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芳,刘金玲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100)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时代新要求要有新气象和新作为。在不同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其具体任务、社会环境、客体特征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发展中的自发体现,也是时代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特点对新时代进一步明确着力聚焦,提升理论研究和实践转化,明确未来发展脉络和实现精神力量供给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将思想摆在第一位,即“承担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到受教育者的头脑里、把党的政治意识形态转化进入人的心灵和意识中、提升人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觉悟的任务。”[1]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和使命。面对这一初心和使命,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本质归根结底还是回到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上,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上对信仰、信念、信心作了精辟的阐述,他深刻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2]除此之外,习近平在多个场合下谈论信仰的问题,将信仰比喻为共产党员的精神之钙,信仰是走好今日长征路的力量源泉,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大问题。
作为社会意识的信仰,能够促使人发挥巨大主观能动性的价值力量,是一种能够超越现实的强大精神力量。信仰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义有其鲜明的问题指向性和必要性。一是从社会整体环境来说,中国正处于充满挑战的战略发展和转型期。市场开放,中美贸易战逐渐深入;观念变革,网络中不同社群的发声;文化重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信仰是在面对复杂国际形势影响下“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的精神力量。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社会问题方面,崇尚享乐主义的娱乐至死、消费主义、功利主义下信仰严重缺失。比如,问责制度下政府官员中出现的懒政怠政,权力观与为民观的缺失和错位;问题疫苗,市场经济中的“唯利是图”。这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价值观背道而驰,让人对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价值观产生严重的抵触排斥和怀疑不信任,影响新时代的信仰坚守,掣肘价值认同。三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传播挑战方面,新媒体无间隔传播在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加剧了负面事件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在多主体发声的传播格局下,负面信息会呈现压倒之势进行传播,消解原有的正向信息,造成“一为不善,众美皆亡”的结果,使个体陷入信仰的迷惑中。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新时代面临挑战的现实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仰主题。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通过有效方式消除不良影响,引导大众对社会事件的舆论走向,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坚定的信仰是人生目标的定位仪,能够在多样人生目标选择中坚持已定的信念,保持坚定的政治定力。培育时代新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为主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95后的大学生,他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也是铸就时代的未来力量。然而在分析现有的问卷调查研究后,可以发现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模棱两可,认同度不高,有强烈的的现实主义倾向和功利性倾向。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的“当前我国存在十大社会病症”调查显示超八成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社会处于亚健康状态,信仰缺失位居前列。当前民族发展的接力棒已经传到青年手中,“青年学生只有从马克思主义信仰中汲取力量,才能够旗帜鲜明的站稳立场,才能够自强不息地承担起历史重任,才能够在这场事关全体中国人民福祉的伟大事业中裂变青春力量。”[3]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何种方式和机制来传播核心价值观,构建民众的信仰体系,凝聚人心促进社会信仰的归位和确立,不啻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需要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因此,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挺在前头,发挥马克思主义“关怀现实生活世界中个体生命理性信仰之内在品质”[4],才能在问题丛生中守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向实践转化和运用的承担者,“也就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思想方法和理论体系以教育的形式内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认知和理论素养”[5]。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天然肩负着传播信仰活动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规定性,始终要同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与时代变革同程共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6]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为主题。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任务在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渗透引导精准传播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大众化、通俗化,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信仰之力引导人们树立坚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有“维护主流文化、批判异质文化、传承优秀文化、整合多元文化和创造先进文化五方面的效应。”[7]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彰显与思想政治教育身处的时代、脚下的实际和肩负的使命是分不开的。
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除意识形态性之外的重要性质。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在激烈的国际社会意识形态竞争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必须彰显文化性,才能提升吸引力和认同感。从文化属性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和精神的传递和表达,这种传递和表达对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立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要克服这些文化风险和文化冲突,首先要注重的是建立自身的文化阵地,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整体性文化建设的上来说,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立足国情、面向世界,充分发掘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储存的巨大的教育资源,阐述好新发展,解答好新问题,解决好新疑惑。从全民的文化素养上看,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阵地,提升文化底气,既需要上层建筑的不断推进,也需要社会个体的自觉弘扬中华文化,在面临文化冲突中保持文化自信和文化定力,看清和消解文化利益之间的冲突,这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在场。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文化价值才能在在促进社会文化建设、发展和创新方面有所作为。
