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腾飞
(山东省阳谷县农业农村局,山东 阳谷 252300)
对于玉米种植来说,适宜密度直接影响着玉米的产量,科学合理的调整玉米栽培的密度,能不改变玉米种植的整体结构,提高玉米的产量。我国是农业大国,前期经济一直都是依靠农业来支持,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也有了阶段性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对于农业发展给予了十分的重视,如何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成为了主流话题。
在传统玉米种植的过程中,由于当时农业种植技术比较落后,没有专业的部门和人员来传授先进的种植知识和技术,完全都是凭借一代代人的经验传承来完成的。在传统种植中,为了实现产量的提升,人们经常会缩短玉米种植密度,尽可能的在有限的土地中多长出几颗玉米苗,农民种植玉米存在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但是玉米种植过程中,玉米之间的密度过密会导致玉米无法充分发挥光合作用,病虫害方面的控制也到不到行之有效的效果,往往还会因为土地水分不够导致玉米生长缓慢。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加大了农业研发的力度,为了保证玉米质量的同时还能够提高玉米的产量,这一课题成为了重点。经过相关人员的研究表明,在中职的过程中适当调整玉米种植的密度,不但能保证玉米的质量,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
对于农作物来说,影响其生长状态的元素主要有三点,首先是光合作用,其次是水分,最后是养分。对于玉米的生长来说,这三要素缺一不可。首先是光合作用,玉米的光合作用完全是依靠叶片来完成的,玉米的叶片比较长,如果密度较密的情况下,玉米的叶子会层层叠压,从而导致玉米无法最大化的完成光合作用;其次是水分,玉米在生长的过程中,如果土地不缺水的情况下还可以,一旦处在干旱的时期,本身土地就严重缺失水分,密度比较近将会导致玉米无法吸收充足的水分;最后就是养分问题,与水分同理,如果密度较近,即使有肥料支撑,其土地中的养分也无法支撑更多玉米的吸收,从而导致玉米生长较慢、较小等情况,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
玉米在种植过程中,玉米的抗逆性直接影响着玉米的存活率。玉米抗逆性主要指的就是玉米在生长过程中所要需要抵抗的各种环境,玉米生长的抗逆性主要是受到玉米的遗传基因影响,同时也会因为外在环境有所影响。如果玉米种植的密度过稀时,玉米容易出现大面积倒伏的情况。因此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要适当调整玉米之间的密度,避免出现倒伏的情况。
玉米种植并不是简单的播种、施肥就能丰收的,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种植土地的属性,玉米种子的抗逆性以及当地的气候环境,其中涉及的层面非常复杂。因此在针对玉米种植的过程中,首先要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以前农民种地一看经验,二看天气,无法将玉米的产值增加到最大。在种植过程中,农技服务部门应该根据当地幻境对农民进行培训,让农民尽可能的多看一些种植方面的书籍,告知农民玉米种植的密度及其原因,将种植密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在保证玉米有着充足阳光、水分以及养分的同时还能够抵抗倒伏,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实现土地利益最大化。
玉米的产量如何与种植时的选种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种植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玉米密度合理,能够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应该根据种植地当地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种子。在选择种子时应该考虑气候环境,根据气候环境选择种子,然后调控合适的种植密度,使玉米在生长的过程中有着良好的抗病虫害的能力以及抗旱性,从而提高玉米产量。
玉米种植时和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充足的养分,土地经过多年的种植,土壤中本存有的养分已然消耗殆尽,无法支撑玉米的成长,从而需要肥料的支撑才能保证玉米的产量。在施肥的过程中,应该根据玉米之间的密度选择施肥的数量。同时还要密切注意玉米生长环境的管理,要及时清除玉米秧苗附近的杂草,杂草前期的生长速度要比玉米的生长速度快的多,如果不能及时处理掉这些杂草,不但抢夺玉米秧苗的养分,同时水分也得不到充分的吸收,光合作用更是受到严重的阻碍,到时玉米秧苗生长速度过慢。因此在完成玉米种植时候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玉米种植地的水分、养分以及生长环境进行管理,保证玉米能够茁长的生长,提高玉米的产量。
我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农业为主,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第三产业有着长足的进步,但是农业的发展依然不能搁置。在玉米栽培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地理因素,其次是环境因素,最后是气候因素。在中职过程中应该根据这些客观因素来选择合适的玉米种子进行栽培,调整合适的栽培密度,并对玉米的生长环境进行管理,在保证玉米质量的同时提高玉米的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