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绿色发展与美好生活的哲学逻辑

2019-02-19 23:31周春兰
实事求是 2019年6期
关键词:中心主义劳动人类

周春兰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 北京 100091)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切实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日渐深刻和丰富,由一时经济增长营造出来的幸福感在某种程度上被削弱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P50)这一论述指出我们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更要实现人民幸福,三者之间是内在联系且辩证统一的。绿色发展是人类发展观上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必然选择。

一、绿色发展是美好生活的现实基础

唯物史观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P531)由此可见,生产决定生活,进而决定人类创造历史的伟大目标。人类追求的美好生活,决不是靠抽象的观念实现的,而是建立在发达的物质生产力基础之上。发展具有前提性的重要地位,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这是遵循唯物史观得出的科学结论。为了生活,必须发展;为了追求美好生活,必须选择绿色发展。

1.作为旧式发展理念的两种“中心”主义的弊端。人类中心主义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抗、破坏、宰制自然的主导性发展理念。在人类中心主义的逻辑中,人有理性,人的生命具有优先价值,非人类存在物被贬低为单纯被动的工具性存在、手段性存在,人成为衡量一切事物的价值尺度。近代以来,伴随着人对自然的所谓主体地位的确立,现代性危机在人与自然的哲学关系上表现为,“主体性原则的膨胀物——‘主体主义’占据了统治地位”。[3]从根本上说,现代性所表征的是一种主体性的转向,肯定和强调了人作为主体和唯一的理性存在者具备决定事物发展的绝对能力,与人类中心主义的逻辑如出一辙。人类中心主义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所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4](P587)资本的本性是最大化地追逐利润,这造成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式、野蛮式、剥削式的开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表现出来的赤裸裸的反生态性是骇人听闻的。

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对的极端是自然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夸大了自然界的绝对优先地位,认为人存在的目的是服从和服务于自然的,因而否定了人对自然进行技术性的改造和利用的正当性,撇开了对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根本性批判,将科学技术视为生态危机的根源,主张削减工业生产,实行“无增长”或“零增长”,建立一种“稳恒”的经济模式,提倡以“轻轻踩踏地球”的发展方式过一种简朴的生活。这是一种以牺牲经济发展来防止生态危机的思想,无异于因噎废食。自然中心主义否定了人在合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对象性实践活动过程中所能展现出来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主张从人性完善和道德提升的角度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充满了主观主义的、浪漫的乌托邦色彩,这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是狭隘的、是站不住脚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留恋那种原始的丰富,是可笑的”。[5](P56)

如上所述,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分别以人类和自然为中心对发展进行单向度的考察。其中,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类与自然进行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划分并将主客体截然对立,而自然中心主义则将主体性消解到自然之中从而抹杀了主客体区分,因而它们作为旧式的发展理念,都是具有缺陷和失之偏颇的。

2.绿色发展具有辩证统一性和内在超越性。“绿色发展”与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所表征的旧式发展方式不同,它超越了人与自然的主客二分和相互对立,是一种强调所有生命共存共荣、同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因此,绿色发展兼具“绿色”与“发展”的内在辩证统一性,且蕴含有美好生活的价值向度。

首先,绿色发展破除了机械自然观的二元对立,从根本上肯定了人与自然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相互的依存性和辩证的统一性。马克思说:“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2](P161)“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6](P308)自然界是人类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文明的延续有赖于从自然界中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人化的自然与自然的人化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关系动态发展的一体两面。

其次,绿色发展内在地超越了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发展不等于增长,更不等于单纯的经济增长。绿色发展不同于以牺牲生态资源环境为代价的黑色发展道路和“唯GDP主义”的发展观,它是一种在尊重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前提下合理适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发展方式。绿色发展既注重发展过程的绿色化,也注重发展结果的绿色化,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与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开发统筹协调起来。

最后,绿色发展追求的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美好生活,既强调“发展”的目的,也强调“绿色”的方式。绿色发展作为一种内涵式的发展方式,一方面强调发展是目的,发展是实现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遵循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另一方面强调绿色发展是方式和特征,绿色是对美好生活的质量要求,体现了求真、向善、爱美的价值取向。正如美国著名思想家尼德·古莱所说:“虽然在某些方面,发展本身是追求目的,但在更深层方面,发展从属于美好生活。”[7](P43)