十七届六中全会中首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八大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提出新的要求。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没有文化的崛起,单一的经济崛起并不能说是真正的崛起”[8]。新时代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彰显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耦合性关系一方面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也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使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对文化进行选择传播创新,同样发挥着传承民族文化、吸收融合外来文化、选择和引导多样文化、传播和创新优秀文化的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尤其发挥是爱国主义文化在凝聚人心、汇聚时代力量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文化自信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持的精神内核,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创新提供了深厚的话语资源和内生源泉。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传统文化取舍、判断、撷取中,将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推进资源整合再生,呼应人们思想的文化底色,赢得人们的回应与认同,“切实发挥其文化导向、文化塑造和文化建构的作用”[9]。这需要教育主体不断彰显和释放思想政治教育中隐藏在意识形态之下的文化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与文化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以文化的彰显与内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追寻中国传统文化根脉,学习和借鉴世界其他文明成果,满足新时代的时代诉求和当前大众的精神需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自我超越。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的意义在于强化以文化为内蕴的价值观导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底色,成为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基础,成为提升道德感悟力,社会责任感、公共关怀度的思想根脉。“文化是提升人的社会感悟力和道德责任感的基本源泉和直接动力。”[10]就当前青年的亚文化生态来说,浓烈的解构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使青年文化有着明显的后现代转向,比如青年中流行的丧文化、尬文化、恶搞文化、佛系文化和晒文化等。在互联网蝴蝶效应的助推下,加之亚文化产业链的刺激与营销,富含亚文化因素和特质的衍生产品迅速弥漫。亚文化从精神世界的喧嚣无缝填充到生活世界,折射的是青年文化价值中的虚无主义趋向、个人主义取向以及功利化取向。在这种状况下如何引导青年的价值观,增强青年的精神力量,激发青年的创造力和活力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传统,就是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强大理论优势的主要方法。”[11]对青年亚文化的消解和引领要求主流文化的强势和复兴,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发挥正是在于宣导主流文化的价值立场和思想观念,在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交流互鉴和碰撞中实现青年的文化吸收与选择。因此,对青年亚文化的引导,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要继承以文化人的传统,带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与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文化底蕴,优化和开发文化环境,发挥主流文化的引导作用。
新时代多层次、多向度矛盾转换构成了思想领域复杂交织的基本形态,思想矛盾的变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思维机制、协同机制和常态化机制上有更多新思考。质而言之,充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解决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追求中出现的政治思想观念问题、文化道德情操问题和社会利益冲突问题,满足人民在新时代对精神产品的期待,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发展诉求。
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细化分层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新重点。大数据的发展、多维新媒体衍生下的群体性差异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面不断细化,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受众分层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多样群体的发展需求。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受众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差异、群体需求差异、群体代际性变迁、个体需求分众化明显。一是人们精神生活存在地区差异,城乡之间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差异化明显。比如,在一些贫困地区,有部分贫困群众,存在“等着送小康”“靠人来救济”“要钱还要物”等一系列等靠要的心态和做法,其中体现的懒汉心态、依赖状态和功利思想与扶贫工作背道而驰,这些负面思维亟需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引导。二是群体需求差异。思想政治教育过去面对的重点对象是党员、大学生、农村、企业、军队等。随着产业分工的细化,新型行业、自由职业流动人口等新兴群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对象,他们的精神需求和政治渴望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需要关注的新对象。三是层次差异。这主要取决人们的人生经历、生活阅历、知识水平等。新时代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更加复杂化、精微化和多元化,具体表现在生态文明教育,艺术与美感教育,生命观教育,以及社会事件中的人文关怀和公平正义引导等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难以满足所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供给问题。对受众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研究传导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研究方向,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运用,使得这些群体的思想差异能够被观测被研究,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精准了解受众需求,解决灵活方式需求与单一方式供给矛盾、虚实结合内容需求与虚实失衡内容供给的矛盾、积极社会环境与嘈杂不一消极面之间的矛盾、高素质主体需求与专业化欠缺之间的矛盾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呈现的新需求相适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靶向性供给。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面对不同层次的需求,明确新时代的供给聚焦。首先,加强供给场域建设,满足客体对教育环境的需求。 在当前作为主战场的网络场域中,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重点在于改善监管主体缺位,提升对网络思潮的辨识批判、培育先进网络文化的土壤、理直气壮在网络舆论的激烈斗争中发声,满足人民对美好网络空间的时代诉求。其次,增强供给精细程度满足多重主体的立体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种优势条件对其受众的细致深入研究,了解在面对人们精神需求的多样性、自主性和流变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方式、环境等多重要素的综合提升。三是创新供给形式的多重样态。重点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书斋化、经院化的问题,实现立体式、场景式、体验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改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同质化的内容冗余,使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增强获得感。新时代所内涵的社会思想、政治定力、道德品质等多方面的新要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和精神期待,不断探索人们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提升人们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多的利益诉求和不断凸显的社会矛盾,如何在多重界域中进行沟通的能力,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与现实的叩问中追向文化深入,反映时代问题和需求,做到涵养凝聚人心。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供需分析中,可以看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提升在于对供需的精准把握,明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原有的模糊地带,以供需这一新思想维度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新航向。供需矛盾所反映出的新的问题导向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主线。思想政治教育矛盾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新是双向互动的促进过程,新的需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挖掘不充分不平衡的供给性关系,提供满足人们高层次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产品和服务。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清晰地勾勒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潮流。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教学方式,如专题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实践性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慕课、微课、微电影等,既展现了思政课的活力,也提升了教学效果。
