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消费美学

2019-02-20 00:13张小帆
关键词:语境大众美学

张小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710071)

在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人们正在经历“审美泛化”的质变。伴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的双向运动过程,消费与审美的关系越来越嬗变为“审美消费化”和“消费审美化”紧密融合与互渗之组合,对当代文化形成强烈的震颤,甚而是重塑。“现实中,越来越多的要素正在披上美学的外衣,现实作为一个整体,也愈益被我们视为一种美学的建构”[1]4。消费与审美或广而言之经济学与美学的关系问题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对消费美学的探究、理解、认同若何,关系到我们能否开拓美学研究、文化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新范式。

一、“消费”和“审美”的范式融合: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的审美形态

西方发达国家自20世纪60、70年代后、中国部分发达地区自90年代后,进入了一个物质极度“丰盛”的时代,消费引导生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驱动力[2]。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让·鲍德里亚称之为“消费社会”,即“‘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境地”[3]1。“就好像需要、感情、文化、知识、人自身所有的力量都在生产体制中被整合为商品,物化为生产力,一边被出售,同样,今天所有的欲望、计划、要求,所有的激情和所有的关系都抽象化或物化为符号和物品,以便被购买和消费”[4]。在消费文化语境中,消费逐渐演变成符号和象征性的意义,消费文化随着这一指征深入人心,个人的文化诉求及审美情趣杂糅进入消费的过程,张扬着个人的意志、生活风格和生活品味,审美泛化至生活的各个领域。如迈克·费瑟斯通所言,后现代语境中兴起的亚文化已经消弭了艺术和生活的边界,艺术和审美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和任何事物上,人们生活在处处是艺术品的“幻想”和符号中[5]。沃尔夫冈·韦尔施则将消费文化语境中的审美定义为正在进行中的全球化的、全面的审美历程。他提出,“在物质的层面和社会的层面上,现实紧随新技术和电视媒介,正在证明自身越来越为审美化的过程所支配。它正在演变成现实的单纯建构,而且影响现实的存在模式,以及我们对现实作总体的认识”[1]10。

经典的美学概念自鲍姆嘉通以来几经流变与发展,形成了形而上的学科品格,一直与商品、消费毫无瓜葛,“以先验哲学为基础,以认识论为主要内容,以静观为审美方式,以批判为价值取向,强调审美与现实功利无关”[2]。消费社会的到来,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世界范围内大面积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人类迎来了物欲得到初步满足的时代,生存问题的改善,必将带来社会文化的重大变革,消费文化随之兴起;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加之新媒体推波助澜,消费文化也随之繁荣。人们在物质匮乏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审美、美学思想发生变革成为时代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之路。

“经过后现代、解构主义和文化研究的颠覆、质疑和批判,重提美的普遍性的语境发生了变化,是在一种多元文化语境中对启蒙理性普遍主义价值观的重构”[6]。这种基于当代消费文化语境的审美形态集中体现于几个层面:

首先表现为审美的日常化或审美对象的泛化。生产型文化转变为消费型文化,一切物质、服务都具备了美学的艺术形式,转而成为各类美学的符号,或被注入文化的内涵,商品文化化,文化商品化,消费文化对大众的审美感知力强行征用,以此来引导消费者通过消费来提升生活品味,获得高品质生活或“美好”生活的体验。人们对商品、服务、消费场景等的选择,无不深度掺杂着审美的体验,甚至一定程度上被审美所左右,消费的过程亦是人在追求一种人生经历和体验。

其次审美的超越性在弱化、世俗性在增强,整个社会的审美趋于向感觉文化的转型。在商品中或者艺术品中,高科技手段被充分运用,消费者的感官受到强烈的冲击,获得感性、直观的审美愉悦,从而被激发强烈的消费欲望。也就是说,在消费文化语境下,由于审美化的深度介入,消费者更多的在为商品的“美感”及体验感付费,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则蜕变为消费的“前提”而非必需。比如对于手机的选择,使用价值相差不多时,很多人尤其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价位较高的苹果手机。同时,精英文化在淡化,大众娱乐性文化勃兴,平面的、即时的审美取向为大众带来了轻松的愉悦感和快感,社会文化向着视觉文化转型。

