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重塑与城市未来

2019-02-19 07:57KristianSkovbakkeVilladsen,姜洋
城市交通 2019年2期
关键词:导则市民街道

在中国,街道扮演的角色正在不断变化。城市越来越多地需要街道这一重要的公共空间,为衔接市民日常活动提供一个更多元化、以人为本的场所。街道不再是单纯的基础设施,而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中枢。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我们必须做出转变,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街道的战略思考、规划设计和监测评估。

将街道作为公共空间

多数城市20%~30%的空间被街道所覆盖。或许有人对此感到意外,因为许多人对街道习以为常,但实际上街道构成了城市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令人意外的是,街道也是城市中主要的公共空间,占总公共空间的80%,其他公共空间包括公园、广场和其他非私人空间等。因此,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市民认识到街道的重要性,将街道看作城市正常运行和市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核心要素。

街道的作用正作为一个不断被抬升的话题在全球加以讨论。目前城市规划与建设行业已经形成基本共识,即街道是重要的城市空间要素,应该受到更多关注。同时,从城市经济、交通系统和服务到社会凝聚力乃至社区的可持续性,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会受到街道的影响,因此必须从更全面的战略角度出发开展街道的规划设计。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才能够更进一步在规划、设计和建设街道时,将实现大多数城市和市民所追求的多样、开放生活作为终极目标。当前全世界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和社会挑战,改变对街道的看法,将街道作为联结城市功能、文化和日常生活的纽带正当其时。

在中国重新思考街道的作用与设计的势头最为强劲。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城市发展。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规模堪称人类之最。有趣的是,中国城镇化的进程才刚刚开始!虽然中国城市的数量和规模快速增长,但14亿人口中依旧有超过40%的人生活在农村。过去30年,中国新增城市人口5亿人,相当于美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人口总和。今天,中国城市预计每年将吸收2 000万人口,到203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超过10亿人。这一趋势最终可以归结为一点: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城市和街道将日益成为中国人最主要的“栖息地”。因此,中国城市的布局和设计不仅会影响每个市民,还会影响到全世界,因为其他地区的人口无论从生态还是经济方面,与中国人的集体活动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中国如何设计城市及其街道和公共空间成了一个尤为重要的问题。从影响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到在全球层面鼓励应对或减缓气候变化的活动,中国街道在人类共同的城市未来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街道设计——从道路到街道

盖尔建筑师事务所在全球致力于重新定义街道景观,支持更可持续的设施系统和行为方式。凭借在该领域20年的丰富经验,我们亲眼见证了街道改造在与传统规划文化碰撞中遭遇的各种挑战。

许多城市的出发点主要是把现代街道建设成道路。换言之,最初建设街道的目的就是鼓励汽车出行,尽可能提高客运和货运的效率。这对城市产生了诸多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一方面,道路连接了人与服务,有助于促进地方和区域的增长,最终为市民生活、工作、娱乐的方式设定框架。道路还极大改变了个人的自由度,市民可以驾驶私人汽车或乘坐公共汽车出行,加快劳动力流动,为市民创造新的机会。另一方面,道路视角的规划文化与思维只关注人和货物的移动,却并不关注其他城市活动和生活。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方法将道路系统变成不容置疑的规则,以交通量优先,却牺牲本地的街道生活。全世界许多城市尤其是中国城市,将会证明城市增加道路交通造成的后果对市民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最糟糕的是,道路上的行为会危及市民的生命安全。交通事故、人身伤害、交通拥堵和污染等都会对人类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有些影响较为激烈,有些则会慢慢显现。

凭借长期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我们很清楚将街道视为道路进行设计,对于打造宜居、可持续的城市环境毫无帮助。当前的现实情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果继续坚持这种观念,随着地方和全球层面的当代城市问题日益积累,道路作为一种运输通道只会使情况变得更加恶化。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如何将关注点从作为基础设施的道路转移到用于公共生活的街道?答案中必须包括一种综合连贯的方法,涵盖街道的建设治理、战略规划、设计和监测评估等诸多方面。首先,街道是公共空间,适合不同用途,可以进行各种诠释。一种方法是为城市制定综合的街道设计导则。制定街道设计导则的目的是用一个清晰的框架确定城市街道的战略目标,以此来协调所有必要利益相关者的职责和部门。基于设计导则,根据各城市的肌理状况,建议衡量和确定街道不同用途和预期的流程。然后提出一系列街道设计解决方案,既要支持城市的战略目标,又能满足本地的使用和预期。

