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入心教育的路径初探
——践行教学之真,推进四个回归

2019-02-19 18:20闫璐璐
四川工商学院学术新视野 2019年2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闫璐璐

(四川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眉山 6200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中,思政课被学生视为“不能不学”的必修课,学生是为了考试、为了学分“不得不学”。这一现状让我们意识到,思政课程不应该停留在入课堂,应做到入耳更入心。只有真正的将思政课程入心,学生才真正能够理解思政课程作为必修课的意义并自觉主动的学习。思政课程如何入心,何以才能推动思政课程的入心,这需要学生、教师、高校三者共同的努力,亦或说是三者各自回归到应有的状态,所谓应有状态就是最初始最真实的状态,学生的应有状态就是读书学习,教师的应有状态就是教书育人,高校则是培养育人,三者的应有状态也就是践行教学之真,推进“四个回归”。

1 学生回归常识——求真学问

回归常识,坚持读书学习之教育原点。读书、学习被每一位家长视为孩子上学的意义,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是每一位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自身而言,太多的学生只是把大学作为彻底放松的游乐场,而忘记了作为学生的本分——读书学习,求真学问。

蔡元培先生在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曾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这句话是在勉励所有的大学生,应时刻谨记,来到大学只为求学,作为学生应真正学会自主学习,读好书,会读书。但就当下高校学生现状而言,事实并非如此,有调查指出,“高校学生的学习动力明显不足,主要表现是缺乏长远的学习目标且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与信心不足,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与专注性。”这个现象在中国高校可以说是较为普遍的存在,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高中阶段学生们大多处于完全的高压环境,长时间精神的高度紧张在高考之后学生们得到了彻底的放松,并且“中学玩命学,大学拼命玩”的畸形观念已牢固在大部分学生的观念之中。第二,学生缺乏自律性和自主性,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大多情况下是被动的跟随老师,进入大学之后,随着人数的增多,课程的专业性不同,教师更多的是辅助角色,更多的时候需要学生自主的学习。而习惯了被动学习的学生开始迷茫,甚至可以说进入大学之后很多人都成为了巨婴,在学习上丧失了自我生存能力,这个时候很多学生不敢直视这个现实而选择逃避,于他们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避免直视真实生活的自己。第三,学生缺乏反思,大多时候人们只是一味的前行,但却不知道为何前行,就大学生而言,他们知道自己已经迈入大学,但却不知来大学究竟是学什么、为什么学,如何学。诸如上述原因,造成了大学生初入高校的迷茫,也正因为这些现象的出现,才更加凸显思政课存在的必要性。

思政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思政课不是一门单纯的理论课,而应该是一门实践课、修身课。《大学》在开篇提到“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并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样的修身是一种自发自觉的状态,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从他律到自律、从内在感知到外显于行。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把思政课教学公式化、教条化,而应尊重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之中,也就是霍耐特所说的承认他者。他者最明显的体现者应该是他人,就人类历史发展而言,人与他人原本就是平等共存于同一共同体之内,正是基于双方的彼此承认、相互尊重,人与他人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和成就了自我,教师与学生也不例外。承认他人其实就是对人之生存境遇的深度关切,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个人,正当的承认是人类至关重要的需要,它关涉到人对自己和他人的确证,是自我认同的内在要求。思政课的入心教育就是师生的相互尊重,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不应该是简单的施教与受教的单一关系,二者是相互承认,共同对话的主体,这样的教学是学生真正走进思政课,开始真正求知修身的过程。

2 教师回归本分——授真知识

回归本分,坚持教书育人之教育本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真知识是教师的本分也是教育的真谛。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所谓的真知识就是如何通过课堂将知识体系转化为学生的信仰体系。“如果说以教材为纲的知识体系可以通过教师的取舍剪裁与梳理重组较为成功地转化为教师的教学体系,那么教学体系如何激活学生的认知模式、心智模式与价值选择模式,并通过这种模式的激活来孕育和生成智慧。”则是思政课教师需要思索的话题。