第三,审美时尚化。审美伴随时尚与生活深度融合,个人风格被审美的时尚左右。“时尚是既定模式的模仿,它满足了社会调适的需要,把个人引向每个人都在进行的道路,它提供一种把个人行为变成样板的普遍性规则,但它同时又满足了对差异性、变化、个性化的需求”[7]。大都市和社会较高阶层作为时尚审美的引领者,小城镇、乡村、较低阶层模仿较高阶层的时尚。时尚渗透在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城市的规划设计、建筑的装修设计、人们的穿着打扮、饮食的选择,无不体现着多变的时尚审美。这一过程促进了人的社会化、相互认同性,同时体现了差异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的文明程度,促进审美的现代性。

第四,审美对象景观化。当代消费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8]。社会生活中充盈着形形色色、不计其数的消费图景,影像和媒介无所不在、无孔不入,幻化出光彩夺目的场景,这些场景比真实场景更能虏获人心。它所营造的文化氛围,引导着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和投身世界的姿态,并同时对消费文化的深入人心推波助澜。人们不由自主、甚而无从选择的置身于景观的霓虹和文化中,消费欲望被催生,消费冲动被发酵,在消费的过程中,张扬着个性、挥洒着风格,获得心理的自洽和精神的自足。

第五,审美趋于民主化。审美的商业化、娱乐化,带给人们轻松、简单、休闲的精神体验,无论是艺术精英还是大众,二者对于形而上学的探索均在减弱,因为形而下就可以带来大量的财富收益和愉悦的精神体验。从另一个层面而言,消费社会中或将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消费文化,更关注人们消费时的情感、梦想以及欲望等问题。人们在对物质的消费中体验感官的快乐,这种感知“以人为本”且“人人平等”,虽然这种快乐的获取受到一定的经济基础的限制,但亦从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特权阶层对审美的独享和垄断。当前的消费美学或许对快乐及梦想的追求过于表层化,更遑论对于人生境界的至高追求,但是这种被众多学者消极评判的美学范式却充满民主化倾向,它或将意味着审美带给人的精神愉悦及享受正在前所未有的走向民主化。

当代的消费文化,正如让·鲍德里亚曾说:“消费是一个系统,它维护着符号秩序和组织完整,因此它既是一种道德(一种理想价值体系),也是一种沟通体系,一种交换结构。……一旦人们进行消费……人们就进入了一个全面的编码价值生产交换系统中,在那里,所有的消费者都不由自主的互相牵连”。“在这意义上,消费和语言一样,或者原始社会的亲缘体系一样,是一种含义秩序”[3]70。消费文化中的“消费”本身业已超越传统经济意义上的价值,而是直接指向符号和象征体系,与人的精神、情感、人格、品味、职业、所处社会阶层交织成一个密集的网;同时,这一物的符号性的转变将带来整个社会总体、系统性的编解码,政治、经济、文化、审美相互发生渗透和转变、扩张。每件事情都被美学化,日常生活、欲望、情感、政治话语、广告、性……都浸染在美学的理念中。这一背景下,美学正经历着历史性的转向。

二、“转型”与“融合”:经典美学的消解与消费美学的出场

消费社会中,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内驱动力,任何国家、组织都高度重视消费带来的经济效益。全球商业化催生并快速促进了审美与经济紧密融合,凸显经济维度的消费美学肇端于时代的晨曦,成为消费社会、消费文化的审美范式,与日常生活深度重构。从生产到消费,从物质服务到精神服务,美学已广泛融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文化化、商品文化化、服务文化化,也充分体现了社会美学化、商品美学化、服务美学化。大众作为消费的主体,在消费过程中杂糅个人审美诉求,这一消费美学摒弃了经典美学的各式概念,是一个持续的生成性的概念,这一过程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强调个体体验感的个性化和差异性、凸显消费欲望的感知和满足,在体验、参与、互动中形成一套话语体系。学者范玉刚提到,在消费主义浪潮的推动下,一定意义而言,文化消费、产品的体验性消费已取代生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内驱动力,消费美学成为消费文化流行的策略[9]。在此视阈中,经典美学由于强调“美的形而上学”,与当代经济、社会、文化、生活难以相融。正如学者李金正所言,“美学的旨趣总是强调审美的超越性、非功利性和自由精神,始终与消费的胜利肉身性保持着谨慎而适当的距离”[10]。虽然“美学已死”的呼声太有失偏颇,但经典美学确实有症结所在,“传统美学从一开始就蕴含了某种内在的偏颇,因为它把审美活动与认识活动等同起来,认为审美活动只是一种理性思维的阐释,而没有意识到审美活动应该是一种特殊的生命活动”[11]。因此,美学迫切需要回应现实生活,并以此获得新的发展。

