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燕 丁永勇 陈春艳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疾病,该病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是因为冠脉损伤引发大量血小板聚集形成的粥样斑块,一旦斑块发生破裂极易阻塞血管,造成心肌细胞因缺氧缺血坏死等。所以对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治疗及相应的护理干预是改善患者远期生活质量与功能的关键因素[1]。优质护理是现代医学进步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型护理理念,整个护理工作强调以患者为核心,同时具备个性化与创造性的护理模式,不仅能最大程度的满足患者所需要的护理要求,同时能为护患关系提供良好的沟通桥梁,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2]。我院对既往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其报道如下。
选择2016年1—12月我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另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为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所有患者均满足美国心脏病学学会制定的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3],排除精神功能障碍患者、合并脑卒中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丧失患者、沟通受阻患者。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44~76岁,平均(56.8±5.5)岁;病程1~11年,平均(4.1±1.0)年。观察组男28岁,女22岁;年龄41~74岁,平均(57.2±4.8)岁;病程1~10年,平均(3.9±1.2)年。两组患者在性别比、年龄、病程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入院后给予标准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等治疗,合并其他合并症的患者分别对症处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密切监控生命体征,针对异常指标及时上报主治医师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具体操作如下:(1)心理护理:整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并针对问题制定适宜的心理护理方案,上述步骤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参与完成,护理人员可建议患者日常生活中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放松心情,缓解负性情绪,日常沟通过程中注意语言温和、态度委婉,鼓励患者倾诉内心的烦闷,并正确看待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挫折,并让患者了解到负性情绪对疾病造成的影响,一定要保持积极、开朗、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4]。(2)饮食调护:引导患者日常饮食应当养成少食多餐、定时定量的原则,并根据患者的饮食偏好制定相应的食谱,尽量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饮食主要以高热量、高营养、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注意患者每日排便情况,对出现便秘的患者可告知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并采用手法按摩对便秘进行缓解,顺着结肠方向轻轻揉压,若仍未好转可适当给予番泻叶代茶饮;日常可多食用养血补心的食材,包括白萝卜、薏苡仁、酸枣仁、枸杞子和大枣等[5]。(3)运动护理:指导患者通过站姿、坐姿和卧姿等进行肌肉松弛训练,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选择学习八段锦、太极拳等,适当活动关节,改善心肺功能[6]。(4)生活起居:嘱咐患者每日睡子午觉,参照午时小憩、子时大睡的原则,每天午时与子时应当入睡[7]。(5)用药护理:使用溶栓药物时,向患者解释溶栓的意义及治疗的目的是让闭塞的冠脉再通,恢复心肌的正常灌注,缩小心肌坏死的范围或激活濒死的心肌,改善疾病的预后。溶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皮疹、发热、寒战等过敏反应,要注意患者是否出现牙龈出血、内脏出血和皮肤黏膜出血等副反应,指导患者避免做损伤皮肤黏膜的动作。(6)排便指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消化功能减退、不习惯在床上排便等,通常会出现便秘、排便困难等,便秘时一旦用力会发生心律失常、心衰甚至猝死等,所以要告知患者避免用力或屏气,防止刺激迷走神经引发心律失常或心动过缓,若便秘症状许久不改善,可服用通便药物。对排尿困难的患者切勿用力,可使用导尿管进行导尿。(7)恢复期健康教育:患者治疗后可回家休养,此时要做好院外康复指导,向患者及家属提供自我保健的知识,防止再发心梗或心梗后心绞痛。两组患者出院后均随访16周,记录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
统计两组患者效果。显效:用药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经心电图检查结果提示基本恢复正常或已经达到正常心电图水平;有效:用药后患者症状消失50%以上,经心电图检查结果提示有所改善;无效:用药后患者症状无改善,经心电图检查结果提示与治疗前大致相同;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0%[8]。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估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包括生理职能、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精神健康和精力8个维度,每个维度的满分是100分,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9]。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其中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总有效率以64.0%显著低于观察组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观察组患者在生理职能、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精神健康、精力比较上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相关研究指出,生活压力、工作压力、酗酒、疲劳过度等因素都是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原因[10]。该病需要患者长期用药进行治疗,但漫长的治疗过程中患者难免出现烦躁、沮丧、焦虑等负性情绪,对治疗充满怀疑,失去耐心等。所以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恰当、专业的护理显得更为重要。
优质护理模式是从“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逐渐转换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将被动护理更替为主动护理,更关注患者的生理变化与心理变化[11]。同时及时解决患者思想与心理上出现的顾虑,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为其指定相应的整体化、个性化以及具有创造性的护理服务,不仅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更能提升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12]。本次研究中还将中医护理融入优质护理中,中医将“急性心肌梗死”纳入“胸痹、真心痛”等范畴,其病理基础为胸阳不振,属于本虚标实之症,但虚实又互相影响,本虚为重与邪实为主也存在区别[6]。所以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辩证后,了解患者的病因、病性、症状等,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饮食调护、生活起居、辨证施技等干预。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生活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证实了优质护理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采用优质护理效果更为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与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荐。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对照组 50 65.7±8.8 67.5±9.4 64.3±8.2 62.4±7.9 63.7±8.6 67.0±10.9 68.1±7.8 64.2±8.3观察组 50 79.8±8.5 80.8±8.7 81.2±7.5 79.5±8.4 80.4±9.1 81.2±10.3 79.5±9.0 80.1±8.5 t值 - 8.14 7.34 10.75 10.48 9.43 6.69 6.76 9.46 P值 -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