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效融入“思政课”
——学习总书记贺信精神的思考

2019-02-19 20:00曹水群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思政课西藏

曹水群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2018年10月15日,在西藏民族大学60周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表示祝贺。在贺信中,总书记对学校办学提出以下要求: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精神,我们要用心领会、用情珍惜、用力落实。作为“思政课”教师,应开拓思路、积极探索,将总书记贺信精神转化为教学科研的新思路,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效融入“思政课”,切实发挥好“思政课”在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一、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实践探索

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效融入“思政课”,首先要构建有益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在这方面,我校作了一些探索。

(一)将西藏历史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以增强大学生的“五个认同”

人对于事物的认同,要经历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四个心理阶段,即认识、理解、尊重和赞同。在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尊重,在尊重的基础上赞同。认同的基础是认识和理解,唯有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才有可能尊重和赞同。增强各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首先要让大学生深入了解、理解以下内容:祖国何以伟大?中华民族如何形成?中华文化为什么值得骄傲和自豪?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以让我们自信?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有用的清醒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五千年的中国史、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中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每个人总是对自己家乡的事情更感兴趣,总是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更为关注。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我校在设计“思政课”教学体系时,有意识地将西藏历史融入教学内容中。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丰富了史实论据,从而使论证更为严密,使教学论点更为可信和饱满。如:通过将西藏旧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文化均起源于华北地区、藏民族属中国北方人群的一部分、藏汉民族的语言同源于汉藏语系等考古学、体质人类学、语言学的研究结论融入教学,使学生坚定一个认识:在长达上万年的历史长河中,青藏高原的人群和中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人群持续不断地进行相互迁徙运动和频繁的交往交流,他们共同创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中华民族,产生了辉煌的中华文明;通过回顾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西藏自治区成立、改革开放以来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以及全国各省市对西藏的援助历程,使学生加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西藏,就没有西藏老百姓的幸福生活”的认识,增强其“四个自信”。

(二)组织不同民族学生为完成一个教学任务而分工协作,以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交往交流是民族交融的前提条件,民族交融是民族交往交流长期持续的结果。但,加强民族交往交流并不必然产生民族交融的结果,只有积极的交往交流才可能带来民族交融的大好局面。积极的民族交往交流须具备四个条件:1、平等的地位,各民族要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交往交流;2、具有相同目的,各民族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3、民族交往交流应得到制度支持、法律保护、民意支持;4、各民族要加强协同合作。

基于以上理论,要求在组织旨在加强不同民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政课”教学活动时,最好使不同民族大学生混合编组;在为每个小组分配任务时,一定要公平公正、不偏不倚;每个小组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最好是不同民族大学生分工协作、相互配合。

对于此类“思政课”教学活动,我们提出的要求是:人人参与、分工协作、追求整体。要求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都必须在小组中有任务,不同民族学生应各自发挥所长进行协作配合,教学评价更看重各小组所有成员协作后的整体效果。

(三)推行小先生制,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究中,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

小先生制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它的核心思想是“即知即传人”。对于社会来说,小先生制是在当时落后的中国普及教育的良方,对于“小先生”本人来说,小先生制的推行,使自己在“教中学、学中教”的过程中,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运用多样化的学习策略来加工知识信息,从而建构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这个加工建构的过程中,“小先生”对于知识的领悟,必定更加深透了。

将小先生制运用于“思政课”教学,我校探索了多种模式,如:小先生制的视频观评活动、小先生制的实践教学活动、小先生制的基层宣讲活动等。如:2019年寒假,我们组织了一次藏族学生面向家乡父老进行宣讲的活动。此次宣讲的主题是“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及其在西藏的实践”。该宣讲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与西藏的民族团结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尽可能将理论通俗化,用故事和身边的事例打动群众。

组织学生面向农牧民进行民族团结宣讲,可谓一举多得。既能服务社会,送知识下乡,增强广大群众的民族团结意识,又能促使“小先生们”自觉深入学习,提高能力,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思路

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效融入“思政课”,我校进行了创新探索,也取得了好的成效。但要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思政课”,提高其实效性,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增强任课教师的责任意识,提高其融入的自觉性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课,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旨特征比较明显,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也很明确。但除了“五观”课之外的其他“思政课”,其任课教师对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课程的认识并不是很明确。这种认识上的不到位,势必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这一教学目标,进而在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不能将是否有益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选择和设计的主要依据。为此,应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深入研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以及《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①、《关于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的意见》②、《关于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通知》③等重要文件,使所有任课教师明确: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的固有内容和重要主题,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效融入各门“思政课”,是所有“思政课”教师肩负的重大责任。

(二)组织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提高融入的实效性

明确了融入的重要性之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研究以下问题,即:在课程教学的哪些地方融入?融入哪些具体内容?怎样融入这些内容?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教学才可能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在此过程中,“思政课”各门课程应该发挥本门课程独特的教育内容优势,创新和挖掘本课程中的民族团结进步内容,并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最终形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整体设计和教学体系。[1]这一关键任务的完成,单靠某一个或几个教师是完不成的,单靠某一门课程也是没有办法实现目标的,需要所有“思政课”教师形成合力,大家共同研讨、集思广益。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其融入的能力

在“思政课”中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相关内容,其目的是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特征,树立民族团结意识;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从历史的、世界的视野分析和探讨各种民族现象,进一步认识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在思想和行为上培养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相关内容有效融入“思政课”,要求教师首先具备一定程度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本知识。这就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任课教师进行有目的的培训和提高。

(四)建立教育长效机制,推进融入常态化和规范化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一个由表及里、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需要的是久久为功的恒心和毅力,不能寄希望于“一时突击带来显著成效”。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效融入“思政课”,需要研讨和设计,需要教学实践的探索,需要在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教学体系再做修订,需要整体统筹和科学规划,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的保障机制和长效机制。目前,我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思政课”,还处于“各教师分头行动,单打独斗,有兴趣就做、没兴趣就不做,缺乏完整的教学体系设计和规划”的状态,这种零散随意的、未形成合力的、缺乏规范化和常态化的状态,对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效融入“思政课”来说,是不利的。唯有考虑长远,扎实推进,建立规范的长效机制,才可能真正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注 释]

①2008年11月26日,教育部、国家民委办公厅共同印发。

②200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印发。

③2009年8月28日,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共同印发。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思政课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民族团结之歌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