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中、低年级的体育教学中每个班都常遇到有几个同学动个不停。爱动的他们经常会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我把这类同学称为有多动习惯的学生,即所谓的“多动生”。
在课堂教学中这些同学的表现为不能认真上课,不能保持安静,常离开自己的位置到别处进行骚扰其他同学,从而影响他人的训练效果。对教师布置练习任务不能按时、按质完成。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一般会采取两种措施:一是高压政策,严加管制。二是采取听之任之,降低对他们的要求。这两种极端的方法都没有从学生存在问题的实际出发,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不利于对这类学生的教育。通过在体育教育中长期的细心观察,我发现有多动习惯的学生是可以通过体育课堂教学这一途径,引导他们实现自我转化的。
关键词:“多动生”;体育;转化
一、 细心观察、及时引导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个别同学喜欢故意捣乱。如在教广播体操“体侧运动”,当教师作背面示范时,就有一个多动的同学在做些古怪动作,引起邻近的同学大笑,我批评了他,他的表情好像不在乎,眼睛还到处望。细想来,他的行为是有一定心理依据的。有多动习惯的同学比其他同学更希望得到老师及同学的注意。许多这样的孩子并不把故意捣乱作为目标,只是为了得到教师及同学们的注意而采取这一方法。长此以往,他们就把较差的课堂表现和教师的注意错误地联系到一起,形成了在课堂上时捣乱可以得到教师、同学的注意的错误定式。
引导这样的学生,首先要消除他们把较差的课堂表现与教师的注意联系起来的错误定式。再利用课堂教学的大环境,引导他们实现自我的转化。故此,在广播体操进行分组练习教学时,我会说清楚要求:学不准到别的小组捣乱,同一小组的同学不要受那些不认真练习的同学影响。对认真练习的学生及时表扬。同时,对多动生们能跟着别的同学进行认真练习时也表扬,这样就能激发和调动多动生的学习积极性。毕竟,教师只关注认真上课的同学,多动的同学慢慢地就会发现没有人注意自己,怎么捣乱也不行了,自己也觉得没意思了,捣乱这种方法就不灵了。但因为自己的偶尔一次,完成了老师要求的练习任务或达到要求,并得到表扬。在学生的内心就产生了很大的触动。教师只要抓住这一契机,再通过反复的课堂教学对多动生进行强化训练,纠正他的错位定式。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引导下他会逐渐改掉上课捣乱的坏习惯。
二、 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多动的学生做事往往是三分钟热度,上课也不例外,刚开始他们对新的教学内容感兴趣就能认真上课,但是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难度的不断增加,渐渐地兴趣不再能为学习提供必要的动力。这时候就需要意志的努力去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但他们缺的就是意志的努力,所以他们产生了厌学的情绪,无心学习。于是开小差、做鬼脸、古怪动作等各种破坏课堂纪律的现象就随之而来。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多动的学生自制力十分差,意志薄弱。学生不会客观的看待困难,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急于求成,遇到困难就自动放弃。所以,他們在学习上缺乏成功的体验,有特殊的学习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将这些同学的学习任务分割成若干的小任务,让他们逐步完成任务,在成功体验的不断刺激下,促使他们尽快完成学习任务。如,后滚翻是三年级教材中较难的一项,滚翻的方向很不好把握。如按正常的程序进行教学,教不到一半那些学生就会失去兴趣。我就针对个别同学设计了不同教法进行教学。根据技术动作的结构,我将后滚翻的动作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1)推手倒肩;(2)团身后滚;(3)后滚成蹲撑。在教学前提出要求他们完成推手倒肩的动作,并强调此动作的重要性。练习时,他们就把此动作当成一项任务完成,目标明确了,在他的努力和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任务。动作基本掌握以后教师进行积极的评价,增强其自信心,使他们体验成功的感觉。接下来(2)、(3)两部分动作,很容易在其成功的自信与教师的鼓励下完成了,在完成练习的同时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增强,完成任务的意志努力不断加强,随着意志力的不断加强,他们注意的品质也趋向于稳定。学习上的困难也随之解决,用内在的意志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的模式也建立了。
三、 恰当奖励、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体育课对多动学生的转化,必须明确对与错。以此来强化他们的行为能力,促进自身内在的意志品质的形成,并建立通过自身意志努力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的模式。但是,太多和太高的表扬会使学生妄自尊大,忘乎所以。所以,对学生的表扬要十分谨慎。记得有一次同样是教学后滚翻,当大家都完成了学习任务,接下来的游戏教学中,需要一位小朋友做我的小助手。大家都很踊跃,特别是成绩比较好的同学,都想大显身手。看着一双双热情的双眼,特别是多动孩子——李润生,我毫不犹豫马上邀请了他。一听到他的名字,同学们纷纷投来了羡慕的眼光。他也成了班中的焦点,这样的奖励对他来说是还是第一次。在这样奖励的刺激下,学生久而久之形成一定的心理优势,有了这样的心理优势,学生更愿意重视好的课堂表现,促使起通过自身意志的努力,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的模式的尽快建立。
总之,对学生奖励的方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调整、变化,避免单调重复,这样的教育效果会更加优化。
作者简介:
戚日辉,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从化区良口镇善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