各地重塑街道的经验

与许多城市的合作是帮助他们改善街道景观,以满足城市当前的需求和期望。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设计的理念。虽然听起来有些老生常谈,但城市策略与设计方法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并且卓有成效。从上海到纽约再到圣保罗,街道既实现了城市的战略目标,又能丰富市民的日常生活。以下示例证明通过拓宽街道应用的范围、放弃单纯考虑交通量的观念,接受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观点,街道设计不止有利于出行,还能成为进步变革的工具。这些例子还证明街道设计可以实现多个目标,如鼓励市民增加步行和骑行、增加在特定区域的逗留时间、创造更多样化的人员交往等。

1)上海。

在上海参与制定的《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坚持一个简单的整体原则:街道是公共空间。导则作为一个实用工具,从概念(考虑和研究街道规划的方法)和设计(根据以人为本的功能选择和优先处理物理设计的方法)的角度来解读街道景观。

在概念层面,《导则》将街道作为街道景观,必须从城市、地区、街区、社区、街道和个人层面进行分析规划。街道概念从交通走廊变成公共生活、公共健康、文化与社会交流以及提升可持续和宜居生活方式的基础。

在设计层面,《导则》打破针对所有基础设施规划的一刀切原则,细分不同街道类型的设计方案和时空关联逻辑,并考虑不同交通参与者的诉求。

为实现定制化设计,《导则》提到建筑之间的街道,包括街区尺度、建筑立面和临街层活动类型、步行与活动空间、辅助功能设施和交通设施等因素。《导则》中将上海现有的最佳实践作为未来制定设计策略与原则的灵感来源和基础。受到《导则》的启发,另有20个中国大型城市借鉴上海的原则和理念发布了各自的街道设计导则。

2)纽约。

盖尔建筑师事务所受邀为纽约市提供专业意见,解决如何设计街道的问题,为实现纽约市长建设世界最伟大、最环保城市的远大目标奠定基础。我们向纽约市提出减少机动化交通、增加骑行与步行、改善公共生活的方案。

创造新观点需要为规划者提供新的工具。纽约市关于市民在街道上的活动和体验并没有确切的事实和数据。市民如何步行?步行的目的地是哪里?市民如何度过在街道上的时间?之前纽约市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因此我们从标志性的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查开始,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衡量市民如何使用城市空间,并确定建成环境与市民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确定和分析城市中的关键区域,收集制定新目标所需要的重要数据。第一项调查帮助厘清街道的使用者和使用方式。结果显示,街道上只有10%是儿童和老年人,时代广场90%的空间被汽车占用,但90%的人却是行人。这种情况必须做出改变。

通过调查掌握基线数据(baseline data),为纽约市开始设计以行人和骑行者为本的街道提供证据。几乎在一夜之间,从上城区到下城区,百老汇沿线的大型广场纷纷禁止车辆通行,并且安装临时街道设施。这些措施随即在纽约市民中产生积极反响,受到持续欢迎。10年来,许多地方已经变成永久性的行人专用区,纽约市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支持公共生活发展,并在人、商业和交通之间取得更好的平衡。

3)圣保罗。

2013年,圣保罗设计了一系列试点项目,目的是将未使用的空闲低效街道区域和空间改造成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圣保罗的计划核心是建立更安全的市区,增加市民在街道上的活动,平衡行人、骑行者和公共交通,在城市内打造有吸引力的网络,吸引市民逗留。

