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脑膜炎为累及脑实质、脑膜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性疾病。该疾病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占结核病绝大部分,同时也为重症结核感染。患者致死、致病情况严重,存活患者也会出现永久性神经系统病症。我国患者此病死亡率为25%左右。现阶段治疗中多采用常规抗结核治疗,此种治疗方式很难在短时间获的良好效果,虽然治愈率有所提升,但高发病率、治疗水平低使得该疾病依然有较高脑死亡率[1]。因此要选取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降低疾病死亡率提升治疗水平。现选取我院收治的7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腰大池置管引流的作用,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2月收治的79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龄22~67岁,平均(31.18±5.02)岁,病程8~49 d,平均(14.64±3.54)d;观察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21~68岁,平均(31.23±5.14)岁,病程7~47 d,平均(14.47±3.39)d。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进行此次研究。两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
纳入标准:患者入院后依据临床症状、脑脊液常规及腺苷脱氨酶,结核感染T细胞,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芯片检查,最终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进行本次研究。排除标准:排除有中枢系统肿瘤患者、感染性疾病患者、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意识障碍患者、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入院时存在脑疝患者、深度昏迷患者。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脑膜炎治疗,主要为抗痨、脱水降颅内压治疗以及各种针对性治疗。在抗痨时主要采用异烟肼片(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0022019,规格:0.1 g×100片),用量0.6 g/d、吡嗪酰胺片(规格:0.25 g×100片,沈阳红旗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1022354)1.50 g/d,口服、利福平片(规格:0.15 g×100片,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41020087)0.45 g/d,口服,其中体重大于50 kg为0.6g/d,乙胺丁醇片(规格:0.25 g×100片,沈阳红旗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1022349)0.75 g/d,口服,四联治疗。采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0 mg进行静脉滴注,1次/d。患者病情改善之后持续减少药物用量,完全康复后停止使用地塞米松,采用醋酸泼尼松片(规格:5 mg×100片,上海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771)治疗口服2个月。患者出现颅内压升高时则采用甘露醇进行注射,250 ml进行快速静脉滴注,2~4次/d。治疗中进行体温控制、纠正电解质、平衡酸碱失衡,强化营养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腰大池置管治疗。患者取侧卧位,同时尽可能弯曲身体,穿刺位置选取在L4/5椎间隙,进行逐层麻醉。取18号穿刺针穿刺,出现突破感后退出针芯,脑脊髓液流出后,于硬膜下导管置入。导管内出现脑脊髓液后,将其固定于脊柱侧并连接无菌瓶。引流瓶固定于高于脊柱平面10 cm位置,脑脊液引流量小于300 ml/d,每3 d进行1次无菌引流瓶更换。于经导管内注入地塞米松磷酸钠液5 mg、异烟肼0.1 g,夹闭导管约4 h。在所有操作过程中要保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治疗3个月之后对比患者治疗效果。
(1)分析患者临床症状和各观察指标变化情况。主要为头痛、发热、呕吐、癫痫发作、住院时间。(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痊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生命体征正常、生化指标和脑脊液正常。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显著改善,脑脊液白细胞小于0.1×109/L,蛋白数量小于1.0 g/L;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脑脊液等均未出现好转[2]。有效率=有效率+痊愈率。
本次研究中,将79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研究数据均输入SPSS 25.0软件内,予以统计学处理,疗效采用%形式表示,处理方式χ2检验;观察指标采用(±s)的形式表示,处理方式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头痛、发热等观察指标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7.50%与对照组84.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核性脑膜炎为脑血管、脑实质、脑膜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疾病。在病情发展中,多数炎性渗出会造成蛛网膜广泛粘连,因此阻碍脑脊液循环,进而出现脑积水以及颅内压上升,造成患者呕吐以及意识障碍。诊断治疗不当极易致残、致病,因此选取合适的治疗方式十分重要[2]。
抗结核治疗中主要遵循联合、足量、全程等原则,降低漏诊、误诊,降低预后影响。由于该疾病较为严重,且范围广,救治不当则会出现脑积水。常规治疗中异烟肼为唯一可以透过血脑屏障进行杀菌的药物,通过渗入各身体组织体液,于最低抑菌浓度时,可充分发挥出杀菌作用,因此为脑膜炎治疗的重要方式。同时通过其他各种药物配合共同作用下可起到平稳颅内压,缓解临床症状的作用。采用腰大池置管引流时,可有效降低脑髓液内蛋白含量,显著减少蛋白沉积造成的梗阻、粘连[3]。通过引流可直接减少脑脊液量,进一步刺激脉络丛分泌脑脊液,持续促进脑脊液循环,在极大程度上促使脑脊液排出[4]。通过对置管引流的作用机制分析可知,此种治疗方式可帮助患者快速缓解症状,减轻痛苦,同时也可缩短预后时间[5-7]。和常规药物治疗相比,置管引流有以下优势:第一可快速清除炎性渗出物;第二可快速平稳颅内压;第三可减轻患者自身痛苦;第四,留取样本时十分方便,可帮助医生判断病情[8-10]。在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首先采用基础性治疗,其中甘露醇可降低颅内压,方便之后手术更为安全。在治疗中通过引流瓶高度控制也可有效避免感染[11-13]。观察组患者发热、头痛等观察指标均更为优异,和对照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可知,进行基础治疗之上的置管治疗效果更为直接,疗效显著。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7.50%与对照组84.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可知,进行置管患者有效率更好。
综上所述,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腰大池置管引流可提升治疗效果,缩短症状消失时间,有推广价值。
表1 对比患者观察指标情况(±s,d)
表1 对比患者观察指标情况(±s,d)
对照组 39 7.65±2.19 8.61±3.21 1.25±0.37 26.29±7.34 4.78±2.42观察组 40 3.42±1.76 5.19±2.67 1.03±0.43 17.35±5.61 2.07±1.26 t值 - 9.475 5.154 2.435 6.092 6.265 P值 - 0.000 0.000 0.009 0.000 0.000
表2 分析总体治疗效果[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