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奇(北京金融街资本运营中心,北京100033)
金融具有全局性,理论上讲不应该有太多的地域或地方特征。 但是,从实际操作层面,金融的地方特征还是存在的,比如金融街的金融和陆家嘴的金融就有差异。 在现实中,全局一致性与地方性特征的矛盾,可能会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关键的遗漏。
在日常统计分析及研究工作中,出于效率和节约的考虑,大家习惯于从全局性思考和把控问题,无可厚非。 但是,这样有可能遗漏掉一些实际上存在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关键的东西。 比如,2019年6月初前后半个月,中小商业银行因同业存单发行成功率急剧下降而导致的流动性问题。 黑天鹅也好,灰犀牛也罢,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人们事先没有关注到它们的存在。
在金融领域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这里的重大金融风险应该是宏观层面的,是与金融稳定相对应的,而且是偏向于系统性风险的。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现代化金融体系,强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角度来讲,只要银行体系稳定运行,金融领域就不会出现大问题。 因为只要金融基础设施特别是支付清算体系运转正常,就会有时间和空间去分辨、认识、应对和处置金融领域的所有风险问题。 从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角度,维护一个安全稳健运行的银行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国的银行体系中,薄弱环节是中小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的风险从根本上讲是流动性风险。 大银行腾挪空间大,而且大银行与中央政府和中央银行关系较近,信息和需求很容易对接上,就是有问题也能得到及时救助,一般情况下大银行不会出现真正的流动性问题。 而如果中小银行不能维持现金流为正,马上就会出现支付问题,进而演化为挤兑,接下来还会将恐慌传染给银行同业,并引爆金融危机。 改革开放40年来,国内银行也曾发生过挤兑事件。 经历过银行挤兑场景的都知道其严重性,因此要坚决杜绝此类事件发生。
目前,中小商业银行资产总量占银行体系的大约1/4,近70 万亿元的水平。 体量小且分散,同时面临的地区经济环境不一。 这些年,随着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的不景气,不少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急剧上升,这是个值得重视的大问题。 因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经济不可能再像前20年那样高速增长了,中小商业银行不可能再有持续良好的经济发展空间去自我消化不良了。 这意味着很多中小商业银行依靠自身努力和经济红利,没有能力去解决又一次出现的不良贷款问题。 现在应该开始筹划从外部着手,关注解决中小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
从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来讲,关注的重点是中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问题。 例如,2019年5月24日,包商银行被接管以后,相关部门宣布5000 万元以上的同业债务协商处理。 打破刚兑是进一步改革的需要,如果我们的监管措施不是建立在市场纪律的基础上,就很难建立起一个与现代金融体系相适应的监管体制。 但不容忽视的是,包商银行同业债务打破刚性兑付问题的影响,正在市场上漫延。 包商银行被接管半个月后,银行同业存单市场的发行成功率逐渐下降,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同业下降得更为明显。 针对这一情况,金融委和银保监会相继采取了有关措施,及时弥补上了由银行同业业务环境变化带来的流动性问题短板,化解了中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问题。
国际和国内的金融监管,均强调重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而这里强调中小商业银行是因为一些大家习以为常的东西,其背后往往有容易被忽视的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原因。 比如有两个企业,一个信用等级是AAA,另一个信用等级是A,这两个企业的负债成本肯定是不一样的。 现在社会上流通的货币,大约有95%以上是以银行存款货币形式存在的,只有不到5%的是现金。 银行存款货币实际上就是银行的负债。为什么不同信用等级银行的债务以货币为名,可以在市场上等值流通?有些人认为,小银行、信用等级低的银行,会比大银行、信用等级高的银行,支付更多的利息成本,事实的确也是这样。 但是,大小银行之间的利息成本差距是很小的,远不足以覆盖他们之间由于信用等级差距而带来的债务风险敞口。 那么不同银行之间债务货币质量的差异如何抹平? 回顾货币与银行的历史演变,统一货币发行权和最后贷款人制度,大约发生在19世纪上半叶,在英国伦敦,财政部和英格兰银行在处置各家银行银行券兑付危机的过程中产生。 中央银行制度,以及在这一制度下的货币供给体制抹平了不同银行之间债务货币的质量差异。 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制度,给各家银行债务货币的等值流通提供了隐性担保。 流动性问题最后都是由中央银行埋单,存款保险机构只发挥辅助作用。
这一制度安排的优势造就了统一的货币金融市场。 但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即形成了责任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容易形成激励扭曲。 中小商业银行享受到优于其自身信用能力的制度优惠,有可能得到质次价高的好处,导致中小商业银行有扩大规模的冲动。做好了,利益自己享有;做不好,由中央银行埋单。为了弥补这一制度缺陷,中小商业银行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通行的做法是对中小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做出限制,特别是地域限制。 一个县的农商行、城商行,理论上只能在县域范围内开展业务,超出这个地域限制就存在违规套利。
但是,一些中小商业银行并没有严格地遵守地域限制。 举个例子,这些年轰轰烈烈的互联网金融、P2P 等,成千上万亿元的资金量,如果没有银行资金参与是不可能的。 西部一家做得相对比较好的城商行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渠道,在北京、上海等十多个发达城市开展房屋抵押信贷业务,业务已经上了规模,而监管方却并没有把风险隔离做好。
大约2016年,在金融街周围大概有至少上百家各地城商行、农商行的做资金业务的团队,比如做同业、做市场、做通道、做非标。 后来,银监会严令禁止这类业务,这些人员有的回到了本地,有的还在北京,利用互联网或以各种所谓金融科技的名义发放贷款。 现在仍然存活的网贷机构,那些上规模的,查一下他们的资金来源,有的应该与地方性的中小银行有关系。
目前的新动向,即中小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的联合,值得研究。 因为中小商业银行如果把业务重点放在地方区域内,则互联网不管是在业多渠道上、成本考量上,还是在资源禀赋上,都不应该是优先考虑的方向。 如果一家中小商业银行高调参与金融科技,那么极有可能突破地域限制。
有的专家认为,从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来讲,游资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 应该承认,游资是客观存在的。 因为水往低处流,资金总是要流向收益高的项目或者区域,这是客观规律,人为限制不了。 但是,对于金融风险防范来讲,至少要能够监测到游资的流动。市场上所有的资金,至少有95%以上的都是以银行存款方式存在的,而游资可能更多地体现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存款,对于这些渠道的资金流动,应该是可以监测到的。
中小商业银行服务地方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是不容否认的。 但是,如果奢望中小商业银行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到能够与大银行在全国范围内竞争,这是不现实的。 中小商业银行能够在本地,利用区域优势、熟人优势,在与大银行的分支机构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城商行里排名靠前的,比如北京银行,总体排名在全国银行业中处于前20 的水平,前些年也在全国10 多个中心城市甚至国外设置了不少分支机构。 近10年过去了,目前该银行盈利中约90%还是来源于本地机构和业务。
总之,强调中小商业银行地域特征,从严把控其业务的地域范围,对夯实中小商业银行制度基础很有必要。 高度关注中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问题,建立中小商业银行日常性资金流动监测预警制度,是防范突发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核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