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普通话语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2019-02-19 02:33杨红玉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四川话音变儿化

杨红玉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1]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国家法定的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标准,也是全国各民族的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是国家行为。大学生这个群体作为使用和推广普通话的生力军应该努力学好普通话。但是大学生学习普通话时经常出现效率不高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忽视了在语音学习过程中规范是基础,积累是保障,习惯是能力,本文拟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题型,从规范、积累、习惯三方面对大学生学习普通话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提高学习普通话的效率作一浅析。

一、存在的问题

普通话学习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由语音、词汇、语法三部分组成,测试具体包括读单音节字词、读多音节词语、朗读短文、命题说话四个部分。每项都有其考查点,第一题测查应试人声母、韵母、声调读音的标准程度,即在一个音节内部将声韵调各部分复合成一个整体的能力。第二题测查应试人将多个音节复合成为一个词语的能力,包括声韵调和相关语流音变现象的标准程度。第三题在测查声韵母调读音的标准程度的同时,重点测查变调、轻声、儿化、句子的音高变化、声调的起伏变化、词语的轻重音格式、语速和停连以及流畅程度,即将文本再现为有声话语的能力,其中语调再现能力是重点。第四题测查应试人根据命题说普通话的水平,即普通话口语的综合运用能力。由此可见,学习和测试对规范、积累和习惯都有一定的要求,而大学生在学习普通话和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时往往会在这三个方面都出现问题,尤其是学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学习的瓶颈,究其原因,是因为不能很好地实现从方言到普通话的转化,也就是在言语活动中方言底层常常会泛出层面,形成干扰以至于产生错误。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语音规范意识较为淡薄

陆俭明先生指出:语言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资源型和情感性,语言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的一个重要资源,也成为人生的一大资源,它关涉到国家和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全民的“语言意识”教育,以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民众的语言意识,上下都重视语言问题,关注语言生活。[2]“语言意识”教育中,语言规范意识是基础,而大学生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会表现出语音规范意识较为淡漠的现象,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系统和联系观点

表现为汉语规范化知晓度和重视度不高,对普通话音系缺乏清楚的认识,不太明白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关系,语感较差。通过学习,大学生虽然知道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但汉语规范化具体指什么却不太清楚,作为国家公民也没意识到语言关涉到国家和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导致的结果是花了时间学习,但由于不够重视,不够系统,对语言的两种根本关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理解不到位,学习效率不太高。受媒体影响,对异读词的认识较为模糊,对北京话土音成分也认识不清,出现随意读音的情况,例如把异读词“ 亚洲(Yàzhōu)”读成Yǎzhōu等,把含土音成分的“言语”中的“言(yán)”读成“yuán”等。还有就是不能区分北京话里哪些儿化、轻声现象是普通话读音,哪些不是。通过学习,大学生虽然知道方言是共同语的地域变体,但对方言的音系缺乏系统认识,不知道对照方言和普通话来学习,学习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要抓重点音、难点音,也不清楚方言有方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交际价值,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两者并不相悖,普通话和方言的功能不是互相对立而是互相补充的,结果因为头脑中充满糊涂认识,态度又不端正,学习上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学习普通话的结果是家乡话不够纯正,普通话也不够纯正。

2.缺乏音变和语调意识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四个题型除了第一题都会涉及到语流音变的考查,但由于方言语音和普通话语音的差异,很多大学生缺乏音变意识,尤其缺乏轻声和儿化意识,把轻声词读成非轻声词,非轻声词读成轻声词,或发音跟轻声的音高、音强要求有距离,儿化音节发音没有儿化,儿化发音出现缺陷,种种情况,屡见不鲜。在识字教学观的长期熏陶下,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单字音上,只注意单音节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准确性,以为只要字音正确了就是好的普通话,只把说错了字或读错了字当成错误,看成水平低,而不把语调作为一个问题对待,从而影响语流的整体性,造成表达不畅,影响语言交际职能的实现。

(二)字词积累数量较为贫乏

1.字的积累量不够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每个题型对学生的识字量都有要求,笔者发现,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上都会出现识字量不合要求的情况,主要集中在难点字(声母字、韵母字、声调字)、形近字、多音字、音变字等,比如把“站、人”读作“赞[zén]”,把“恼怒”读作“老路”,把“明星”读作“民心”,把“过”读作“gò”,把“格”读作“gê”,把“哥”读作“gō”,把“拨”读作“拔”,多音字不根据意义定音,音变字不根据音变规律读音等等。

2.词的积累量不够

四个题型中后三个题型对词的积累量都有要求,笔者发现,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上都会出现词的积累量不够的情况,其中短文朗读和命题说话的评分标准中都涉及到语调偏误一项,短文朗读中语调偏误主要表现为词语的轻重音格式不正确,具体表现为轻声音节重读和违背普通话词语的轻重音格式,比如四川方言没有把语气词读成又轻又短又模糊的轻声,而是读得较长,这就出现了较强的方言语调,四川方言双音节词语的主要格式都是第一个音节“重”,第二个音节是“中”或“次轻”,比如把“音节、电话”等读成“重、中”格式,也就出现了明显的方言语调。命题说话中也如此,容易出现方言语调。

(三)学习习惯养成明显不够

大学生的学习情况表明,其学习习惯养成不够,对教师、教材的依赖性比较强,缺乏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具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养成不够