中国历来关注辩证法,在教育上尤为提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中,“鱼”就是知识体系,而“渔”则是对智慧的追寻之路。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转变,打破传统课堂满堂灌的形式,侧重引导学生思索为什么而非直接告诉学生是什么,思政课程应当是润物细无声的浸润过程,而不是简单直接的灌输,教师存在的意义也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是什么,而是告诉学生为什么如此。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在学习上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学生对知识的刨根问底,让学生自觉的掌握知识并内化为心中的信仰,这才是真正的教书育人,传授真知识。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应准确把握何为传授真知识,当下,人们在享受信息网络技术的便捷之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就教师而言,信息化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和相关教学素材,使得课堂形式更加多样化。但教师也应该时刻谨记,不能完全依靠电子设备和网络素材。因为,当下的高校学生是真正的数字原住民,他们对于讯息的掌握和敏感度有时是高于教师的,这也就意味着教师不能简单将网络案例照搬课堂,应该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知识的拓展,努力打造“金课”杜绝“水课”,保证自身“学高”。同时教师也应做到“艺高”,即提升教学艺术,面对不同专业不同授课群体时,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尽量做到因材施教,有所侧重,能够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案例素材,引发学生共鸣,促进师生的双向交流,调动课堂的活跃性。

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目的不仅仅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多的是追求知行合一,这就意味着教师一定要时刻谨记教书育人、传授真知识是自身的本分所在,时刻对这份职业心怀敬畏。敬畏感是生而为人的底线,内心存有敬畏,就明白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作为教师如若丧失内心的敬畏感,那于国家而言又是何等的悲哀。因而,身为教师,应时刻谨记陶行知先生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何为教学之真?何为做人之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首先生而为人,其次才是教师。只有自己先明白做什么样的人并去践行,才能够去教育、培养我们的学生如何做人,这才是真正的为人师表。对于教师而言,何为真正的做人?即践行教学之真,社会要发展,一定要发展教育,教育要发展势必要提高教师质量,优秀的教师是重要性人才也是市场长期需求的产物,从传统的满堂灌教育到现在的选择式教育甚至未来的激发式教育中,教师的自身认知水平提高,专业能力加强才是最好的自我保护伞。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得天下应才而教育之,是每一个人民教师之职分所在,也是每一个用心教学,传授真知识的教师最为真切的体会。

3 高校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育真人、做真事

回归初心,坚持立德树人之教育根本;回归梦想,坚持追求卓越之教育梦想。高等教育的初心就是培养人才,一要成人,二要成才。习总书记在第三十四个教师节上的发言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并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2018年8月13日,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此次大会的主题只有四个字——“学以成人”,简单的四个字,却涵盖了古今中外哲学家们所致力于探讨的话题——人,何为人?何以成人?梁漱溟先生在《这个世界会好吗》这一本书中给了我们答案:“即儒家就是要像我们这样做一个完全真的人。”回归大学全面育人之道就是教育培养学生做真人、做真事。现代大学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创新这四大功能,而有的高校却在价值取向上出现偏颇,导致重科研而轻实践,正如纽曼所言:“如果大学的宗旨在于科学发现和哲学探索,我就看不出它为何需要学生。”这也就意味着高校对学生的培养就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应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为实践教学是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德育功能的重要环节,脱离实践教学,高校思政课的育人效果会收到极大影响。基于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校旨在建立课堂、校内、基地和假期“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强调“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育人教学,同时也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贡献一己之力。

高等教育要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生、是国计、更是党之大计,只有教育发展,只有教育强大,一个国家才能够在国际上真正的占据话语权。教育最难之处不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是学生个人信仰的确立,因为大学生只有真正从内心意识到自己与祖国是荣辱一体的,才能够明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是口号而是他们真正需要付诸实践的,而这也是思政课一直作为我国必修课的重要原因,因为思政课的教育是一种入心教育,这样的教育是“用对生存的终极关怀取代急功近利的功利性追求,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性自己取代片面注重技能培训的应用迷思。”思政课的育人是有温度的入心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这也就是现在所强调的课程思政,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改革打破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孤岛困境,也打破了思政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两张皮的现象,这也就意味着在发挥思政课作为德育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让所有课堂都肩负起育人功能,所有教学活动都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功能,每一位教师都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将“课程育人”提升为“全课程育人”,这样的育人模式才是真正的全方面育人。

传统思政课堂教学的一大困境是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开设存在着片面的先入为主和本能的逆反心态,学生游离于教学之外,学生不愿参与到课堂之中,不愿意在课堂上发问,这也成为思政课堂不能承受之重。如何将作为必修课的思政课真正让学生从内心认可,而不再是为了学分、文凭而勉为其难的被动上课,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教育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真正实现入心教育,这是所有高校、教师及学生自身都应该不断思索的问题,因为思政课是对人之生存境遇的深度关切,这关涉到每一个人的生存,“教育的终极关怀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知识技能的传授只是一种工具的传承,而教育的本质是着眼于构建人的生存方式及其意义。”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更需要理性的思考,让大学教育真正的回归本真、回归本位。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