3.绿色发展以系统全面性为美好生活奠定基础。绿色发展不是孤立地谈生态发展或经济发展,而是以战略性思维和系统论方法全面地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统摄起来。绿色发展包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产方式,简约适度、低碳循环、合理消费的绿色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绿色执政方式。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再到执政方式,每一种方式都围绕绿色发展来开展,并且以宽广的视野为人民实现美好生活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推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产方式,为美好生活奠定经济基础。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组成。其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大多来自自然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人类以何种方式进行生产实践活动则直接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而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明确论述了“两座山”的关系:“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8](P171)这一论述将代表生态环境的绿水青山放在发展的优先地位,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哲学逻辑上的辩证统一性,揭示了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实践可能性。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向互动中体现为传统产业的绿色化和绿色生态的产业化。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注重在传统产业领域建立绿色生产体系,推动形成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绿色经济等。绿色生态的产业化,旨在将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开发出来,使生态环境本身成为最持久、最珍贵、最自然的经济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倡导简约适度、低碳循环、合理消费的绿色生活方式,为美好生活奠定文化基础。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一方面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增加,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们普遍的焦虑和压抑,这一过程中流行起来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并没有真正地缓解人们心理和精神的紧张状况,相反,在资本逻辑主导下由铺天盖地的广告营造出来的“虚假性需要”进一步刺激了人们的购买欲望。随着炫耀性消费、攀比性消费、奢侈浪费等不合理行为的扩张,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加深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危及人类当下以及未来的幸福生活。摒弃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必须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合理地定位真正需求,增强环保节约意识,践行绿色低碳行动,营造绿色美好文化,形成健康的生活风尚。

坚持“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绿色执政方式,为美好生活奠定政治基础。绿色发展着眼点在于绿色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利益诉求。绿色发展的出发点是人民,绿色发展的实践主体是人民,绿色发展的落脚点是人民,对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也成为党执政方式和执政水平的重要体现。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民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目的同样也是民生,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虽然属于不同领域的不同举措,但都指向民生这一价值目标。民生关乎人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9]从1983年保护环境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绿色发展作为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历史演进的脉络体现出绿色发展日益提升的战略高度,这关系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也关系到我们党长期执政的稳固根基。

二、美好生活是绿色发展的价值旨归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实现绿色发展的价值源头,美好生活与绿色发展具有内在的哲学逻辑,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创造性劳动是联结二者的实践中介,美好生活是绿色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旨归。

1.美好生活的丰富内涵符合绿色发展的哲学逻辑。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实践活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2](P529)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将以往哲学家头脑中和语言中的抽象存在驱逐出历史视野,克服了西方传统思想中经验世界与超验世界的二元对立,由此,提供了一条现实的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通向并不断接近理想世界的现实道路。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是通向这条现实道路之终点的完满表达,绿色发展则是铺就这条现实道路的实践活动本身。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生存困境和社会矛盾曾经进行过深刻的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人们物质生活的相对贫困化和精神世界的异化,劳动与人的生活相割裂,商品生产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个体与社会成为对立性的存在等。社会主义的美好生活是人类在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基础上对自身理想存在方式的哲学表达,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表现为生产活动的绿色环保、合理需求的丰富全面和共同体的相互依存,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强调的绿色生产力、健康生活观和系统性思维的哲学逻辑。

美好生活建基于生产活动的绿色环保,符合绿色发展的生产力标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10](PP928~929)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美好生活视野中的绿色发展以未来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为追求目标,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合理物质变换,强调生产力的高效化和绿色化,在这一理性而科学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中开发出来的是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产力,从根本上超越了物质断裂、竭泽而渔的黑色发展,体现了绿色发展的唯物史观哲学意蕴。

美好生活满足人们丰富而全面的合理需求,符合绿色发展的健康生活观。马克思说:“正像人的本质规定和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一样,人的现实也是多种多样的。”[2](P189)美好生活的价值取向否定和批判资本逻辑统摄下的贪婪需求和异化消费,承认人的合理需求具有全面丰富性。当前,人们对于优质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需求涵盖身体健康、心灵审美、精神丰盈等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绿色发展的内在价值不仅可以满足人们高品质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需要,而且可以疗愈某些特殊人群的精神心理疾病,促进儿童成长中形成健全和完善的人格,激发诸如音乐家、画家、导演等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独特灵感,这些都属于美好生活的范畴。追求健康丰富的美好生活,与绿色发展旨在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求具有哲学的内在一致性。

美好生活有赖于生命共同体的相互依存,符合绿色发展的系统性思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敌对关系,自然不是人类的战利品,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应该摒弃零和博弈的思维,不应该追求征服者统治者的胜利感,而应该坚持和谐共生的系统性思维。因为,人与自然共处一个地球生态圈,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生命共同体。恩格斯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11](P560)人类追求的美好生活一定是在遵循和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实现的,绿色发展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共同体是系统性思维的体现。

2.创造性劳动是绿色发展和美好生活的实践中介。劳动实践联结自然史与人类史。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既需要从自然界汲取物质资料以创造巨大的生产力,也需要建立全面的生产关系来推动人类社会的前进上升,这一进程是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二者的逻辑联结则是现实的人及其劳动生产实践活动。“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2](P196)“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11](P550)认识到土地、环境等自然物本身具有价值,将自然提供的劳动条件与人的劳动结合在一起讨论财富创造问题,是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超越。以绿色发展方式实现美好生活的过程,也是一个劳动实践的过程。在以绿色发展为劳动实践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绿色生产力,改善人类创造历史的模式,成为理解社会史的新“锁钥”。

