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思语
摘 要:对18名南师附中IBDP课程高一年级学生进行量表调查和个别访谈,紧密围绕学习动机这一主题,从需要层次、目标定向、动机类型和成败归因四个方面探讨其心理成因,并进一步就如何持续激发并将学习动机保持在合理水平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IB国际课程;高中生;学习动机;心理成因;强化策略
IB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简称IB)是由国际文凭组织(IBO-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编制并管理的国际课程。IBDP是IB课程的高中阶段,又称为大学预科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适合16至19岁的学生学习。此课程在满足学科多元的基础上,突出思维、实践和表达,关注学习者实现突破自我、逐渐自主的持续成长。
南师附中IBDP课程高一年级有学生70人,参与访谈学生18人。一对一访谈包括了填写中学生学习动机量表(MSMT,附录)和问答交流两个部分。结合量表分析和访谈结果,文章从需要层次、目标定向、动机类型和成败归因四个方面探讨其心理成因,并进一步就如何持续激发并将学习动机保持在合理水平提出相应策略。
一、MSMT量表调查结果分析
从总体上看,MSMT量表共设有20个问题,每个问题有两个选项:A,符合;B,不符合。选A得一分,选B不得分。总得分与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受测的18名学生,总得分在1-5分的有6人,其余12人得分在6-13分之间;18人中有4人得分超过10分。从总得分来看,受测学生在学习动机方面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问题,可酌情调整,而这些问题的具体情况则需分情况讨论。
从结构上看,量表分为四个部分,用于了解中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目标指定上是否存在困扰(表2)。如若学生对某组(每组5题)中的大多数题目持认同态度,则一般说明其在相应的学习欲望上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或是一定程度的困扰。
受测的18名学生中,有12人在6-10题获得了3-4分,反映出其学习动机过强的现状;而在这12名学生中,有6人在16-20题获得高分,显示出其在学习目标上存在困扰,有1人则是在学习兴趣上存在困扰。
学生有关学习动机强的得分集中体现在题6-9上,有78%的学生迫切希望自己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自己的成绩,56%的学生为短时间内成绩没能提高而烦恼,61%的学生想不花太多的时间成绩也会超过他人,并为了及时完成作业而通宵达旦。
学生在学习目标上存在困扰的得分集中体现在题18,有61%的学生为同时实现几个学习目标忙得焦头烂额。此外,有33%的学生为了对付每天的学习任务而力不从心,但仅有22%的学生表示不再给自己制定循序渐进的小目标。
从学习兴趣上看,仅有1人在此方面存在困扰:题11-15总得分超过3分。但有39%的学生只在自己喜欢的科目上下功夫、对不喜欢的科目放任自流,33%的学生花在课外读物上的时间比花在教科书上的时间要多得多。
从量表调查初步可见,受测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迫切希望提升自己的成绩、实现某几个目标(超过他人或完成某项作业),这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学习压力,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对学科做出取舍、一些人疲于应付大大小小的学习目标。学生有较大的压力需要排解,在学习目标的制定上则需要帮助和引导。
二、学习动机的心理成因分析
动机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个体内驱力的体现,对个体行为有激发、指向、维持和调节的功能。研究使用量表对受测对象的学习动机进行评估,并以访谈的形式探究其背后的心理成因。
1.需要层次
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按层次划分为七种,受访高中生的学习动机集中体现在其中较高层次的四种需求上:
尊重的需要: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
认知的需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实用技能,能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世界、思考难题、解决问题;
审美的需要: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让生活充实、有趣,学习中创造性行为给自己带来愉悦感;
自我实现的需要:提高个人修养,开拓视野,多方面发展自己,不断尝试、成为更加完善的人。
学生个人的内部的成长需要构成其学习动机的重要方面,向外表现为他们较强的、持续的求知欲和主动性,激励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忍受反复、长周期、见效慢,让他们能够不断调动积极情绪,并使他们的学习呈现出对象范围广、探究层次深、持续时间久的特点。
2.目标定向
学生C:我的物理成绩并不是太好,但我觉得它和我们的实际生活关系密切,且有助于未来生存,所以我还是认真在学。
学生W:中文课带给我思考的乐趣,我很享受。
一些学生将学习目的看作为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这属于掌握目标。这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更倾向于继续努力,其学习动机反而会相应提高。
学生S:我觉得物理学不好了,我怎么也不会,同桌却学得很好,我觉得压力很大,自尊心受到伤害。
学生H:我认为自己花了许多精力在英语学习上,但成绩依旧不太好,我现在很有压力,希望个人努力能和成绩呈正比。
将学习目的看作寻求对自己能力的积极评价。例如,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这属于表现目标。以获得积极评价、避免消极评价为目标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容易丧失信心,学习动机会相应地下降或学习压力会相应上升。
3.动机类型和成败归因
学生Z:我的竞争意识比较强,会以优秀的同学为标杆,不断提醒自己努力奋进。
学生H:同学们都太强了,不管是性格、思想,还是成绩,我会调整心态,看淡一些。
