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前沿 双向互动
——学术期刊与民俗学学科发展研讨会综述

2019-02-19 07:21孙正国
社会科学动态 2019年1期
关键词:华中师范大学民俗学民间文学

李 皓 孙正国

随着学术研究进程的加速与学术期刊的大力发展,民俗学学科与专业期刊的对话意识也不断增强。2018年6月30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学术期刊与民俗学学科发展研讨会”在桂子山召开,来自《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文化遗产》《民间文化论坛》 《社会科学动态》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 《长江大学学报》 《中原文化研究》编辑部的负责人,民俗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领导,以及媒体记者等50余位代表与会。本次研讨会以“学术期刊与民俗学学科发展”为主题,就推进民俗学学科的发展、推动民俗学专业期刊的繁荣、增进民俗学学科与专业期刊之间的交流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一、民俗学科的现状反思与未来走向

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应当适应社会环境与学术的变化,努力寻求学术研究的开拓与创新。与会者结合民俗学发展的当前现状与未来发展,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他们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对当前问题的反思,有利于保持学科发展的活力。

对于当前民俗学研究所发表的成果,《文化遗产》的副主编刘晓春指出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研究论文缺乏原创性,缺乏对学术史的梳理,存在“为论文而论文”的问题;还有一些论文对现实意义发掘不够,对学理的梳理不够。他认为,学术论文的写作要精炼,对于常识性的问题尽量简要介绍,同时要做到层层深入,引人入胜,避免并列式的写作。《中原文化研究》副编审杨旭东则提出,当下民俗学研究仍未跳出多年来形成的研究模式或套路,并由此造成了民俗学学术共同体内部一眼即可识破的“民俗学体”,其最大弊端在于让民俗学学科成了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小众、边缘学科;这一现状的形成原因主要在于论文选题缺乏宽度,把追求“孤例”视为创新,理论提升上缺乏高度,往往就事论事,不具备与宏观层面的勾连能力,难以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在更高的层面上与本学科或其他学科的理论形成互动、呼应、补充乃至颠覆性的关系。因此,学术期刊与其责任编辑必须和学者达成共识,超越现有的学术认知,共同推动民俗学学科的良性发展。山西大学段友文教授指出,民俗学学科以历代民众创造传承的生活文化为研究对象,具有关注现实、参与当下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学科优势,但是也存在起步较晚、边界模糊、学科体系不够完善的先天性缺陷。民俗学学科要适应新时代需要,取得快速发展,必须要有顶层设计,寻求学术期刊的支持,与学术期刊形成互动共赢的对话机制,方可扩大学科影响力。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结合上海民俗学民间文学专业期刊的建设历程,强调上海的民俗学群体正面临着振兴海派民俗学民间文学类期刊的考验。他认为,这不仅是上海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与学科发展需要跨越的难题,也是推进中国民俗学民间文学学科发展的重要使命。

在现象分析与解决途径之外,会议中也有关于研究方法的探讨。华中师范大学胥志强博士在发言中强调了梳理和研究关键词对于民俗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关键词是标志一门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的学术术语,它既是本学科研究的共同议题和基本知识框架,也是学术传统的具体体现,更是学术传承和创新的必要过程。民俗学研究者们应对关键词进行持续的总结和反思,以此激发学科的自反性和创造性。

二、期刊专栏的学术思考与发展诉求

面对学术研究进展的加速与国际学术交流的强化,学术期刊在大数据时代不断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其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需要不懈的探索与反复的调试。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苑利表示,学术期刊应加强精品意识,发扬工匠精神,打造与刊物的建立宗旨相契合的“拳头”产品。民俗学民间文学类专业期刊在明确定位之后,如何提升其学术质量与学术影响,在学术评价中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始终是编辑们关注的焦点。在本次会议中,以编辑视角为切入点的主题发言,大体涉及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具有学科视野的栏目设置。栏目创新是期刊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社会科学动态》庄春梅编辑详细介绍了该刊栏目设计理念,作为一个处于创立品牌阶段的新刊物,该刊按其关注前沿性、思想性、动态性的创刊理念,在栏目设计与重点关注上,力求不拘一格,不断推陈出新,对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予以大力支持。《民族艺术》主编许晓明则强调,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应以不同的栏目和专题呈现民俗学研究成果,该刊始终关注艺术背后的相关习俗等文化内容,这也是该刊一个鲜明的个性。《民俗研究》副主编刁统菊在发言中也同样论及了办刊思路,强调该刊以学术前沿、民俗学史、民俗史、民间文学等固定栏目和各类专题组成的特色栏目相结合的特点。

