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晓菲
2018年11月16日的《香港书评》网站上,刊载了萝丝·张针对罗伯特·戈特利布和西蒙·黄所著《全球城市:洛杉矶、香港与中国内地的都市环境》一书的书评。
表面看来,洛杉矶、香港以及中国内地的特大城市之间差异巨大,尽管它们都是超级大都会,但所处的大陆不同,且远隔重洋。另一方面,上述城市各自的发展模式也大相径庭——洛杉矶是一个水平城市,都市的边缘无时无刻不在扩张之中;香港则是一个垂直城市,高楼林立、密不透风;而长江三角洲的中国内地大都会,则既是水平的又是垂直的,那里到处是工地、到处是人流。然而,这些城市之间的联系,却又是高度密切的——在过去数十年间,它们从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受益匪浅,并因此联袂跻身全球城市之列。但发展也是有代价的:严重的环境问题,正威胁着这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全球城市》一书,正是对此类环境问题的严肃讨论。
该书共分八章,依次探讨了洛杉矶、香港和中国内地全球城市在商品流动、空气污染、水源管理、食品系统、交通运营、空间利用等方面的现状和所面临的挑战。这其中最为严重的,当属空气污染:比如中国内地曾经有人贩卖“新鲜空气罐头”,而洛杉矶则有人出售“洛杉矶雾霾”;几大城市之间的密切关联,对于环境问题而言也是有利有弊——一方面,它们可以合作贯彻限制交通和工业排放的政策条令;另一方面,它们之间繁忙的全球贸易和交通,又是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之一。在一个全球化了的世界里,即使最远的距离,如今也都变得很近,因此中国内地的雾霾不仅可以到达香港,它还可以漂洋过海对洛杉矶造成影响。此外,两位作者还为我们描述了环保政治的演进,以及针对环境问题的结构性改革的可能性。张评论说,该书非常注重事实,它花了大量笔墨来描述各个城市的人口、政治、经济和社会成长史,以及环境问题是如何最终出现的,读者因此不仅可以知其然,而且还可以知其所以然。
在该书两位作者看来,界定了当代全球城市的,乃是其环境影响。然而,如果城市发展的代价之一,就是环境污染,那么究竟应该是“先污染,后治理”,还是“舍弃眼前利益,保住青山绿水”,就确确实实是摆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面前的现实难题——特别是当“发展主义”依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今日世界的主流之时。另一方面,两位作者也指出,“环境问题无国界”,特别是,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越发处于全球化进程之中,环境问题也就越发成为整个星球上的居民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此而言,该书就不仅对于關心全球城市和环境问题的学者来说是有价值的——对于想要了解我们周遭世界的每个人来说,该书都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