在第一处地点Largo do São Francisco,我们看到了两段被断开的步行街,人们经常横穿道路,路边停放的汽车和货运卡车成了主要步行空间之间的障碍。通过在横穿道路最严重的地方设置人行横道,吸引行人以更安全的方式过街。这一举措使通过人行横道过街的行人增加了230%,充分证明在人们出于本能意愿去的地方执行简单直观的街道设计解决方案能够产生巨大效果。除此之外还重新设计了邻近的街道和公共广场。首先以非机动车道取代卡车装卸区,将之前被栅栏隔离的公园改造成开放空间,铺设木栈道,可供行人休息和休闲放松。公共空间提供各种吸引市民逗留的功能,包括免费Wi-Fi网络、公共卫生间以及在树下或有遮阳伞的地方设置的休息空间等。将街道上的公共汽车站转移到与新设置的人行横道直接相连处,增加了整个区域的安全感。这一系列举措使该地区的游客人数增加122%。

第二个地点Largo do Paissandú是一个大型中央广场,该地区的多数活动集中在边缘地区,因为周边街道上的许多公共汽车站都沿广场边缘设置。广场中心是一座宏伟的教堂,教堂周围是缺乏限定的路面铺装。该地区严重缺少供公共交通通勤者使用的座椅等设施,给人一种“非场所”的感觉,市民通过这个地区不会有任何留恋。通过设计小型木栈道、可移动的座椅、遮阳棚和休闲区域,Largo do Paissandú不再只是乘坐公共交通的地方,而变成了城市目的地。这座广场现在每天都充满活力,经常有各种活动和娱乐节目上演。

街道设计的健康与机动性

大部分城市将健康与机动性(Mobility)这两个基本问题作为一个良好运转的社会的基础。在街道层面,这两个问题与中国众所周知的污染水平直接相关。污染的部分原因便是严重的交通拥堵和汽车尾气排放。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中国每年约有200万人直接死于空气污染。毫无疑问,街道是污染最严重的环境,因此应该从这里着手考虑解决方案。近几年,北京等地的政府采取大量措施减少污染,常见的措施包括清洁燃料和旧车报废等技术解决方案。除此之外,物质环境的作用是决定每日出行选择的关键。因此街道设计变成了影响每个人日常生活选择的重要因素。通过大力推行鼓励和优先满足步行和骑行等可持续清洁出行方案的街道设计,市民和城市能够实现个人和集体健康福利的双赢。影响市民健康的另外一个因素是时间。我们每天24 h要分别用于家庭、工作、睡眠、通勤和休闲娱乐。如果通过支持公共交通优先的街道设计减少交通拥堵、帮助缩短通勤时间,人们就能有更多时间去做一些开心的事情,同时还能为改善本地环境做出贡献。换言之,通过采用更合理的街道设计策略和解决方案改善通勤模式和持续时间,就能大幅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

在考虑机动性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个领域在快速变化。随着全球汽车保有量的增长,技术和出行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在中国,有规模庞大的中产阶层将购买汽车。电动汽车有助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但这种交通方式用于个人出行依旧存在占用空间的问题。如果城市人口足够密集,生活、工作和娱乐休闲的距离较近,微型交通工具(micro-mobility devices)的流行可能对本地出行模式产生积极影响。微型交通工具可以完全取代汽车,或者作为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的解决方案,已经在改变人们的出行模式,因此城市街道设计应该尽可能为这种交通方式提供支持。如果市民继续采取这种出行模式而放弃传统出行模式,在构思街道网络和设计时就必须考虑专用车道、充足的停车空间、显著的换乘点以及与人行道的兼容性等问题。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正在积极探索城市街道设计如何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而中国为纠正过去传统街道设计范式所做的努力也将持续为其他国家带来启发。毋庸置疑,街道在未来的城市中将发挥关键作用,将决定城市的运行方式并容纳公共生活。我们需要利用专业知识,采取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设计街道,让街道能够适合多样的公共用途,为城市生活做出丰富的诠释。

猜你喜欢
导则市民街道
热闹的街道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风居住的街道
街道等
“意义”的问题所在
工程项目管理导则(十一)
工程项目管理导则(十二)
工程项目管理导则(八)

城市交通2019年2期

城市交通的其它文章
交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