二是获得学者观照的发展诉求。学术期刊所刊发的学术成果是其办刊质量的直观呈现,学术研究对期刊的引领作用也因此受到重视。会议过程中,《文化遗产》副主编刘晓春、《长江大学学报》主编张维新等人共同表达了专题约稿的栏目诉求,指出单篇的学术论文较难获得广泛的关注与影响,而对特定的一个理论问题进行集中探讨,能够使期刊更好地发挥学术交流与理论建设的作用。北京师范大学萧放教授也认为,期刊需要通过具有学术逻辑的、专栏式的组稿来关注学科研究的重点问题,他同时强调,学术期刊要发挥引领学科发展的积极作用,就要把握住学术研究的动向,集中探讨学术前沿相关问题。《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编审王平以期刊编辑实践为例,指出从“少数民族文学”转向“古典文学”再到“生态美学”专题栏目的发展,都离不开学者团队及重大课题的研究支持与资源支持。华中师范大学孙正国教授以《长江大学学报》“神话学专栏”为例,阐释了以学者为中心的“中国与西方神话学家及其评述”“神话资源转化的学者访谈”等专栏内容的价值,并进一步指出了专栏主持在期刊引领上的重要作用。

三、学科与期刊的对话意识与双向互动

民俗学专业研究与专业期刊之间是相得益彰的关系:学科专业是学术期刊的重要支撑,科研团队是推进学术发展的主要力量;学术期刊是学科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是了解学科研究现状的窗口。在本次会议中,民俗学学科的专业学者与各类期刊的编审人员达成了一个重要共识——民俗学学科与专业期刊要携手共进,进一步增强彼此间的对话意识。

与会人员首先充分肯定了学科与期刊之间互利共赢的关系。华中师范大学刘守华教授以其数十年研究“求好运”故事为例,介绍了他本人与学术期刊的关联性,用个人实践经验论证了民俗学研究与学术期刊良性对话的积极意义,并提出了学术期刊应多提携年轻学者的希冀。华中师范大学陈建宪教授结合自身与《民间文化论坛》编辑们的交往经历,指出期刊是发现专业人才的伯乐,培养专业人才的苗圃,建设专业理论的旗帜;认为一个专业学术刊物的质量高低与影响大小,与刊物的指导方针、编辑素质和作者队伍密切相关。其他与会学者也强调了刊物与学科互动的重要价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祝秀丽教授认为,民俗学或相关学科的期刊栏目是“学术公共领域”之一,最能及时地展现民俗学话语生产和建构的最终产品;同时,学术期刊的主编作为民俗学学术共同体的一员,是推进这种话语生产和建构过程的主体。北京联合大学张勃教授以民俗学期刊与节日研究发展的关系为例,指出民俗学期刊通过发表不同研究视角、不同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内容和研究取向的研究成果,拓展了节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了节日研究的学者,展示了节日研究的动态。

结合具体的期刊,多位学者阐释了学术期刊对学科建设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张静博士以理论建构相对完备的北美民俗学为例,指出北美民俗学理论建设的成果以期刊为依托,集中讨论民俗的再定义、以表演为核心的民俗学研究导向、多维度的理论方法等理论问题,基本构建了北美民俗学的理论体系。山西大学侯姝慧副教授以《故事会》为中心,梳理了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新故事刊物中的“民间文学理论栏目”,论述了这一栏目对于民间文学理论、故事创作理论和故事作品评论大众化的重要作用。楚雄师范学院陈永香教授集中讨论了歌谣运动与《歌谣》周刊之间的互动关系。

编审人员在会议中也表达了专业学者推动期刊建设与发展的观点。《贵州民族大学学报》陈刚教授指出,学报所设栏目几乎都与民俗学关系密切,得到了一批著名民俗学者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正是在民俗学界的关心和帮助下,期刊才能在所发论文的质量、作者的层次、引用率等方面取得突破。

总体而言,在民俗学存在起步较晚、边界模糊、学科体系不够完善等先天性缺陷,以及目前学术论文理论探讨不够充分、学科互动较少等问题背景下,民俗学学科建设要取得新的突破与进展,必须与学术期刊形成良性对话机制,以学术期刊为依托来扩大学科影响力。同样,民俗学民间文学类学术期刊要保持前沿性、思想性、动态性,在不断创新栏目设计的同时,也要努力发挥学者的引领作用,积极提升办刊质量,只有加强民俗学学科与学术期刊的对话,才能实现二者的互利共赢。

猜你喜欢
华中师范大学民俗学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华中师范大学“五创并举”学党史,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学学科点简介
学术战"役",华中师范大学砥砺前行
《神话与民间文学
——李福清汉学论集》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Linguistic Interpretation of Internet Catchwords of 2017
总括*
《六十种曲》中元宵习俗的民俗学、戏曲学意义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