(一)慕课等资源互动平台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与时俱进。慕课在赞成、质疑与批判的声音中发展至今,“慕课”这类“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因其自由、平等、开放的教学理念,加之网络教学的时代特点,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新型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发展的“瓶颈”。北京大学推出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网可以免费在线观看,南京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的在线观看人数逾8000人。从MOOC开课的评论中可以看到大量积极效应的感受回帖,包括知识性的提升,观点性讨论和教学方式的反馈。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MOOC不仅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形象和认知,同时充分发挥MOOC大规模、开放式课程在意识形态传播时的强大效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场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流动交流与互补。
(二)新媒体融入日常生活带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载体与时俱进。应对新媒体的新颖、快速、碎片化信息传播不断抢夺人们注意力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仅建设了一批优质专业的学术性公众号,比如壹思政研究,思政学者,思政工作等,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知识提升和学术研究的新平台,同时也开设面向大众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比如,在微博账号方面,人民网,光明网,人民日报等媒体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将图片视频进行精细化制作,充分使用AI技术、大数据技术对原有材料进行加工,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吸引力和传播力。比如,“我和我的祖国”系列快闪活动在微博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不仅展示了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同时燃起了广大网民的爱国热情,为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传播增添了新内容、新方式和新活力。中国共产党员的学习平台“灯塔在线”将提炼优化的理论学习与日常生活知识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核与思维眼界拓展的挖掘散发融并在一起,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传播渠道融入日常生活的又一范例。
(三)“互联网+”教学思维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与时俱进。2011 年“微课”概念在国内被首次提出来以来,因体量限制难以以点带面传输连贯的知识体系的微课充分利用人们认识特点和学习规律的短平快,以短小精悍重点突出的特点,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单元资源包”。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和研究者,不再是被动的灌输关系,而是进行课前观看、课中讨论和课后复习,形成积极参与的学习循环,实现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结合。比如,中山大学的近代史纲要课程以线上教学、线下专题精讲和团体性实践相结合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新模式,推进互联网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中成智慧教育课堂”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育模式的发展,被多个高校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新媒体技术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开拓了线上线下教学新模式,扩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渠道,保证了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和持续性,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充分的影响力和强大的感召力。
(四)大数据分析新模式带领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研究模式与时俱进。以武汉大学沈壮海教授《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大学生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思想状况,既包括大学生总体的价值状况、精神风尚和发展态势,也包括在具体层面上大学生对文化自信的态度,比如2017年调查报告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程度、2015年对宿命论拜金论的警惕程度、2014年调查大学生对对志愿服务的态度等,为分析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和新方法提供数据指导和支撑。这些数据的应用分析克服原有调查问卷样本、随机性和分析方式的局限,采用数据云图的方式直观展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价值倾向和关注热点。2017年,教育部组织开展涵盖全国2500多所普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调研。“中心设计开发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听课记录系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全国高校思政课及相关活动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12]“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涵盖“六大数据库、300多万条文献资源、4万册电子图书、2500多个微视频”[13],既是备课工具,也是互动教学、在线答疑、教学观摩的研讨平台。总而言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研究和平台建设对提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聚焦性、方式时代性、措施针对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此观之,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不断搭载新媒体打造形式和内容兼具的传播平台,并将大数据可视化技术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和研究中,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与客观实际相贴近,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方面的新变化、新气象。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的转型面临着诸多现实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生发是与新的时代挑战和所处的时代条件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供需矛盾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总基调,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发展的基本凭依。信仰的铸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历久弥新的话题,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凝聚人心涵养人心迫切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以文化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工具价值与理性价值的不断回归中,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深刻认识的结果,也是新时代培育思想政治教育信仰的重要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契合时代脉动,贴近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需求,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王的原则下,落实改革开放四十年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方式探索,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要求、自身要求与客体要求的综合促进。可以看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特点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问题的解决不断发生改变,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要在研究发展轨迹发展要求中探索发展特点中实现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