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白冰,赵伯飞
(1.西安培华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5;2.西安交通工程学院人文与经管学院,陕西 西安 710300)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中国高等教育不但要兼顾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而且还要引导其选择正确的政治领导。习近平同志还强调,第一,要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力;第二,全面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在生活中反映出来;第三,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人们都能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第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第五,不断促进文化事业以及产业的发展[1]。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字字珠玑、句句铿锵,旗帜鲜明,激浊扬清。当今社会,影视作品作为一种最为盛行和普遍的信息传播方式,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对培育综合型人才、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言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和意义。本文试图对我国当代影视作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做一简要的分析。
由于当代影视作品种类繁多,形式也各有不同,所以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举止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现在网络越来越发达,学生们不再受时间与地点的局限,能通过更多的渠道来更快的获取影视作品,这一切都是现代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便利。影视作品早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不可或缺的特殊途径,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不可缺少的教化者。
影视作品是当代大学生生活的教科书,它带给人们更多地是一种人生体验,如某种人或某一类人的人生经历、生活场景、生活方式、看待人生问题的思维方式及处理人生问题的解决方式。缺少人生经历的当代大学生经常会以影视作品中人物的人生经历、人生经验来指导他们的行为。这种影响对他们既潜移默化,又难以忘怀。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勇于献身的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电视剧《卡尔·马克思的青年时代》、《恰同学少年》,可以说都是红色青春偶像剧。尤其是《恰同学少年》为观众展现了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等老一辈革命家充满理想、激情与抱负的青春岁月,传神地塑造了他们的气质和性格。他们在青年时代就有着崇高的人生理想和抱负,心系国家命运,对社会和人民,有着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在面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的生死关头的时候,他们没有小我,只有大我,为了国家的兴亡,认真读书学习,努力拼搏,时刻准备为国家、民族、人民利益做出牺牲。这批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青年形象,在电视剧中得到了还原。可以说《恰同学少年》与毛泽东代表作之一《沁园春·长沙》一词中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词义十分相似。编导注重将当代影视心理与历史真实性科学融合,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加入青春偶像剧特点,从而吸引了中年观众,同时青少年们也不会觉得电视剧枯燥无聊。它能够激励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增强爱国热情和民族使命感,把自身的命运同国家与民族的命运时刻联系在一起,并能敦促他们为实现这些崇高的人生理想而努力学习,积极奋进。
第二、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的审美体验。电影《美丽的大脚》是一部描述我国西部落后地区教育现状的影片。该片讲述了西北山区教师张美丽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奋斗历程,描述了来自北京的年轻支教者夏雨和一群穷苦孩子之间的感人故事,赞扬了同张美丽一样坚守在山村教育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所有教师们。主人公张美丽在被愚昧夺取了丈夫和孩子的生命后,她悟出了一个道理:无知是可怕的,知识改变命运。于是,她开办村小学,主动担负教育孩子们的责任,为了孩子,她呕心沥血,废寝忘食,付出了她美丽的一生。这部优秀影片告诉当代大学生,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从而使大学生明白人生的真正价值、如何发挥人生价值、如何让人生更美丽。
