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晓旭
(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 530000)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透视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透视心理现象而产生的交叉学科。”[1](P.32-38)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探讨既是自身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改革开放40年,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其体系已渐渐形成,学科理论内容得到丰富和发展,理论基础进一步完善和深化,领域逐渐拓宽,但属于本学科的话语体系、研究对象、学科归属等还未达成重要共识。本文拟从国内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历史起源、研究对象、学科地位、等问题的研究进行述评,以期推动其理论研究深入。
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是按照时间,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概念内容、历史起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关系、找寻规律、明确对象、巩固地位等问题,同时也需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实践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概念的认同经历了“思想工作心理学”“思想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德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历史的发展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活动,具有普遍性,其概念首先是马克思恩格斯使用的“宣传工作”“鼓动工作”。其次是列宁1903年明确提出的“政治工作”“政治教育工作”。最后是斯大林1934年进一步提出的“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等概念。[2](P.2)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沿用上述各种不同的提法指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2](P.2)因此有必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概念的历史发展脉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做以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概念的发展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较多使用‘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政治思想工作’,[2](P.2)‘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的总称’[4]”等的思想工作心理学说。“刘少奇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说。毛泽东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说”等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说发展历程[2]和以韩进之、王宪清的《德育心理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朱仁宝《德育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为代表的德育心理学说。”[3](P.9)
是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强调其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过程说;首先是施春华强调的将研究对象设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乔立联、梁丽萍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要研究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认识、情感、意志的变化过程,如何根据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来解决人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转变和提高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说;[5]其次,王希永、杨芷英、胡凯、王新山等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涉及的要素,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者实施教育和教育对象接受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矛盾现象的因素说。[6]最后,程昌柱、郭崇岳、姜相志、杨芷英、王希永、胡凯、荣复康等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规律以及人们的思想行为形成规律的规律说。[7]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地位学术界的看法褒贬不一,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看法,较多学者赞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王瑞雪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概念、内容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作用方面论证其观点”。此观点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但还有其他学者认为,应归属于心理学科,从名称上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的结合体,同时研究对象、落脚点、归属点都是心理学。少部分的学者认为是两个学科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运用心理学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特点不断地发展的动态过程,应以人为中心和主线研究其对象、内容,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去研究而不是盲目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分割开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科理论的完善、内容的丰富、地位的确立、规律的把握,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目前没有统一的说法,学科理论基础尚不明确,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地位不难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是教育者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观念及其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关系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应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透视心理现象,同时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透视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辨证关系。同时者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立是两者属于不同的学科体系,有自己的研究内容、对象、方法、功能、地位、规律、话语体系,但两者都是为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应用马克思主义辨证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研究,而不是单一的从某一方面进行叙述。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动态研究。从以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综述看出,多数学者都是对其研究对象、内容、学科地位、必要性、发展阶段以及学科面临的问题、发展构想等方面进行研究,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是否应遵循一定无形的主线能够将其进行衔接,譬如,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是以商品为起点,之后以商品的价值与剩余价值为主线最后提出剩余价值学说。思想政治是否也可以寻找一个起点之后以主线贯穿其中从而提出本学科的理论和话语体系?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学科归属的问题,不可否认这些问题至关重要,但只有寻找到了真正的主线,之后明确其研究对象,并寻找其规律,是可以构建起本学科的地位,诸如以上的问题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静态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并非所有的要素都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诸如:学科地位、原则、理论基础、功能等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学科基础地位的确立,原则的遵循,如:疏导、心理互换、情感强化等原则,理论基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并运用心理学方法与其相结合,功能的补充等可在静态中发展,但这些并非是教条,动中有静,循序渐进发展、巩固。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大多限于其研究对象、学科内容、发展阶段、学科问题以及困境、发展构想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并非是于心理学的简单拼接,两者需要熔铸、经过千锤百炼形成的锋利宝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话语体系则刻不容缓,不仅仅解决其理论问题更解决其实践、现实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把握,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优化则对其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为主线,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动态和静态发展,不断促进学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