面对消费社会、消费文化中的审美思潮,不少中西方哲学界学者站在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采取了批判为主的研究,指出消费社会中人的异化与痛苦,揭示消费背后所隐匿的单一价值准则对相对贫困群体的隐形暴力。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呈现了早期社会批判理论最重要的几个观点,如后现代消费控制关系中的暗示意义链、符码操纵和制造消费、广告中的他者欲望、消费同一性中的真实之死等皆是对消费社会和消费美学的批判[3]3-24;有学者认为消费主义与消费文化的盛行,审美的诸多原则被大众传媒折射为感官诱惑下的情色追逐,美成为诸多行业的生财之道;还有学者指出“从对美、审美经验和艺术普遍机制的分析,转向对亚文化的阶级、身份、族裔、性别、符号消费等范畴的讨论,从而揭示出打着普遍旗号的美学不过是以美的名义实现统治阶级的文化霸权”[9]。更有学者认为,“物的充裕带来的不是精神的愉悦,而是无尽的空虚”[12],称之为“狂欢之后的失落”。此类研究的深刻性毋庸置疑,但我们是否应该究诘,这一消极性解读,是否过于聚焦于消费文化的“权利”研究,而忽视了作为消费者本身在消费社会、消费文化中的“权利”?这种以审美为最高价值来否定审美应用的美学局面,是否显得滑稽?

与对消费文化、消费美学的消极解读相对的,在国内美学界亦有不少冷静的反思。学者潘知常早在1990年的《反美学》一书中,深入分析了美学相对于当代审美文化的困境与冲突,指出经典美学对当代审美文化解释无力的现状。学者薛富兴指出美学应关注大众现实审美活动,参与造就大众精神幸福,他特别强调“当代美学基础理论研究只有立足当代大众审美实际,才能开拓理论创新的新境界,才能充分实现美学的人文价值与社会功能”[13]。学者辛子认为艺术审美或文化与大众生活的融合既推进经济发展,又符合文化民主的需要,对于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审美民主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14]。

笔者认为,美学应对当代社会的变迁做出积极的回应。这是一个审美深度融入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时代,美学与社会、经济的深刻关联以及美学伴随消费文化的嬗变,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从表层而言,经典美学所强调和重视的艺术和美,似乎已被消费文化中的美学弃之脑后,然而事实上,消费文化语境下改变的只是美学的意识形态和表现形式,艺术和美在消费文化中被重新审视和建构。消费文化深刻改写了大众的经济文化生活以及时代的审美风格,在这种多元文化格局中,消费美学、消费性审美话语正在凸显。审美体验是依存性的体验,同时也是自由感和愉悦性的体验。消费美学作为一种体验美学,实际上是一种理解文化、看待文化和融入文化的新视野和新方式,期间亦包含着情感、道德、社会、自由、经济、政治的味道。积极解读当今多元文化格局、对消费文化语境中的美学形成切近实际的批判、对审美话语的重构进行反思,以一种更为超脱、更为开放、更加包容的视角开展消费美学的探究是美学研究不可逃避的时代责任,对美学学科本身的发展和内涵的丰富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经典美学因其非功利性及超越性,有着历史的丰厚底蕴和批判的反思精神,其有效性的题域是观念或精神领域;消费美学因其“消费”的出发点,成为一种产业化的诉求,给予消费者平面化的体验快感及“符号”的身份认同,其有效性题域是现实生活世界。它们的共同点都祈向一种审美化的人生境界[9]。任何一个思想的有效性和价值,取决于特定的时代语境,在新的文化语境下,康德美学的“审美无功利”及黑格尔的美的“绝对精神”受到重新审视,如技术美学、环境美学、生态美学无可否认的为大众生活的现代性、健全性、情趣性及便捷性提供了助力,然而他们有着不容置疑的对功利性的诉求,美学的普遍性受到质疑,审美精神不断萎缩。消费美学生成于消费文化语境,更切近于当前消费社会的现实,因而也是极具“现实性”的文化样态,蕴藏着巨大的美学力量。美学应从鲜活的现实生活中回应大众的生存体验、关照当下的文化现实,拥抱既已到来的新时代。