第三、伸张正义的人生境界的自我观照。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不说教、不空洞。悬念迭起的剧情,加上许多老戏骨们“教科书般”的演技,使全剧大为增色。该剧“现实”与“冲突”并存,与现实社会存在着较高的相似度,这部电视剧中针对“丁义珍式”窗口进行了完美的演绎,在此之后实际生活中的相关涉嫌“蹲式窗口”的单位则给予积极回应并作出调整保障,由此可看出其影响作用之大。这部剧自播出以来就受到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其中不但揭穿了官场上的腐败内幕,而且还针对权色交易、懒政不为等敏感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塑造,这种尺度较大的反腐题材影视作品能够通过审核播出,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反腐问题的重视和信心,不管是曾经播出的《打铁还需自身硬》和《永远在路上》等反腐题材纪录片,还是如今的《人民的名义》,均从侧面反映出了党中央对于反腐“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和态度。大学生通过这些一部部电视剧,不仅能够在人生道路上明辨美丑正邪、是非曲直,更能深刻感受到真正的共产党人的一心为公的坦荡胸怀和不畏强权、追求正义的人生境界。
第四,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百态人生的人生实践。影视作品能够让原本缺乏人生经历的当代大学生,在虚拟的世界里随着主人翁的命运来体验不同的生活,让他们能够体验到百态人生。例如: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可以让当代大学生切实的体验到贫困山村孩子们对艰苦求学的生活向往;电视剧《乡村爱情》可以让当代大学生体验到现今新农村老百姓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电影《望乡》可以让当代大学生看到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灵魂以及一个吃人的制度,看到这个被侮辱、被损害的灵魂面对苦难、永不放弃、顽强抗争、向死而生的生命精神;电视剧《活着》中富贵夫妻以宽阔的胸怀、执着的精神善待生命,可以让当代大学生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善待生活的“不公”,并以更加真切的态度检讨是否对生命进行了挥霍。革命导师充分肯定艺术作品的这种认识社会的作用,马克思曾经指出:“狄更斯以及其他知名作家在自己编著的书中曾向世界人民全面生动的展现了政治与社会的真理,甚至一些政治家和道德家都无法赶超他们”[2]。而且列宁也曾说过:“托尔斯泰的作品,是俄国革命的真实写照”[3]。除此之外,恩格斯也提到过:“在人间喜剧中,巴尔扎克对当时的法国社会,尤其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现代主义历史描绘的栩栩如生,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经济细节知识甚至超过了历史学家、统计学家以及经济学家所传授的”[4]。
近年来,伴随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影视作品以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大力倡导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在影视作品里,无论是公益性的广告,还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有的以诙谐幽默的动画形式来表现;有的是用沙画艺术形式来表现;有的利用中国的传统剪纸画来表现;有的单纯利用一个或多个人的手的表演与演绎来表现等等。这些影视作品的播放不受地域的局限,不仅在家里,同时也可以在公交车、地铁、候车室等公共场所,随时随地的观看。这种不断推陈出新的表现形式,不仅大大提高了影视作品的播放量,而且越来越频繁的“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成为培养当代大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大学生作为最接近社会敏感问题的学生群体,却很少有机会能在现实生活中磨练自身意志,一旦遇到不尽人意之事,他们往往很容易选择逃避或者采取过激行为。正因如此,近年来大学生因为心理素质问题而导致的惨剧频频发生。影视作品通过影像画面和声音等信息承载方式,再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不同风俗习惯、不同生活场景下的不同人群的生活状况,使当代大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社会。这样,当代大学生就能够理智的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状况,从而形成乐观、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一个体会,当你读完一部小说之后,艺术形象仍然活跃在你的脑海之中,使你不得不在掩卷之后对作品进行思考,接受或否定艺术家对于写入作品之中的社会生活的评价。这时,你对作品中所再现出来的社会生活就有了自己的感受,并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是说艺术作品可以帮助人们对历史和现实进行一般的了解,而且可以帮助人们在认识生活的基础上,明确历史的发展方向。正如罗丹所说:“艺术家和思想家好比十分精美、响亮的琴——每个时代的情况在琴上发出颤动的声音,扩展到所有其他的人。通过艺术家及其作品,可以使人们听取各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琴音”[5]。
影视作品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传播媒介,更重要的是艺术的欣赏、美的享受。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视听语言的传达,其中包含了色彩、光线、线条、形状、人物、动作、声音等内容,从而通过这些内容为人们传递信息。正是由于其综合性、哲理性、生活化的特点,使影视作品成为当代大学生接近人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使他们可以通过影视作品切实领略到思想观念的先进性,从而能够更好地对真善美进行判断、学习和欣赏,重新塑造更完善的精神世界,提升审美水平。这种作用具体体现在:
第一、主题欣赏之美。影视作品的主题思想总是蕴含在其画面、音乐、演员等这一外在形式之下,通过人物表演、情节处理和细节挖掘来表现的。所以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能在主题欣赏之中让人们产生共鸣,从而让人们获得的一种人生态度和感悟,使其灵魂得到提高、净化、升华。
第二、人物欣赏之美。不同角色的人物塑造不仅包括外在的着装、发型及妆容等,而且还包括内在的意识、气质、性格、品德、习惯等。所以,一部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其演员的人物的塑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的审美,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学会正确分辨在华丽外表下隐藏着的最真实的人性之内的美与丑,包括对人物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气质、性格、习惯等的深度理解及其美学思考。
第三、情节欣赏之美。影视作品的情节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冲突为基础;另一种是以情感为基础。无论是哪一种他们都有情节点。情节点就是一件事情,正是情节点在不断地推动故事的发展,改变情节发展的方向。一般在电影每一幕的结尾时都会出现情节点,而情节点的设置直接影响着整部片子的审美质量。优秀的影视作品中的情节点,往往使情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扣人心弦,使观众欲罢不能。影视作品情节之美,使整部作品充满了魅力。仔细品味这种情节之美,能够不断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学素养。
影视作品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积极影响,也会有消极的负面效应。当代大学生在乐享着信息时代便捷的同时,也受到影视文化市场化模式下,为追逐利益而粗制滥造作品的不良影响,从而导致中国影视作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负能量的出现。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综合实力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有了更高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然而,影视作品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影视作品中“烂片好票房”的现象严重,商业电影的类型化与文艺电影的模式化现象愈发明显,使当代大学生更偏爱表象的暂时性的愉悦,而不自觉地抵制思想深刻的严肃题材电影。另外,生硬地植入与剧情无关、与作品审美游离的商业性广告,败坏了影视作品的艺术品质。原本应该是被作为一件艺术品去欣赏的影视作品,也不免铜臭味十足,成为“注水剧”,从而使得一些大学生去疯狂追随着剧中人物奢靡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一旦他们热衷于甚至痴迷于哪部影视作品,就很容易爱屋及乌,赶时髦、跟潮流。他们容易被影视作品中所宣扬的奢靡的生活方式所吸引,甚至受到作品中那些高档奢侈品等的植入式广告的影响,从而一味的追捧。这种状况不仅增加了经济负担,更造成了某些人的心理变态,如:攀比和嫉妒,这就在不同程度上助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泛滥,使得资产阶级的所谓“人性自由”、“个性至上”的思想、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之风在大学生群体中大行其是。
当前,有些影视文化传播公司为了争取更大的利益,把影视作品也作为一种产品进行批量产出。没有新的剧本就只能翻拍,为了情节更加吸引观众,编剧不惜篡改历史,戏说历史。在当代大学生中,从事与历史学相关专业学习的学生毕竟为少数人,所以大多数大学生很难经受得起各种影视作品肆意篡改戏说历史的误导。近年来,历史剧为了推陈出新,将一些穿越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当代大学生迫于生活、学业等压力,容易在这些穿越类的影视作品中逃避现实,醉生梦死。因此,穿越类的影视作品在当代大学生中广泛传播并受到极大的追捧。这种穿越类影视作品通常是现代人在生活中受到挫折或重创后,穿越到了古代的某个时期,以现代人的思想改变历史、颠覆历史。这就混淆了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民族的真实历史的了解,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盛行。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地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于是悄然兴起了“国学热”、“文化寻根”。一些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如纪录片之类的,也悄然走红,这也大大提高了文化传播和普及的效率。就像习近平同志曾提到过的一样,中华传统文化一直源源不断的为中华民族提供发展力量,而且其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基础条件,还是保证我国在多样化的世界文化中得以立足的关键因素。但是应该怎样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融入到影视作品中,使中华美学精神得到更好的传承以及更广泛的弘扬,则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当代大学生作为新知识文化的接受者,作为前沿科技的开创者,作为先进文化方向的引领者,他们既希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又具有明显的批判精神。