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方姝(西北政法大学,陕西西安710122)
商业银行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增加银行价值。 目前,我国经济稳健发展,金融环境变幻莫测,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商业银行不断扩展自己的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开始增多。 银行在享受更大收益的同时,所要规避和应对的风险也更加多样化。 因此,内部审计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越发重要。
为了能适应激烈市场竞争及复杂风险环境,内部审计作为商业银行内部最重要的监督部门、内部控制中最关键的部分、风险管理中的最必要的因素,在完善银行治理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加快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更加广泛地应用到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充分发挥其监督、导向作用,从而达到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创造银行价值的目的。
所谓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指在进行内部审计时要全程紧盯风险,必须以商业银行的发展目标为前提排查风险,并以风险为导向选择审计项目,确定审计重点和评估风险,以减弱本行风险、提高本行管理决策水平为目标,出具可靠的内审报告。
1.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
我国内部审计从传统的账项导向审计,经历系统导向审计,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已经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内部审计部门不仅仅是一个自我监督的部门,而是一个能够提供监督、 评价、 咨询及预测等服务的综合性管理体系。 孙萍(2011)提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难以全面实施的原因是内部审计整体环境不积极、内审体制机制不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内审人员缺乏专业技能以及信息库建设滞后。 冯均科(2013)认为在向风险导向转化的过程中,内部审计的身份认知不明确,人员准入存在失控。 2014年,中国内部审计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人员应当全面关注组织风险,以风险为基础组织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内部审计应当将事前和事中审计作为常规审计形式,适当融入绩效与内控评价的内容,才能使内部审计达到更好的效果。 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离达到这个效果还有很远的距离。 杨晓彤(2018)认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确可以在行业中取得良好效果,但我国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还是一种新生审计模式,需要继续改进其理论体系才能实现目标。
2.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
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具有不稳定性和高风险性,所以其发展必须同时依赖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 刘正军等(2009)认为银行业的特殊性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仍存在不同层面的缺陷和矛盾。 宏观层面存在公司治理模式选择、审计委员会制度设计等问题,微观层面则存在审计方法应用等问题,很多学者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 胡铁宁等(2014)、陈福建和李红明(2014)着眼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并努力探索提高质量评估的途径、实践困难和对策。 陈丽娜(2014)、魏静(2016)从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角度研究,认为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需要健全城商行内审质量控制体系。 王李(2016)从大数据的角度对银行内部审计进行了研究,并针对如何将大数据应用于其中提出了建议。 周志方等(2014)、陈寰(2017)以增值型审计为目标,研究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与互联网金融、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经济新常态下必须对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战略转型和价值提升。 沈恂(2017)则通过分析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问题和特点来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尚文娜(2017)认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具有相同目标,两者相伴而生。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以内部控制为基础,以公司治理为前提条件,以评估和控制风险为基本目标。 虽然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部分已经逐渐完善,但仍然无法满足实务应用的需要。 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各项影响因素,并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和金融脆弱性理论对不同风险关注点进行了重点研究,最后为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推广应用提出了建议。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是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管理及预测活动,它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审查、评价及优化银行的经营活动、风险状况、内部控制和战略决策,其目标是由内而外地改善银行运营情况,最终价值体现在以更低的成本防范更多的风险,为银行创造更大的价值。
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商业银行之所以会产生风险,是因为市场经济活动主体对金融客体缺乏理性全面的认知,主体在进行投资时没有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而导致的。 因此,信息的不对称会使商业银行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
金融脆弱性理论是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和金融自由化基础之上建立的。 其中,金融自由化就是金融深化,它主张改革政府对金融的过度干预,放松对金融市场的过多限制,增强利率和汇率市场化,促使利率反映资金供求、汇率反映外汇供求,最终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金融自由化认为,市场利率自由化、金融机构准入标准自由化、银行业务活动范围自由化、资本资金流动自由化都有可能引发金融脆弱性。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银行虽然熟悉整体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的现阶段情况,但无法准确把控市场的未来走向。 然而,银行的信用评级却是主要基于借款人过去的财务状况及信贷记录,所以商业银行将面临无法预知的信用风险。
1.外部市场环境
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金融风险可以说是由各种环境与各项制度共同激发的风险,包括投资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战略风险等,种类繁杂,很难对它进行系统且全面的评价。