劳动作为实践中介将绿色发展与美好生活统筹于人类社会历史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扬弃黑格尔把‘抽象的精神的劳动’看作人的本质,同时也扬弃了费尔巴哈把‘理智、意志、心’看作人的类本质”,[12]提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2](P162)因此,“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即现实的劳动实践活动作为人的类本质被深刻地揭示出来。绿色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有益的实践活动,这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体现着人的本质特征和价值取向。绿色发展力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解,它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是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和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路径。

创造性的劳动,作为一种超越了异化劳动、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并将人的本质复归于人自身的实践活动,是绿色发展与美好生活之间的实践中介。资本逻辑主导下的人们,深受异化劳动和异化消费联合造就的异化生活状态的裹挟,丧失了作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人一方面在生产领域深受异化劳动的剥削,另一方面在消费领域深受异化消费的侵袭,致使人企图在“买买买”的异化消费中填补由不自主的异化劳动所带来的压抑沮丧。异化劳动给人造成的剥夺感和疏离感,使人将犹如鸦片般的异化消费作为救命稻草,结果却是麻痹了对于理想生活的清醒认知,走向了恶性循环的深度异化深渊。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美好生活不只是用来享受的,它首先是被创造出来的。创造性的劳动是克服了异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扬弃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真正劳动,“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P189)这样,劳动不再仅仅是被迫无奈的谋生手段,而成为人们发展自己本身的存在方式。劳动既成为手段又成为目的,既作为过程存在又作为结果呈现出来。人在何种程度上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成为人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美好生活的重要评价尺度。

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绿色发展的价值旨归。美好生活和绿色发展都遵循“为了人”的逻辑。美好生活是为了人的生活,绿色发展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绿色发展的动力源泉和价值旨归。美好生活是目的,带有鲜明的人民性立场,是价值判断的范畴;绿色发展是手段,以科学合理为特点,作为工具理性服务于价值理性。社会主义的美好生活应该是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发展需要的生活,接近于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描述的人的发展的第三种状态,即“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5](P52)第三种形态是超越于人的依赖和物的依赖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状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美好生活以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的理想生活作为奋斗目标,前者是后者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存在形态。绿色发展追求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升了人的能力素质,丰富了人的社会关系,涵养了人的自由个性,正是指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

美好生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仅仅在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长,对于优美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追求已经进入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视野。绿色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底色,坚持绿色发展就是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9]关心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环境的旅游需求、艺术需求、审美需求和心灵需求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让绿色发展成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绿色保障。

美好生活是人民共建共享的绿色生活。人民是美好生活的享受者,同时美好生活的建设也需要发挥人民的主体性地位,需要人民群众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其中,成为建设者和实践者。由此,人民才能够过上“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的绿色生活,“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也才会成为由绿色发展推动形成的美好生活图景。

三、结语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中以追逐利润的最大化为唯一目标,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危机中的矛盾孕育着新观念的萌芽,人类中心主义走向自然中心主义,后者是突破利益藩篱的思想解放,然而却又因为脱离历史唯物主义的根基而陷入乌托邦的境地,并未成为指导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思想。绿色发展从哲学逻辑上破解了作为旧式发展理念的两种“中心”主义的弊端,消除了二元对立的思维痼疾,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思想为指导,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点亮了思想的明灯。绿色生产方式、绿色消费方式和绿色执政方式以系统性思维为美好生活奠定了经济基础、文化基础和政治基础,使绿色发展由科学理念落地为社会实践。

美好生活是一种令人心驰神往的理想生存发展状态,召唤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之不懈奋斗。中国作为后发型国家,在错过世界工业文明发展大潮的机遇后奋力追赶,希冀在压缩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维度中以跨越式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好生活是绿色发展的价值旨归,美好生活的丰富内涵与绿色发展具有哲学的内在一致性,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创造性劳动是联结美好生活和绿色发展的实践中介,统一于创造美好生活和享受美好生活的整个过程中,使创造美好生活本身成为了享受美好生活的方式,使享受美好生活的目的也成为了创造美好生活本身,手段与目的在时间与空间中合二为一,过程与结果在历史与逻辑中合二为一,这是一种劳动幸福观。

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说,“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13](P213)中国提出绿色发展理念、选择走绿色发展道路,是顺应时代发展和遵循历史规律进行的伟大实践。绿色发展在自然生态领域追求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美丽,在社会历史领域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性、普遍性、全球性,平衡了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的尖锐矛盾,直接指向人民对美好生活在宽领域、深层次、高质量上的追求。“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1](P25)必将推动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我国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步伐;也必将使中国成为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与各国人民携手共创清洁美丽的世界、实现幸福和平的美好生活。

猜你喜欢
中心主义劳动人类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人类第一杀手
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探析
环境哲学视域下的人类中心主义辨析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