他们在接受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不太容易辨别优秀与糟粕,也容易联想到现实社会中还存在的种种弊端,反而引发了他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导致他们的精神困惑。所以,一些原本用来弘扬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被大学生恶搞,并在网上大肆传播,并迅速走红,点击率瞬间过万。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大大削弱了以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国民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认同感的初衷,而且造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
由于当代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日常生活的节奏也随之产生变化,导致经济压力不断加大,生活矛盾越来越尖锐。于是,家庭伦理剧成为人们缓解生活压力的一个宣泄口。人们在窥探别人生活状态的同时,也会产生极大的共鸣及快感。因为,伦理剧的热播,老少皆宜,当代大学生也不例外。伦理剧中通常会出现各种矛盾,生活中的家庭矛盾、恋爱矛盾、婚姻矛盾、人际关系矛盾、工作矛盾、经济矛盾等等,伦理剧也正是在集中展现和夸大了某些矛盾冲突而吸引了观众。然而,长期观看这种影视作品,容易误导大学生的生活观,降低大学生传统亲情观的认同感 ,扭曲了大学生的婚恋价值观。另外,都市言情影视作品大多数的内容都是以都市青年的恋爱和事业为主,充分演绎出了人们在恋爱和婚姻中的迷茫、受伤以及成长的过程,与现代高校大学生的情感困惑心理有相似之处,也容易扭曲大学生的婚恋价值观。长期以往,当代大学生容易误解为现实的生活本就像家庭伦理剧那样的复杂多变,从而使他们的情绪受到负面的影响,从而消极对待生活,甚至害怕接触社会,希望远离社会。
多年来,暴力影片持续活跃在国际荧屏上,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在我国也无例外。一些影视作品夸大地宣扬了暴力血腥的场面,剧中充斥着绑架、凶杀、淫秽、色情、走私、贩毒、赌博等镜头。大学生血气方刚,容易冲动,性格棱角鲜明,自控力不强,更容易受到暴力影片的影响。所以,当代大学生成为暴力影片追捧者的一大群体。一些判断力不强学生在荧屏上寻求视觉与心理刺激的同时,又会不自觉的进行模仿,有些模仿甚至还会被不自觉的运用在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中,从而造成恶性的伤人事件。据相关资料统计,近年来大学生的暴力犯罪率逐年上升,其中许多都是受到不良影视作品的影响所致。
近年来权谋剧相当盛行,权谋剧的类型主要涉及:宫斗、商斗、及谍战。权谋剧中充斥着太多的阴谋、斗争、猜忌、嫁祸、收买等,太多的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情节。大学生由于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是非的判断性也不稳定,这就导致如果大学生沉溺于这类影视剧中,就会长期陷入阴暗、肮脏、暴力的环境之中。这不仅大大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还会有学生利用影片中权术来对待身边的人。所以,在影视作品中过度的宣扬尔虞我诈的权谋文化,会误导大学生的是非观念,误导他们认为当今社会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从而助长大学生专权、弄权、贪权的私人欲望。同时,“权谋文化”在校园内也会引起浮躁、攀比、投机之风,大大影响了高校的学风建设。
综上所述,影视作品这把双刃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警示我们要寻求更为科学的美育方法,要求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凭借影视艺术,将美育实践渗透到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结合影视艺术的虚拟交互性与抒情性的特点,重建高校美育体系。总之,随着网络时代科技手段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元化性、人们行为的全球化,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影视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在影视艺术的传播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影视艺术的育人价值,完成中国当代影视作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重构。
马克思指出人格在人出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具备其物质性,在建立人格时,可以依照美的规律来进行,而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习得性以及先天性也属于美育的重要特征,正是有了这两个特殊性质才让它和建立人格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角度来说,对于美的需求是实现自我的最高实现,而且也是理想人格的重要发展走向,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6],因此人们必须从美育、科学教育以及生命体验等向度入手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现当代人类社会的大众文化或大众艺术,电影与电视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巨大的影响力,遍及世界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遍及每个国家的城市与乡村”[7]。