米的土地,好几位领导更是多次深入到马吉乡和马吉米村的各个小组帮扶,中层干部也有多人多次到过马吉米村,驻村工作队员更是舍小家顾大家驻守马吉米。

按照集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和“挂包帮”“转走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安排,2019年5月31日至6月5日,我参加集团挂钩扶贫干部“走进大峡谷,蹲点马吉米,联系贫困户”活动,深入怒江扶贫点实地调研。6天时间,来回行程1500公里,一路走来,了解了情况、历练了意志、洗礼了心灵、提高了认识、结下了“亲戚”,亲眼看到马吉米村发生的变化,看到驻村工作队员的奉献精神,看到马吉米村群众对党的感恩、对集团的感恩和对驻村工作队员的认可。龚霞队长在村子里就像村民们的知心人,在工作队就像队员们的贴心家长;刘安可,一个90后的小伙子,不怕苦和累,无论什么劳动随时都冲在前头;刘通、陈世宏、陶英三位退役军人,刚从部队退役分配到集团,报到没几天就奔赴马吉米扶贫战场进行新的战斗,三个人的小孩都才1岁到2岁不等,家庭确实存在一定困难,当组织要求他们服从安排的时候,他们没有半句怨言,更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义无反顾地奔赴怒江全身心投入扶贫工作;还有李陶总队长和小窦、小陆,集团“挂包帮”工作办公室的杨中华书记及付雪晖、申雁宇等工会的同志们,在集团帮扶马吉米的工作中都做出了无私的奉献,真正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5月31日一大早,在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杨中华的带领下,我们一行25人乘车从集团出发前往马吉米村。昆明到马吉米的路程大概是760公里,由于道路等级较低,设施条件和通行条件差,昆明到那里需要两天的时间。当下正值怒江丙六公路改扩建美丽公路期间,通行条件更差了,路面坑坑洼洼、泥浆四溢,道路两旁堆放着修路的大量土石,导致车速快不起来且颠簸不堪,感觉被颠得五脏六腑都要跳出来了,车走了两天半才到达马吉米。

6月2日早上8:30分,在从福贡县城去往马吉乡的路上,由于集团派去的中巴车不具备通行条件,我们11名挂钩扶贫干部和集团驻村工作队的两名队员只能乘坐租用的城乡载客中巴车前往。车厢里没空调,一路上要么灰尘蔽日要么泥浆飞溅,不敢打开车窗,大家只能强忍着炎炎烈日下37度高温带来的灼热感和车厢里闷热感交汇后产生的烦躁感,车厢里人人都是灰头土脸的。这段68公里的路程,用了5个多小时才到达。

走访干部抵达马吉米村后,驻村工作队员已经为大家做好了可口的午饭。吃完饭,顾不上休息,各自即跟随分派好的工作队员前往联系户的家。有的帮扶干部还得用三四个小时走山路、爬“天梯”才能到达联系户家里。

在驻村工作队员陈世宏的引领下,我和丁绍志来到居住在自然条件相对好些的沿江公路边我们支部的联系户开付迪家中。开付迪是两年前集团安排给我们支部的结对户,我和他一直在微信上有联系,但没见过面。来到他家楼下,陈世宏抬头指着三楼走廊处一位着傈僳族衣装的中年男子告诉我,这位就是开付迪。阿开和他的媳妇儿友叶早几步跑下楼来拉着我的手说:“欢迎啊,早就盼着你们来了”。我和车队丁队长把从昆明带来的两箱食品、茶叶、日用品等给他们准备的慰问品交给阿开的媳妇阿友,他们夫妻俩再三表示感谢。我说,不用客气,我们就是一家人。阿开说:好啊,一家人,我们是亲戚!

阿开家房屋后的小园子,是一个坡度稍平缓一点的半山坡地,种植着十多颗草果树,有的已经花落结果了。草果树周围种了好几棵冬瓜树,阿开把一颗颗的石斛苗绑在冬瓜树上让其生长,目前长势良好。他还利用家里的大阳台,买了好多花盆,在花盆里试种和培养石斛苗,真不愧为马吉米村的石斛种植能手。看完屋后园子里种植的农作物,我们来到他家客厅里坐下拉家常。这间客厅兼厨房的房子大约有七八十平方米,房子墙上建有两个没装框的大窗子,视线特别好,望出去便是郁郁葱葱的大山和涛声滚滚的怒江。房子里冰箱、电器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柜子、盆、锅等用品被阿友打整和清洗得干干净净的,地面上看不出有什么灰尘。屋子的后中央建有一个火塘,火塘上方挂着好几串老腊肉大概有10多公斤,肉香味四溢,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生活水平的提高。

