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强教师队伍 上好关键课程

2019-02-19 03:53:54苏丽杰
社会主义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苏丽杰

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近年来,云南民族大学积极破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坚持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学的关键在学生、在课堂,在实际工作中以云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契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抓手,抓好主课堂教学,针对思政课师生比不足的问题,在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上好思政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强化学科建设引领性,搭建思政课程高水平、高标准平台,完善思政课管理机制。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师生,坚持服务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硕士点授权单位的取得和云南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契机,坚持马院姓马、马院姓党的办院理念,制定并实施《中共云南民族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施方案》。二是重新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专业,理顺学科归属,确定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学生200余人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博士学位点的建设管理调整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实现了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各层次学位点的全覆盖,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三是重新凝练和确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的方向与特色,为一年一次的云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政本科专业的考评工作和今后进一步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创造了条件。四是按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配齐配强工作团队,加强了思政课建设与管理。

整合校内外资源,盘活校内师资力量,拓宽聚才渠道,强化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紧紧抓住贯彻落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的提升这一关键,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师的成就感和学生的获得感,引导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使学生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办好思政课关键在于有一定数量的“政治素质过硬、师德高尚、热爱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关爱学生、业务能力精湛、富有创新精神、育人水平高超、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针对思政课教师配备不足的问题,学校通过专题调研和工作会议,确定思政课专任教师总数在未来3年逐步达标,再聘请相应的兼职教师给予补充的目标任务。一是进行校内调整岗位,将校内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从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党员教师补充到思政课师资队伍中,现已确定有符合条件的5位教师。二是将原来分散在其他学院的思政课教师集中调回马克思主义学院。三是积极引进条件优、品质好的专业博士人才。四是动员和安排校内行政岗、管理岗中一批原来从事思政课、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参加思政课程建设,承担相应教学任务。五是聘请符合条件、经验丰富的省内高校教师兼职任课。目前,学校专任教师已达38人,将引进5名博士,兼职教师有20名,基本达到各类考评指标要求。

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强化培养培训措施,努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一是学校实施思政课集体备课制度,规范教学内容和要求,明确教学原则和目标,确保专兼职教师上课的基本质量保障。二是实行教考分离、网络机考,有效调控教学与考核目的实现,体现出思政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与学,更主要是培育学生的德与才。三是加大师资培养培训力度,除有计划安排专任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师资培养计划外,还安排年轻师资参加网络思政课培训。四是学校把参加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赛、论文网络版、理论研究宣传的重要成果、重要工作,作为职称晋升、业绩考核、评奖推优的重要参考。五是学校每年专题设立思政课教改项目,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研究支撑。

创新思路举措,彰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特色,构建“123456”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通过落实上好“第一课”,迈实“两大步”,建强“三支队伍”,实现“四个结合”,打造“五个阵地”,抓实“六个融入”的思路举措,把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培养“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确立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丰富学校人才培养内涵,建立全员参与长效机制,使教育者、研究者、管理者、服务者全面、系统、规范地参与到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大格局之中。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把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结合起来、课程实践与文化活动实践结合起来,把云南省8个自治州的博物馆、7个获得国家民委命名的教育基地、26个示范单位以及被国家民委命名的共六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作为实践教育基地,推开以社会实践为品牌的实践育人特色项目,不断优化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利用假期组织精通本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学生团队赴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党的政策理论宣讲活动,当地干部群众对贴近生活和实际的“双语”宣讲评价是“及时、鲜活、接地气、还想听”。通过社会实践体验民情、磨炼性情,引导学生对民族团结由“理论认同”向“情感认同”和“责任认同”转变。

创新网络思政,将新技术、新媒体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成“云民大思政”智慧教学平台。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与新媒体、新技术有机地融合,打造民族团结“互联网+”教育阵地。建好、用好、管好网络阵地,强化网络意识形态,防范不良网络信息。开办“民族团结教育”微信公众号,创建“民大党建”“民大先锋”“民大思政”手机APP,建设微信、微博、专属教学平台,积极推广多门思政网络慕课、雨课堂、微课堂等,开展微党课作品大赛,凸显“网络阵地”正能量。

经多年培养培育,一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为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学能手。2019年6月,学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张建国荣获由云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发文表彰的第七届云南省道德模范敬业奉献模范称号;邹丽娟、李艳萍2位副教授获得“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手”称号;李艳萍副教授被评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7年度影响力人物”;李雪章、邹丽娟副教授分别获得“云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二等奖,学院获最佳组织奖。张子建获得校级“道德标兵”称号;李雪章、袁泽民、张子建获得校级“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学院教工党支部获云南省高校样板党支部、全国高校样板党支部。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民族团结之歌
草原歌声(2021年1期)2021-07-16 06:58:04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8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 14:21:11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