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豫萍
(广西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筹备小组 广西 南宁 530022)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物质基础,也是提升现代农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产业兴旺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才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才能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产业兴旺的重要环节和现实选择,产业融合通过延伸产业链打通三次产业界限,形成新的农村产业发展方式和产业集成,是新时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容。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面临着补贴黄线和成本红线的双重挤压,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持续下降。依靠大量化肥、农药等物质资源的投入,也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和地力的不断下降,是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方式。随着农业比较效益的下降和资源约束的趋紧,传统生产方式难以为继。产业融合发展的生产方式打破原有产业边界,将传统的农业链条延伸,土地产出更要求质量和效益,更注重生态友好,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也更加注意农耕文化的传承。多样化的手段减少单一的自然资源依赖,实现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农业传统的粗放发展模式发生改变,促进农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产业融合发展可以使传统产业空间重构,形成乘数效应,产生“四新”经济。如农业与生产加工、物流销售、休闲旅游、文化体育、科技教育、健康养生和电子商务等均可产生融合效应,增强“产加销消”的互联互通,创造出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农业科普等新经济,拓展了农业功能,助推了乡村产业兴旺,切实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
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农民收入从传统的农业领域向二、三产领域扩展,农民不仅获得种养殖方面的收益,还可以通过土地出租收取租金,参与企业生产经营获得薪金,以及集体经济获得股份分红等多种收益。因此,农民加入到农产品加工、销售、包装、运输、游客服务等多重环节,不仅拓展了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创造增值环节,农民才能分享到价值链增值收益,实现持续增收。
产业的融合发展,不单是种养结合,还是与文化、旅游、健康、休闲等产业的衔接,都对第一二产业形成了较高的环保约束,倒逼农业和加工业生产必须注重生态,绿色发展,提升质量。农村产业的发展,价值的提升,可以有效反哺基础设施、生态景观、居住环境,提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生态循环农业伴随产业融合发展,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设施农业伴随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了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农业生产向绿色产业转型,减少了农业污染,实现了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羊头镇位于贺州市域中心平桂区西面,距贺州市城区中心22公里,离平桂区行政中心12公里,离中心城区较近。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全面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产业链条延伸和产业融合,实现了产业价值提升,带动了区域乡村振兴,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
羊头镇规划种植1.59万亩的优质莲藕种植基地。莲藕可以收两季,同时套种马蹄等水生生物,实现立体种植。同时,同时藕田中养殖泥鳅,一方面增加产出,另一方面为莲藕松化土壤,有利于马蹄与莲藕的生长,降低种植成本。
依托万亩莲藕基地,羊头镇规划打造标准化种植示范区、种苗繁育区、加工物流区、旅游休闲农庄等。其中,加工物流区承担对新采摘莲藕进行分拣包装、仓储保鲜功能。同时布局莲藕精深加工基地,延伸莲藕产业链条。基地还配套建设莲花岛、环线休闲步道和自行车骑行道、亲水平台、水车景观,建设水上主题公园、生态木屋、莲藕文化博物馆、码头、展销中心、观景台、水上栈道等设施,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提升产业价值。
贺州市平桂区猪福天下生态养殖(核心)示范区,其核心区和拓展区9500亩均位于羊头镇,目前已形成年供应温氏(洞石)种猪18万头、出栏生猪9万余头、肉鸡210余万羽养殖规模。
在大力发展养殖业的同时,示范区种植了大量的果蔬苗木,形成了“猪-沼-果”、“猪-沼-林”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漏缝-刮粪机-沉淀池-舍外降解发酵床”立体生态养殖模式。示范区周边种植的竹柳、青饲料和脐橙、柑橘等消纳沼液,低成本实现了副业收入;“微生物+”的生态养殖模式,采用“雨污分流+清污分离”办法,实现养殖场粪污零排放,达到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双赢。
示范区还开展技术和信息服务,为农民养殖提供帮助。依托“公司+示范区+家庭养殖农场”的经营模式,示范区构建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温氏公司以记账形式为家庭养殖农场提供猪苗、饲料、药物和技术服务,后期对肉猪实行保价回收,实现农业生产、供应销售、科技服务一体化的发展链条,带动了当地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提高了农业专业化和技术水平,从而实现农民增收。
羊头镇目前的产业融合还刚刚起步,融合链条短、覆盖弱,与农村产业融合所需要的全流程、综合性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农村产业融合不仅局限于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也可以是其他产业之间的互相促进。羊头镇由于过去产业以农业为主导,其他产业相对落后,缺乏产业融合的发展基础,只能从以农业为主导的产业起步探索。从市场效益来看,农产品的市场开拓能力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还没显现,产品在周边区域乃至广西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从产业链的延伸看,基于农产品的加工多以清洗、包装等初级加工为主,缺乏技术含量高的精深加工,附加价值没有显著提升。
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基础,创新能力不足,会使产业融合无法形成较强的竞争力。虽然羊头镇的产业融合,均为具有一定实力的公司主导,但是还存在创新能力缺乏、深度开发有限、产业融合功能挖掘不足的问题,产业融合的可替代性强,很容易陷入与周边地区同质化竞争的窘境。
政府部门在涉农政策措施上尚未配套,没有形成合力。各部门多从自身角度出发,没有主动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涉农企业的需求,无法形成产业融合的统筹配套措施。如当地农户在办理家庭农场的相关手续时,如果水电、沼气池及银行贷款等协调不及时、相关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遇到耗费时间长、费用较高的情况,农户就会感到参与养殖困难大,极易影响农户参与养殖的积极性。
产业融合还需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供给。在产业融合项目建设过程中,产业前期投入大,周期长,而现有的农村金融产品比较少、租用土地又不能抵押,直接融资渠道相对狭窄,融资难、贷款费用高等现象较为普遍。此外,农业抗风险能力弱,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不足,农民信用意识缺乏等问题都导致投入农业的资金要素不足。再有,产业融合需要大量的专业型人才,也需要即懂生产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而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与产业匹配的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网络运营人才相对缺乏。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因地制宜精准把脉、循序渐进,探索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农村产业融合路径。