阿开告诉我,2018年他种植草果20亩、石斛2.6亩、重楼0.3亩、核桃5亩,还养了28只鸡,种植收入大约有5.5万元。同时,他担负着村里公益性岗位和天保员的职责,每周两次去巡山、防火,这项工作每年能得到10800元的报酬。他媳妇儿友叶早主要在家料理家务,顺便干点农活。儿子余春普在福贡一中念高一,女儿罗春妹在马吉完小上五年级,两个孩子读书的费用都是国家承担。家里有两栋三层楼的砖房。我这才注意看了看,我们现坐着的这间房门外有一个约20平方米的露天大平台,连接了旁边一栋三层楼的黄墙红顶的傈僳族特色民居新楼房。阿开告诉我,建这栋楼一共花了13万元,是2016年享受国家扶持怒江州贫困地区易地搬迁“6+4 建房模式”政策(国家给每户6万元20年期的贷款,前3年无息,后14年低息,再给每户补贴4万元,剩余部分由农户承担)建起的。现在这房子家里人住不完,拿出一层出租给修建美丽公路的工人,每个月有500元的收入。

谈到他们各方面的变化,阿开真诚地说:我们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村貌也越来越有变化了,这一切都是托共产党的福,我们要听党话,跟党走,感恩党。云报集团对我们太好了,联合珠海的公司帮扶我们养蜂和种植石斛,帮我们村安装了路灯,点亮了马吉米村的道路,让我们夜里不再摸黑行走。今天又派联系人到我家里转走访实地了解情况,你们不怕路途遥远,千辛万苦来到我家面对面交流,我真的觉得我们就是一家人了。今天我们面对面的交流后,我受到许多启发,对今后如何搞好种植产业更有思路了。

从阿开的谈吐和他家的情况看,他不惜跋涉几百公里主动跟着村里组织的培训班去保山龙陵学习石斛种植技术,不抽烟,不喝酒,衣着干净整洁,脸上时常洋溢着笑容,称得上是个新时期的新农民。他期待着在福贡第一中学上高中的儿子两年后能顺利考上大学,学有所成,为今后过上美好的日子打下基础。我鼓励他继续种植好草果、石斛、核桃,继续当好村里的种植能手,给乡亲当好脱贫致富榜样。

离开阿开家,我们往另一户联系户起有迪家走去,今晚我们要在她家住宿。路上,陈世宏告诉我,起有迪也是一位热情友善能干的傈僳族妇女,她经营着一个小卖部,前年刚在老房子对面建起了一座二层楼的砖房,目前和丈夫带着她姐姐的儿子一同生活,已于2017年底脱贫。说着就来到了阿起家,只见一位40出头、穿着红衣的妇女满脸笑容地站在楼下迎接我们,见到我就给了一个拥抱。进到屋里,阿起家已经围坐了一群人,有杨中华副书记、李陶副书记、龚霞队长等。我们集聚在阿起家二楼阳台上,围着阿起家的小圆桌,吃着阿起自制的包谷稀饭,喝着自酿的米酒,共同探讨马吉米村的发展……天已黑透,月亮升起来了,大家告别阿起,各自往自己的联系户家去了。

我和阿起两口子回到宽敞明亮的客厅,客厅墙上贴着永远跟党走的标语,我们坐在舒适的沙发上继续聊天。问起他们的情况,阿起告诉我,目前她和丈夫种有草果8亩,刺龙苞4亩,养鸡12只,经营一间小卖部,2018年全年收入3.3万元,收入足够生活开支了。今后她打算关了小卖部,利用具有的酿酒手艺集中精力投入酿酒制作,现在国家正在加紧帮助怒江州把六库到贡山的道路改建美丽公路,沿路都驻有建筑工人,酒的销量很好,村民的购买力也很强,酿酒卖酒一定能赚不少钱,这是一条致富的路子。阿起兴奋地说着,仿佛美好的日子已经在招手。夜深了,阿起给我在卧室里铺好了床休息,她和丈夫仍然住到对面的旧楼里。这一夜我一个人住在阿起家二层楼五间房的小楼里,新楼的状况真实地反映了边疆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居住条件的巨大改善,用水用电很方便。第二天,就马吉村村民家中普遍无厕所的问题,我与龚霞队长交换了意见,希望工作队就此问题想办法帮助村民解决,让村民的生活基准不断提升。

说实在的,走访完阿开和阿起家,我心里感触甚深,他们两家这样的贫困建档立卡户,没有等、靠、要,而是依靠党的扶贫政策,在集团帮扶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带领下,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与贫困作斗争,走上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路,值得我敬佩!希望驻村工作队把他们的事例广泛宣传,让她们成为乡亲们脱贫致富的示范户、带头人,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猜你喜欢
吉米石斛驻村
石斛兰
24种石斛在贵阳的适应性初探
一部出人意料的书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吉米问答秀
吉米问答秀
金钗石斛化学成分的研究
新年快乐,吉米!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