影视艺术是当代美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不但具备受众广、影响力大以及作品数量多等优势,而且对于其媒介自身而言,电影作为“第七种艺术”,综合了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形式,从而改变了现有的美育体系。与普通的静态式教学相比,影视艺术的动态性具有极强的感染性。影像除了可以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之外,还可以设置具有吸引力的故事情节,让观众们真实感受到社会中的生活场景以及历史记载。而从影视媒介传播来看,由于网络的普及化,获取影视作品的方式也越来越多,这就为网络时代的审美重构提供了新的途径。当今人们不但可以到电影院中去观看心意的影视作品,而且还能在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施上,不受时空的局限,去浏览视频或者影视作品。除此之外,由于3D和VR技术的产生,影视作品可以更深入的将所叙述的故事做出更加真实的表达,增加了影视作品的感官体验。影视艺术既可以打破普通学生与艺术之间的门槛,获得更好的美育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高校大学生艺术审美的普及化,激发当代大学生对影视艺术的主动接受、情感共鸣、思想认同、审美诉求。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向度,以及思维的超越性受到严重的抑制,人们的思维模式逐渐变得单一,人则变成了“单面人”和“单向度的人格”。由于现代影视作品具有现代化、哲理化、大众化的特点,导致视觉形象朝着符号化和虚拟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是和“影像”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若不能对他们进行妥善的指引,则会造成他们难以分辨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区别。然而,影视美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拒绝培养媒体时代的单向度人格。因为影视作品的叙事方式是以生动、直观、感性的形象,引导当代大学生审美价值取向及审美理想朝着全面发展方向发展。简言之,现代美育如果还是实施强制的灌输与说教方式,难以培养出现代大学生和谐、健康的内心世界。正确的方式是科学利用优秀的影视艺术所具备的生动形象与情感共鸣的优势,实现现实生活与人们内心理想的深度契合,促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实践。以在2016年国庆期间上映的电影《湄公河行动》为例,它不但获得了较高的票房收入,而且广大观众也给予一致好评。它之所以能取得这样优异的成绩不仅要归功于作品中真实事件的背景和演员团队完美的表演,还在于它“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力量、展现人民情怀”[8]。所以,影视美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人们建立正确的自我主体意识提供导向,以达到避免由于粗糙的影视作品的过度视觉刺激,而造成人们的过度消费,从而产生神经餍足的现象。
“如果影视生产是一个收集符号、占有符号、制作符号的过程,那么影视传播是使用符号巧妙地叙事的过程”[9]。影像作品一种“视觉世界语”,已经是人类精神世界表达的重要媒介。因而全面地把握蒙太奇和长镜头的影像语言知识,对于当代大学生对影像作品文化内涵的理解来说十分关键,这就说明了影视语言是现代交流沟通中主要方式之一。因为蒙太奇和长镜头本身具有特殊的性质,一些影视艺术家经常把影像根据相应的规范进行整理和重组,创造出新的意义,利用闪回、倒叙与穿插等方式来实现艺术形式动态化,从而让当代大学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想象力和审美鉴赏力。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避免单向度人格的出现,是当今社会教育的宗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内目前的教育体系更加注重专业性人才的培养,而且呈现出越来越功利化的不良倾向,人文精神很难完全深入人心。“当文化形态发生激烈变动的时候,情况就复杂了。过去被认为是适应的或是‘全面发展’的,很快就要变成不大适应,不够‘全面发展’了”[10]。因此,通过影视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媒介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而实现影视艺术审美重构的目标,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原因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寄托着近代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1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所以当代的影视美育工作者必须通过优化影视作品,培养自身媒介素养、从而构建新型影视美育体系,实现影视艺术教学的新格局。
