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英
(宛城区种子技术服务站,河南 南阳 473000)
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正在从低水平向高水平方向发展,基本可定位有四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在发展动力上,正从单纯的行政推动转向行政推动和市场拉动相结合;二是在组织形式上,正从无序转向有序;三是在增长方式上,正从粗放式经营转向集约式经营;四是在利益联结方式上,正从松散型转向紧密型。
截至2017年底,我区现有产业化组织总数936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692家,注册资金7.65亿元,入社社员7130人。目前,全县以种植、养殖和服务业为主的各类专业合作社,基本覆盖了农业生产各个方面,分布全区211个行政村、涉及5000多户农户,尤其是全区90%以上特色产业村都已经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从事瓜菜、食用菌、林果、粮食等种植为主的种植类专业合作社290家(从事专业种粮专业合作社49家),从事生猪、家禽养殖为主的养殖专业合作社151家,从事农机、植保社会化服务为主的服务型专业合作社92家。全区共培育认定县级示范社90家、市级示范社37家、省级示范社5家、国家级示范社4家。全区建成了黄台岗、金华特色蔬菜生产基地,瓦店精细菜生产基地,茶庵温棚蔬菜生产基地,高庙和红泥湾小辣椒生产基地,黄台岗蛋鸡、高庙黄牛等养殖基地。培育出了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如“黄台岗”牌胡萝卜、“凤凰台”牌土豆、“绿野”牌西红柿等等。
2017年,全区种植面积在2hm2以上的种粮大户共有108户(其中,3.33hm2以上81户,6.67hm2以上62户,300户以上33户),规模经营耕地面积1068.27hm2。为全面服务好大户发展,通过组织农业技术人员,采取面对面座谈、实地查看等形式,掌握和了解种粮大户粮食生产经营情况,并针对性撰写了调研报告,指导和服务种粮大户向好发展。此外,积极培养土豆种植大户,探索土豆主粮化模式,进行大面积推广能有效减缓粮食压力;随着饲料粮需求的快速增长,适当增加玉米作为饲料粮的生产面积;增加秋季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适当增加小杂粮的种植规模。通过以上的结构调整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
我区是农业大区,却并非农业强区。从近些年来宛城区农业生产经营现状来看,制约因素有:
(1)农业经济规模小,经营管理粗放。通过各级政府和区直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生态畜牧业、优质果蔬、食用菌、花卉苗木等特色优势产业虽然在规模经营上有较大突破,但其规模仍然较小,没有形成商品化优势。除此之外,大部分的农业产业还未步入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发展轨道。农民粗放经营农产品初加工未得到有效改变,农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和化解市场风险能力脆弱。
(2)龙头企业实力不强,辐射带动力弱。全区现有龙头企业基本没有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局在,大多数以初加工为主,通过深加工增值的少。同时,因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生产设备落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运销机制不够健全,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3)产业链条不完善,环节联系不紧密。经过前几年建设,基本形成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但是存在重生产、轻销售现象。多数情况是:生产发展、产品积压、农民难卖,市场价格下跌、农民增产不增收;反之,生产萎缩、产量下降,市场价格上涨、农民无产品出售,好行情面前农民不能赚钱,且这一现象已成产业发展怪圈。产业化生产盲目步入市场调节后尘,生产与销售联系不紧密,产业链不完善。
(1)提高认识。全面认知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是“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将农业产业列入工业强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加速现代农业进程,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大力发展具有优势和潜力的龙头企业。在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是下,坚持按照比较效益原则,进一步调优农业结构比例,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抓销售渠道建设,努力实现产销平衡。我区畜牧业、果蔬、花卉苗木等几大产业发展经验证明,只要销售不畅就会使生产农户蒙受重大损失,从而阻碍产业化向纵深发展。我区产业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销定产理念,以“订单农业”方式,做好“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校(企)对接”等,拓宽销售渠道,实现产销合理对接,助推产业上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