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马五加
(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农业农村局,四川 喜德 616750)
马铃薯是我县高二半山区主要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10万多亩以上。随着马铃薯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呈逐年上的趋势,近年来已成为制约我县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每年都会各乡镇巡回开展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普查并指导农户对该病进行科学防控。现将马铃薯晚疫病及综合防治技术综述如下:
马铃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Phytyphthora infestans)侵染所致。在我县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常年造成全县马铃薯减产达30%左右。晚疫病的病菌主要以菌丝的形态在块茎内越冬,第二年播种后产生病苗,形成中心病株,再向周围蔓延,形成发病中心,带病种薯是晚疫病唯一的初侵染源。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原因是与品种、植株生育期、气候条件有关,尤其以气候影响最大,在气候潮湿、阴雨连绵的天气,病害发展的速度极快。而如果天气干旱,降雨的时间短暂,雨后马上晴朗,病害发展相对较慢。就我县而言,5月底一6月初正是雨水季节是晚疫病发生的时间,此时阴雨、多雾、空气潮湿,温度在15℃左右,有利于晚疫病发生,这个指标在化学药剂防治上很有指导意义。马铃薯的各个部位均可发生晚疫病,但最明显的部位是叶和块茎上的病斑。叶上大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先发生不规则的水渍状小斑点,随着病斑的扩大而变成暗褐色园形或半园形的大病斑,湿度大时在叶背面形成一层白色霉层,严重时导致整株死亡。
我县主要采取推广抗病品种和栽培调控为基础,狠抓药剂预防措施,早期预防和应急防治相结合,建立马铃薯晚疫病防控长效机制。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晚疫病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主要推广优质脱毒种薯,脱毒种薯由于经过严格的茎尖脱毒、组织快繁、扦插育苗、网室繁种等技术环节,能有效的防止种薯带菌,切断初侵染源,能极大的降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率。选用优质脱毒种薯具有明显的防病增产作用。目前我县大面积种植的青薯9号脱毒薯产量高且抗晚疫病,因此加强品种选育工作就比较关键。
选无病种薯也可以减少初侵染源,而药剂浸种可以杀死种薯内部病菌,推迟晚疫病发生。一般采用100kg芽块用25%甲霜灵100g,加少量水浸沾或喷施。或58%的甲霜灵锰锌800倍液喷施或浸沾。
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无病留种田,消灭初侵染源。栽培上采用高厢垄作,四周挖排水沟加强培土,可以避免田间地块内积水,在其生育期内,要进行2~3次中耕培土,给马铃薯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即能提高产量又能防止马铃薯块茎露出地面,防止植株上的病菌落到地面上侵染块茎,减少块茎带菌。
2.4.1 大力做好宣传工作
由于我县是彝族自治县,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对马铃薯晚疫病认识不足,因此宣传培训工作尤其重要。通过多次的田间现场培训,发放宣传资料,使农民认识到晚疫病的危害和防治方法,取得一定效果。
2.4.2 加强晚疫病监测做好预防措施
针对我县气候特点和马铃薯生育期,一般5月中旬开始,做好定点定时观察,发病初期及时发布防治信息,让农民做好防治,加强马铃薯培土,挖好排水沟,清除病株带出田块外烧毁,并在四周喷药保护,及时施药扑灭发病中心。
2.4.3 药剂防治
在晚疫病流行时,化学防治是目前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措施,只要使用得当,可以收到良好的防病增产效果。在晚疫病发生的初期(6月上旬),进行第一次喷药,用58%甲霜灵锰锌100g/667m2兑水50~60kg进行喷雾,以后每隔7~10天喷药一次,喷2~3次,会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药品可选择58%甲霜灵锰锌、72%杜邦克露、代森锰锌、甲霜灵、银发利等。为了减少农药抗药性的产生,最好多种药剂交替使用。
在马铃薯开花初期可以喷施0.2%多效唑防止植株徒长,还可增强抵抗力,提高产量。
2.4.4 及时收获
收获是栽培管理比较关键的一个环节,收获质量直接影响着薯块的质量和贮藏。在收获前15d左右,割除植株,运出田间或者用克无踪3000ml/hm2或0.1%~0.2%的硫酸铜溶液化学杀青,可以避免后期由于阴雨连绵,使晚疫病菌从植株落到块茎而引起腐烂。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危害严重,已列为世界粮食作物第一大病害。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要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对其进行防治。要作到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辅助,多种防治措施综合运用,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