2.内部经营环境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求在评价银行重大错报风险同时,还要专门对本行的战略目标、管理体系、经营理念、管理层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程序等作出针对性评价。 这样的要求扩展了审计的范围和深度,从客观角度看,对银行内部经营环境进行精准全面地评价很难实现。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一个能够覆盖银行上下各部门的审计体系,内审部门与其他部门缺少交流,特别是与高级管理层之间做不到完全平等自愿的沟通和合作。 审计人员无法全面地对银行各层级和部门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审查,排查风险遇到层层阻碍,内部审计职能发挥受限,审计工作开展缓慢,审计报告缺乏准确性,完全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商业银行经济业务多元化、风险形式多样化,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要依靠成熟的信息技术和风险量化模型分析技术。 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缺少一个健全的内部审计信息平台。 虽然部分银行形成了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审计管理系统,但是其覆盖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内审数据库的信息容易滞后,数据共享难以有效实现,信息不对称情况严重。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综合能力强的人才都集中在盈利能力偏高的业务部门,比如存贷、理财等部门,而审计部门则没有充足的人才。 现有审计人员对新兴经济业务、特殊金融业务接触较少。 审计人员掌握的知识与银行可能出现的风险不对等,风险评估工作无法高效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
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价格、商品价格、股票价格、利率和汇率等外部因素的不利变动,造成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产生损失的风险。 近些年,我国金融市场与证券市场存在秩序混乱、信息不对称及操作不规范的现象,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来看,这种状况容易引发市场风险,对银行增值产生消极影响。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叫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是银行的主要风险,它是基于金融脆弱性理论形成的,存在于贷款、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等各种表内、表外业务中。 由于银行在进行信用评级时只参考借款人经营、财务及信贷的历史记录,无法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状况,也做不到及时识别损失或可能损失的资产,银行就会面临严重的风险问题。
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来自信贷业务,作为给银行带来最大效益的资产项目,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是否存在会引起信贷风险的问题,会对商业银行实现其经营目标产生直接影响。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会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而考核与薪酬挂钩。 如果银行员工通过违规交易,提高自身业绩,并将自己可能造成的风险隐瞒下来,就会对银行产生极大伤害。 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必须要谨遵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重点审查复杂、异常交易。
2.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银行信息系统或内部控制存在缺陷而造成意外损失的风险,它主要是由于电脑系统故障、工作程序和内部控制不当及人为操作不当引起的。 目前,商业银行规模庞大,产品多样且复杂,使得银行极度依赖信息技术,一旦出现银行员工操作失误或操作权归属不清的问题就可能引发操作风险,给银行带来严重后果。
当一家银行无法应对因负债下降或资产增加而导致的流动性困难时,就会产生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属于综合性风险,反映了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状况,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及操作风险都可能导致银行流动性不足。 如果风险扩散,还会使得整个金融系统出现流动性困难。 所以,管理流动性风险时,不仅要做好流动性安排,还应当同时管理其他各类风险。 因此,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在进行风险识别、评估与监管时,应首先判断识别风险类别,再进一步给出合适的解决方案。
商业银行应当强化内审部门的风险认知、管理意识,在编制审计计划前,要结合本行的风险管理目标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 同时,要求内审部门时刻关注本行的高风险经营活动及领域,将关键风险领域作为审计计划的优先项目。 审计之前必须将本行目标与风险直接联系起来,利用内部审计推动商业银行的良好发展。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可知,金融市场及银行内部信息不对称易引发风险。 银行内审部门应根据行业发展环境和业务发展特点,对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更加重视,集合数据,完善信息库建设。 面对庞大繁杂的金融数据,商业银行应当改进内部审计技术,合理使用计算机技术帮助内审部门在最短时间发现银行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高风险领域,从而节省审计资源。 同时,为使高级管理层及时掌握信息并作出决策,要配置专业的管理人员对审计结果进行督查与汇报。
银行基层的内部审计人员多是长期在同一部门从事单一工作,缺乏分析金融业务和进行风险管理等能力。 银行应对审计人员定期进行系统培训,为避免知识结构单一,可利用轮换系统,加强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优质审计队伍。 同时,银行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不能单纯依据盈利多寡将人才集中在重要业务部门,应为内部审计部门安排足够人才,实行轮岗制,保证各部门与审计部门的沟通与合作。
基于金融脆弱性理论可知,无法预测市场未来走向和客户未来状况易导致信用风险。 银行应安排专门的审计监察组进行监督,并给予他们无条件获取各部门信息的权力,开展全方位审计,降低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采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可以健全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体系,完善银行内部控制系统,有效降低银行各个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的风险发生概率。 即使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还处于发展阶段,在具体实施和应用方面还不成熟,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银行业一直在不断寻找将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更好地结合在一起的方法。 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和金融脆弱性理论提出的保障措施,有助于商业银行更好地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应用有一定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