消费美学在生成运作中,是与消费文化语境、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大众的消费实践紧密融合的,这些因素会引导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迎合或者主动靠拢社会整体的审美理想及美学规则,这种社会整体的审美理想和美学规则核心是美感的符号化的过程。审美主体作为消费主体存在,审美客体作为消费物质或消费对象存在,“符号”价值成为消费价值。因此,消费美学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超越性。但是“强调体验美学,就是允许开放性、关联性、合作性,就是允许缺陷的存在”[15]。消费文化的逻辑使现实生活发生多维度、系统性的变更与重组,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及美学思想的畸形发展,而是依托消费美学经由生产——消费的途径向日常生活折返,这是在更高层次上文化与生活的融合、美学与日常的和解、渗透、交融。消费文化、消费美学与社会经济深度融合,我们已经“不可能再把经济或生产领域同意识形态或文化领域分开来,因为各种文化人工制成品、形象、表征、甚至情感和心理结构已经成为经济世界的一部分”[16]。我们所面对的消费文化,既是符号的、也是审美的,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三、“自我表达、提升与彰显”:消费美学的意义旨归

在多元化的社会文化格局中,“消费美学”与“商品经济”、“文化产业化”并存的审美范式具有合理性,也符合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应然性。当前这一物质空前丰盛的时代是由曾经物质匮乏的时期逐步发展而来的,大众对于物质的渴求与追寻是生存的需要,也是人性发展的必然。物质生活的丰裕、生存状态的改变,必将带来更高层次的追求,这种追求在经济、政治的催生下,迎来的将是文化的前进与发展,即使存在文化发展螺旋式上升中的下行环节,也终将迎来社会文化的全面前进。当前的消费美学受到社会文化及产业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和推动,同时又对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赋予内在的强大驱动力,互相呈现如火如荼助推之势,推动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这是一种强势的前行,有着势不可挡的魄力。虽然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审美日常化,当代消费美学令人的精神层面在消费活动中呈现出平面性和浅薄性,但我们更应看到消费美学的积极、正面作用,它令大众在消费文化中享有自我表达、自我提升和自我彰显的权利,这是一种社会与人性的进步,亦体现了其内在价值。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政治体制的完善、全球文化的繁荣,消费美学思想必将进一步生成和充实。消费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必将会引导文化思潮朝着更加积极和正面的维度发展,并与文化互为助力,引领大众提升人生的境界、实现精神层面的真正充盈。

消费美学为大众充分表达自我提供了舞台。消费美学中暗含的民主化倾向,令精英以外的大众精神享受得以“民主化”。消费社会,美学革新、潜移默化的改变大众的生活,人们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商品和服务,带着温度和情怀的品牌受到青睐,多样的休闲娱乐活动、高质量的附加服务、健康的生活逐渐成为人们消费的重点,基于情感互动的参与、体验性消费受到追捧。在消费中的具体选择,指向人们所认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生活的一些维度中,人们确实需要一些物品来言说和表达自我。一个人的审美展现着一个人的爱好、品位、需求,及其所处的社会阶层、对自我及周遭世界的认知等,每一次消费、每一种物品的选择都是一次自我的表达。如果你是一位奢侈品爱好者,你的审美选择是你自我表达的权利;即使你是一个极简主义者,你的消费审美选择亦是对于自我“极简”偏好的充分表达。消费不仅局限于物的消费,也包括服务的消费、娱乐的消费、精神享受的消费,以及所有带给我们感官愉悦的消费行为。我们可以为一件漂亮的衣服消费,因为它们让我们感受到美;亦可以为了罗振宇的跨年演讲消费,理由仅仅是演讲人赋有磁性的声音带给我们听觉上美的感知。这个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力所能及的消费获得审美价值,消费美学成为一种充分的自我表达,一种人生的态度,虽然这种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极易被道德和伦理所绑架,但它本身凸显的是自由与相对意义上的平等和民主。或许我们可以说,当前的消费文化语境为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大众提供了多样性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每个人的审美经验都有可能被美学及他人认真对待。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相比,艺术和审美从未遇到过这么好的机遇,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艺术家,并从艺术带来的大众审美中获利;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消费,充分的表达自我,向这个世界诉说“我是谁”。

消费美学为大众自我提升提供助力。有学者认为美学应分为两个层面,即以追求审美状态为目标的高端价值和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审美应用价值[2]。经典美学的高端价值、理论性、精英立场,令大众深感望尘莫及,而日常生活成为审美的舞台,对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兼为福音,审美应成为所有人的人生之趣、人生之乐、人生之福,审美应当参与造就当代民众精神幸福的文化工程。在世界范围内的“美学塑造”正借助新的技术和不止步的创新为民众提供新的消费体验和生活体验,美学的设计、美学的思想、美学所营造的人文环境,促进大众的社会化、现代性及文明程度;高科技的传媒手段,正在消解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间的壁垒,高雅与通俗、精英与大众间的文化桥梁逐渐形成,民众之间的心理、情感、思想的沟通与交流愈加通畅,不同的价值和文化在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的大背景下逐渐融合。消费美学为大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服装审美的体验、餐饮文化的感知、旅游休闲的快感、住宅环境的改变,或许有人认为这些基础生活中夹杂的美学过于功利性和经济性,但是谁也无法否认大众的审美能力和物质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这是一个消费的时代,也是一个在审美中不断自我提升的时代。