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依据当地资源特点、发展基础、地形地貌、环境容纳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拳头产品,形成适当的规模效应。同时,政府也应发挥引导作用,积极发展和引进龙头企业,建立农民合作社,并与当地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合力推动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业态融合是根据市场需求,依靠创新机制的驱动,打破产业之间的界限,整合农业种养、农副产品加工、科技研发、流通贸易、旅游休闲、餐饮娱乐、金融创新、电子商务、科普推广等环节实现产业链条重构。新的融合业态上各环节相互交叉、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形成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提高产业的比较收益,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业态融合的主体可以是在企业内部,通过参股、控股、合作等方式形成全产业链;也可以合同为纽带,联结多种市场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比较而言,建立利益共同体的组织模式更加适应产业融合的发展需求,让农户和企业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降低了企业整合产业链的能力,增强对上游农户的带动力,对提高农户经营收益具有重要意义,更加适应乡村振兴发展的要求。
在形成一定规模的融合产业后,要加快推进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强化地方历史、民俗、文化特色的融入,不断拓展产业功能和产品内涵。发展创意产业、订单产业,重点打造基于农产品及手工制品的个性化服务。通过把产业发展与农村的生态景观、社会、文化、农耕文明联系起来。同时,壮大产业组织,使产业组织相互联合,集群化、网络化发展,形成融合层次深、发展领域宽、业态多元化、附加价值高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1.大力发展农村金融
加快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扩大农村产权抵押物范围,因地制宜逐步建立全区各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激活农村产权资本化,缓解农户农企融资难题。推动设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领域。鼓励金融机构在农村率先试点,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信贷供给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加快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促进产业融合项目的融资担保业务较快增长。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开发满足产业融合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产品,增强乡村振兴保险保障能力。
2.加快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乡村空心化,老龄化程度高是目前制约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融合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如何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劳动者、企业经理人和专业技术人才是实现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关键。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有效提高农村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一是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加强正向激励,激发队伍活力。鼓励年轻干部,特别是后备干部到农村工作,对于业绩突出的农村基层干部要有更多便捷的上升通道。二是加快本土人才培养,建立多层次、多领域、大规模的人才培训体系。以产业融合项目平台为抓手,实施重点人才工程,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一批跨领域、会经营、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三是要积极引进人才,创造条件吸引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科技人才到广大农村来干事创业,鼓励他们参与到产业融合项目开发。
3.保障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需求
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业用途不变的基础上,创新农户土地流转、入股或委托管理等新模式,促进土地集中连片,激活土地资源要素。按照集中统筹、分级保障、总量控制与动态管理的原则,统筹安排建设用地指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倾斜,单列用地指标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定期梳理急需建设用地、用林的项目,组织召开用地用林保障对接会。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适度放活宅基地的使用权。合理规制工商资本土地利用行为,做好土地用途的监督检查,加强风险防范。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通过“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组织模式,让各类经营主体优势互补。完善订单保底收购、二次利润返还、股份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协同发展的模式,使企业和农户合作经营、分工协作,促进农业生产向加工、流通、销售、旅游等二三产业环节连接,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等农村集体经济。通过集体经济保障农户在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利益,促进农户积极参与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实现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加强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定期培训,稳定和健全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农资、农技等农业生产服务组织的发展。加快质量检测、产品认证等涉农产业协会的发展。
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政府作为服务主体,应发挥其统筹协调和综合规划的作用,为产业融合主体提供公平竞争、完善便捷、鼓励创新的产业发展环境,同时促进区域有序分工,实现错位发展。产业融合服务软环境重要,硬件设施也必不可少。加强交通、水利、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撑能力。政府还应加强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政策扶持,对涉农产业融合发展的经营主体给予税收减免,对涉农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投资提供贷款贴息和财政补贴。
创新是农村产业融合发生的基础与重要推动力,要加快实施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组织创新,不断拓展思维、创新思路,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有效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和产出结果,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与水平,依托创新优势走差异化竞争之路。
产业融合发展涉及部门多,需要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先行,完善政策制定,强化统筹协调,形成部门间的有效协同。还要明确部门间的职责分工,加大信息沟通力度,明确工作任务,强化责任落实,确保产业融合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