第一,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新型的影视美育平台,使课堂教学紧跟时代的步伐,为学生设定和推荐更适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的优秀影视作品。客观地讲,我国的影视美育已经有了相当长的不自觉地过程,但是要将影视美育从“自在”阶段发展到“自为”阶段,仍需通过不断地努力,以优秀的影视作品为核心,将艺术作品、美术作品、建筑作品、摄影作品、音乐作品融入到影视美育平台上,使各种艺术作品成为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将影视作品与经典文学作品的赏析结合起来,与古典优秀的音乐作品的视听结合起来,与古老与现代融为一体的建筑艺术的品鉴结合起来,很显然这个过程是以影视作品为载体,让大学生在深入了解和鉴赏艺术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各种门类艺术,这也当代大学生深刻体验影视作品美育功能的过程。这个过程既避免了枯燥的理论知识的古板讲授,又建立起具有感染力与号召力的美育大平台,而且可以借助这个大平台预设美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审美形式,还可以为影视审美体系的重构给予艺术鉴赏实践经验的支撑。
第二,努力使影视作品的传播者的内心世界真正实现文化自律、文化修养和文化自信的高度统一,创造条件让高校教师自觉争当优秀影视作品的传播者和践行者。高校教师承担着传递知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水平的历史责任。所以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影视美育中尤为重要,教师们的影视专业水平与学生们对影视作品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息息相关。影视文化是承担着文化与意识形态表达的载体,涉及到每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然而当今影视美育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教师讲授的内容不以影视作品的发展为主线,固守传统的教育理念,单一地解读经典的影视作品,无视现代影视作品与当代社会的联系,这种授课方式无法为当代大学生传播优秀影视艺术中的精髓和理念,使当代大学生无法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也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成长。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无论是主讲影视作品专业,还是人文社科其他专业,抑或从事自然科学,都应该具有学而不倦的精神,不断提高媒介素养和文化自觉,从而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跳出虚拟的影视作品,不断地去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有着更加清晰的认识,使自己成为更具有独特的人文情怀的高素质的当代大学生。
第三,按照影视学科规律培养学生的鉴赏层次,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法兰克福学派将人的需求分为真实和虚假两类,如影视作品中强行植入的广告、低极庸俗的影视文化的娱乐至死,消费与追星的狂热行为等均是当下社会强加给当代大学生的虚假需求,所以影视美育过程有必要将其剔除,并通过一些优秀的感人的的影视作品,如《归来》、《芳华》、《天云山传奇》、《牧马人》等引导学生理解与讨论亲情与爱情,友谊与情感等问题,还可以通过《我不是药神》、《战狼》等引导学生思考生存与死亡、理想与生活等更高层次的社会问题,促使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人生真实而崇高的生命价值而奋斗。
第四,灵活运用“接受美学”理论,以主体间性唤起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性,从而深化课堂影视美育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影视作品让学生进行分析、点评,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另外,大学生还可以置身于电影院之中,利用影视艺术的虚拟交互性,真实体验影视艺术的美育功能,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使当代大学生自觉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培养爱国、敬业、诚信的心态,弘扬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要求的道德风尚。
[1]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10-15)[2018-12-13].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1015/c22219-25842812.html.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5-116.
[4]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15.
[5] 傅雷.罗丹论艺术[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6:78-79.
[6]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43-44.
[7] 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53.
[8] 王刚.国产主流商业电影的新标杆——电影〈湄公河行动〉研讨会综述[J].当代电影,2016(12):37.
[9] 赵荣生,陈仲庚.传播学视野中的高校影视美育[J].电影评介,2007(6):35.
[10]王志敏.元美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191.
[11]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EB/OL].(2014-05-31)[2018-12-13].http://cpc.people.com.cn/n/2014/0531/c64094-25088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