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国亮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博士
科学技术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技术)的促进作用可以使得社会方方面面发生巨大变化。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均提出了关于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从国情出发,说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现在生产关系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邓小平同志在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强化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概念,他认为,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由此可知,科学技术可以使社会各领域发生历史性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出发,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出发,强调要重视科技领域的重大创新,把科技创新放在国家战略的重要位置。习近平同志呼吁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恪守科学精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要勇做创新先锋,善于攻坚克难,努力形成一流的科研成果,创办一流的科技企业,苦练一流的工作技能,成长为一流的创新创业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技术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密切相关。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说就是对现代社会发生变迁的一种回应。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种社会的变迁是由一些基础结构决定的,分别是财产关系决定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结构,这些结构改变了,就可以说一个社会发生了变迁,而促使这种结构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则是生产力的发展,或者说科学技术的进步。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总是带来正面的效果,马克思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详细论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如何使人异化,使人变得脱离了自己的本性。
马克思认为,为了解决技术的负效应,应该从推翻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入手,他认为,技术本身并不必然导致人的异化,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却使得技术变得唯利是图,要想从根本上解除人的异化,只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改变资产阶级的财产私有制。而做到这一点,不能靠等待资产阶级自身意识的觉醒,而要靠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只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社会化,才能实现人的解放,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认为,关于生产力,无不包含着科学技术的因素,科学技术促使生产力各要素优化组合,相互协调配合,最大程度提升生产力,在这一过程中,科学技术始终处于支配地位。同时,科学技术促使生产力各要素的组合必然引出劳动者的素质和意识问题。邓小平认为,科技水平会影响到劳动人员的素质,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提高生产工具水平,使分工更科学,劳动效率明显加快。
由此可知,生产力或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与技术分工是直接相连的。由分工而导致劳动效率的提高会使生产力提高。从而引起社会发生变迁。可以获得启发的是,不同时代当中,由于分工的不同,人们的意识或比较统一、或差异较大。社会变迁的速率和规模也是不一样的。在前工业时代,人们之间是一种同质性、低度分化的格局,每个人都彼此相似,差别不大,同样的工作相互之间都可以替代,一种弥漫于社会之中的集体意识将大家团结起来,这种服从不是基于理性的反思,而是基于共同的道德情感。
在前工业时代,一个个宗族和部落之中,同质性的集体意识和闭塞的生活环境使得人们很难对强大的文化和习俗进行反思,群体的成员陷入社会网络中难以抽脱出来,因此缺少一种理性和反思的力量。随着部落之中的首脑不断向高阶的地位中心靠近,工具理性的反思使得他们开始追逐于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但是这些成员并不占大多数,氏族和部落中普通成员的生活却平静的多。所以尽管朝代在变化,但是社会的类型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除了群体中首领的理性和反思之外,还有另两种方式促使个性意识的觉醒:交往的扩大和商业的繁荣,在工业时代,随着机器和技术的广泛使用,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解放了久已被封存的个性意识,于是新的社会联结方式出现了。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过程中、从道德方式的转换中、从个性意识不断分化的过程中,社会发生了变迁。
在工业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人口密度增加,商业繁荣、交往扩大,奠基于技术分工基础上的产业分化成为时代的基本特征,一种异质性、高度分化的社会格局出现了,人们彼此有别,不同工作难以替代的机械联结方式出现了,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社会变迁是必然的,因为生产、交换、消费这些结构都改变了。但是,工业技术体系恰恰是一种整体性的技术,企业的规模大、人员多,不同的技术部门需要不同的专业技术人才,每个人在其中扮演一个角色,不与其他人的角色冲突,而这恰恰使社会保持了团结和顺利过渡。但是今日的社会比工业时代的情况复杂得多,因为既有前工业时代的技术特点、又有工业时代的技术特点和后工业时代的技术特点。这三个时代的技术特点分别如手工艺技术(匠人制作的器皿等)、大规模流水线的技术(钢铁、汽车和化工等行业)和个性化的技术(软件编程等)。
不同时代的技术在现阶段的是同时并存的,而网络的出现恰恰整合了这三种技术。以沙集模式为例,当地的村民普遍擅长手工家具,属于前工业时代的手工技术,但是却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销售渠道,网络出现以后,村民纷纷在网上营销,销量一时大涨,整个村的村民几乎都在网上卖家具。与此同时,相关的五金行业、物流行业、金融行业在当地迅速发展。许多小的家庭作坊发展成小工厂,甚至发展成大工厂。以软件编程技术来说,网上的网店都需要对页面和程序进行编辑来维持网店的良好运行。以电器行业来说,网络营销已经改变了传统的生产体系,按需定制,根据消费者的需要进行柔性化的产业链改造成为了这个时期的基本特征。
由于生产、分配和交换方式正在发生改变,由网络消费驱动企业对产业链的重新调整以迎合市场越发明显,网络平台的出现,使得利润的分配在买家和卖家中间出现了第三者,作为产权拥有者,网店具有的信誉和资产无法转让,这已经不是原先意义上的所有权概念了,交易方式也由网上银行和支付宝等系统作为中转。围绕网络消费者的类型划分、数据分析及购买需要,企业的生产变得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了。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当临界点来临的时候,那么就可以说,社会发生了转型,由基础结构带来的转型将涉及法治、经济和文化的方方面面社会结构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