访谈中,不少学生提到了来自同伴的压力。可见,这些学生处在一个较为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竞争的来源并非家长、教师和学校,而是同伴以及学生的自我要求和超越同伴的内在诉求。也正因如此,量表的第六、第七题:“你常想自己不用花太多的时间成绩也会超过别人”“你迫切希望自己在短时间内就大幅度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超过60%的受测学生选择了A:符合。
阿特金森认为,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追求成就的动机和回避失败的动机。这两种动机同时存在于学生身上,体现在不同学科的学习过程中。
力求成功:很喜欢中文课,因为自己课堂测验的成绩一直不错;艺术、生物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我就每天记一部分,日积月累,效果不错。
这些学生对自己能够胜任的学科上充满兴趣,表现得自信、动机强烈,对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任务跃跃欲试,即便遭遇失败,也能平心静气地分析原因,并更加努力以求成功。
回避失败:物理太难了,我向同伴、老师寻求帮助,努力在学,但还是学不好,还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我的物理和化学怎么都学不好,我不太适合学理科,没有这个头脑;我平时并不怎么主动回答问题,以免出错,自尊心会受到打击。
在自己多次体验到失败的学科上,学生发现无论自己如何努力也无法获得成功体验,会自然地将失败原因归结于智力、能力,因此动机相应减弱,求知欲明显降低,只求在简单的问题上不出错,以避免消极评价。
三、有关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
对于新入学的附中IBDP课程高一学生来说,其内部的成长需要构成了他们学习动机的主要方面,绝大多数的学生拥有较强的学习动机。但在高一学年,学生既要快速适应双语及全英文教学,也要学习掌握多门科目丰富充实的学科内容,挑战较大,学习压力不可避免。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免会思考如下问题:在高水平压力下,如何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如何将其学习动机保持在合理水平?
从需求层次上看,教师可结合IBDP课程的培养理念,强调自我指导、终身学习,将动机内化,使得对自身发展、自我实现的需求成为学生学习的稳定诉求,鼓励学生关注自我成长,弱化同伴之间的比较和竞争。
从目标定向上看,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活动,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多样的、多层次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将学习目标聚焦于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获得、能力的提升,而非单纯的考出高分。
从成就动机上看,教师应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融入课堂,与同伴互帮互助、与老师良性互动,即便遇到困难或失败,也能将它看作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一次无关输赢的切磋、一场意义非凡的探索。课堂上,教师应允许有差异地发展,并关注理解力偏弱的学生,为他们设计匹配的题目和循序渐进的任务,增加其成功体验,增强其自信心和自控信念。
从成败归因上看,在反馈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努力程度,给予学生积极的、切实的鼓励和指导。教师还可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帮助有需求的学生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克服归因困难,指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寻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
IB课程以其丰富的内涵、开放的姿态给教师们提供了一个较为灵活的教学环境,并辅以丰富的学科选择、多样的培养方向、多元的评价方式,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成长环境。教师能够联系实际生活、切实从学生个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出发,制定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活动、选用评价方式,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将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和稳定的状态。
附录
中学生学习动机量表(MSMT)
指导语:本問卷用于了解中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制定上是否存在行为困扰,共由20个题目构成。测验时,请仔细阅读问卷中的每一个题目,并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对照。若觉得相符,请选择A;觉得不相符,请选择B。
选项:A:符合 B:不符合
1.如果别人不督促你,你极少主动地学习。
2.当你读书时,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提起精神来。
3.你一读书就觉得疲劳与厌倦,直想睡觉。
4.除了老师指定的作业外,你不想再多看书。
5.如有不懂的,你根本不想设法弄懂它。
6.你常想自己不用花太多的时间成绩也会超过别人。
7.你迫切希望自己在短时间内就大幅度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8.你常为短时间内成绩没能提高而烦恼不已。
9.为了及时完成某项作业,你宁愿废寝忘食.通宵达旦。
10.为了把功课学好,你放弃了许多感兴趣的活动,如体育锻炼.看电影与郊游等。
11.你觉得读书没意思,想去找个工作做。
12.你常认为课本的基础知识没啥好学,只有看高深的理论.读大部头作品才带劲。
13.只在你喜欢的科目上狠下功夫,而对不喜欢的科目放任自流。
14.你花在课外读物上的时间比花在教科书上的时间要多
得多。
15.你把自己的时间平均分配在各科上。
16.你给自己定下的学习目标,多数因做不到而不得不放弃。
17.你几乎毫不费力就实现了你的学习目标。
18.你总是同时为实现几个学习目标忙得焦头烂额。
19.为了对付每天的学习任务,你已经感到力不从心。
20.为了实现一个大目标,你不再给自己制定循序渐进的小目标。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