追求和创造审美的人生,是对自我人生境界的彰显。正如叶朗先生所言,审美活动对人生的意义最终归结起来是提升人的人生境界。境界作为一种导向,一个人的境界对于其生活和实践有一种指引的作用。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境界,就意味着会过什么样的生活[17]429。在消费文化背景下,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境界,就会有什么样的审美,他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选择,反映着他的生存心态、生活风格和文化品位;相应的,他的审美,也在反塑他的精神,彰显其自我境界。一个在自我的生活日常中追求审美人生的人,他同时也在向着最高的层面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用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心胸看待日常世界、世俗的生活,体验文化、经济、科技结合带来时代福利,感受生活的无限意味和情趣,享受“现在”,探索“物”的满足所带来精神愉悦;在审美的过程中,创造人生,为他人创造美,将个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高度发挥,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和价值。这亦是在科技之美、生态之美、艺术之美的消费社会中一种“诗意的栖居”,一种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这是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充满爱和美的人生。

时代不断变迁,网络、新媒体、人工智能、材料技术、机器人技术、新合成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一日千里的改变着世界的存在形态。中国的《易经》认为,唯一永远不变的事情就是“变易”[18]。世界在变、生存的状态在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在变,经典美学的研究范式、“审美无功利”的思想、美的绝对精神也应随着时代前进。在当前消费文化语境下,允许精神层面的探索与追求功利性并存,在此基础上,探寻适宜的尺度,让消费美学成为助力,使大众的生活更加现代、健全、完善和情趣化,从而构建包容性的审美话语当是美学研究的应有姿态。

在我国当代社会的大环境下,审美日常生活化主要指向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非对社会发展本身的理论批判,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空前的贫富差距[19]。美感与快感被过分地混为一谈,消费过度符号化,当代艺术与文化过度产业化,基于这一背景,我国消费美学的研究应更加倡导人们关注“美好”的生活方式。不论美学研究的范式如何变化,其研究的落脚点都应是探索一种审美化的至高的人生境界。消费美学的路径是经由一个外在的日常的生活领域向美学的核心靠拢,其落脚点是对自我的提升、人生境界的彰显。虽然当前的消费美学充满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自闭与开放创新之间的矛盾,凸显出社会主流文化建构过程中的复杂性,但我们坚信,关于消费美学的研究和探索正在“路上”,这亦是“美的历程”。正如叶郎先生所说,“在人类历史上,确有这样的阶段,人们为了物质的东西而丢掉精神的追求,为了实利而丢掉审美。但从长远来看,随着物质生活的高度发展、繁荣和富裕,精神的享受、审美的追求在人类生活中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17]317。

[1]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杨,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2] 王俊棋.消费美学初探[J].当代文坛,2008(2):42-44.

[3]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POSTER M,BAUDRILLARD J.SelectedWritings[M].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iy Press,2001:26.

[5] 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95-105.

[6] 周宪.美学的危机或复兴[J].文艺研究,2011(11):16-24.

[7] 西梅尔.时尚的哲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72.

[8]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3.

[9] 范玉刚.消费美学何以成为可能[J].探索与争鸣,2015(12):98-102.

[10]李金正.论消费与审美的间离与复归[J].文艺理论研究,2009(4):137-142.

[11]潘知常.美学的边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304.

[12]司宁达.消费文化语境下美学的沉沦[J].南都学坛,2014(5):62-64.

[13]薛富兴.生活美学——一种立足于大众文化立场的现实主义思考[J].文艺研究,2003(3):22-31.

[14]辛子,刘举.批判与妥协:消费时代的美学态度[J].社会科学战线,2011(7):22-25.

[15]阿诺德·柏林特,索宇环.环境美学政治[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0,13(2):6,9.

[16]斯托里.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55.

[17]叶朗.美学原理.黑白插图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8]赵汀阳.第一哲学的支点[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3.

[19]高建平,彭锋.美学与艺术向日常生活的回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4):59-63.

猜你喜欢
语境大众美学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盘中的意式美学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外婆的美学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