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关系比较复杂,不清楚一些难点字的读音本就无可厚非,但学习过程中主观上不重视,不主动查阅,不主动积累,就会导致参加测试或使用普通话交流时出现语音错误的情况,直接影响交际效果。

2.听音辨音的习惯养成不够

普通话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现代社会几乎随时随地都能学习普通话,而学习者却没有这样的意识,不会做生活的有心人,不去主动养成听音辨音的习惯。

3.普通话的发音习惯养成不够

没有遵循“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原则,只满足于课堂上的短时间的语音训练,不重视课外的延伸训练,缺乏长期坚持的毅力,导致普通话水平提升很慢。

二、对策

(一)规范是基础

1.了解并掌握普通话的音系

“音系”是指一种语言或方言特有的区别于他种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系统。汉语普通话的音系是指普通话有哪些声母、哪些韵母、哪几类声调、各类声调的具体的调值是什么、声母和韵母中哪些可以或不可以拼合成音节,音节和音节在说话(语流)中组合成更大的单位时会发生哪些有规律的语音变化等。[3]普通话的音系就是北京话的音系,构成相对简单,比较容易掌握,有22个声母(21个辅音声母、一个零声母)、39个韵母、四个声调(四种调值、四种调型、四个调类)、语流音变(变调、轻声、儿化、语气词“啊”的音变)等,声母和韵母相配合有一定的规则,普通话定义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是一个比较准确的表述。

2.主动剔除方言成分

第一,知晓普通话和北京话不能划等号。北京语音是指北京方言区内的语音系统,由于种种原因,北京语音中存在一些内部分歧,有两种:一种是北京话里的异读词,异读词是指一个词或词内某个语素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其造成原因有文白异读、方音影响、讹读影响、背离规律等,一种是北京口语里的土音成分。前者如“教室(jiàoshì)”读成“jiàoshǐ”,含土音成分的“言语”中的“言(yán)”读成“yuán”等。这些异读和土音读音有差异但词义完全一样,这给人们学习普通话带来不便,也给播音员播音和字典注音带来困难,它们都是规范的对象,应该统读,保留一个读音就行了。对此,以国家语委、国家教委(今国家教育部)和广电部1985年12月联合颁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为标准就可以了。

第二,加强普通话和四川方言的对比,排除方言干扰。在了解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同时比较四川方言和普通话在声韵调、音变等方面的差异,找出重点音,认真练习,矫正方音,提高普通话音节发音的准确度。

(二)积累是保障

1.重新识字,积累重点汉字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其形音义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对汉字产生敬畏感,重新识字,结合语音系统各部分辨正内容的学习,重点积累难点声母字、难点韵母字、难点声调字、形近字、多音字、音变字等。

2.重视词语轻重音格式,积累重点词语

多音节朗读、短文朗读、命题说话三个题型中如果词的轻重音格式发生错误,就会造成有异于普通话的音高、轻重变化,形成方言语调,所以积累不同轻重音格式的词语在普通话学习中非常重要。一方面应该要多听标准的普通话,多去感悟,另一方面要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重点积累双音节词中“重.中”“重.轻”格式的词、三音节词中“中.中.重”“中.重.轻”“重.轻.轻”“中.轻.重”格式的词等,双管齐下,就可以避免此类方言语调的出现。

(三)习惯是能力

心理学指出,习惯跟兴趣、气质、能力等构成个性行为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性格特点。习惯是行为和性格的中介物,良好的习惯对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和提高学习效率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学习普通话也不例外,普通话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使用工具书、听音辨音、普通话发音等。

1.随时查阅,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书,这里所说的工具书主要是指《现代汉语词典》,该词典是一本记录普通话词汇为主的中型词典,具有多方面的实用价值,特别是从第5版开始标注词类以来,为教和学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语言范例,既具有查阅、释疑、校验的工具价值,也具有甄别、定性、定位的规范价值,还为研究现代汉语提供了学术基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4]学习普通话时应养成随时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的习惯,帮助自己积累更多的字词。

2.学习生活化,养成听音辨音的习惯

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易受方言影响,对某些音的区分不敏感,这其实和他们的听音、辨音能力有关,所以可以抓住四川话和普通话的差异,引导他们提高语音的分辨力,养成听音辨音的习惯,比如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鼻音n和边音l、o、e和uo的区别、前后鼻韵母中in和ing、en和eng的区分、声调中阳平和上声的调型差别等。普通话学习中可以采用教师示范或放音频的方式提高语音分辨力,也可以通过比较明白哪种音是标准音。

3.矫正方音,养成普通话的发音习惯

(1)声母方面

四川话和普通话两套声母系统相比,主要存在几种情况:一是普通话中有,而四川大部分地区没有,如舌尖后音、鼻音,要通过练习逐渐养成发这些音的习惯,尤其是舌尖后音,在常用汉字中占17%,有600多个,非常重要,一定要找准发音部位,坚持练习,并逐渐养成习惯。二是四川方言语音中有,而普通话中没有,如ng这个辅音在普通话里不能做声母,可在四川话里能做,如“爱、藕、袄”等在普通话里是零声母音节的字,在四川话却是ng声母字;三是四川方言语音和普通话语音所采用的声母不同,如“虎、胡、护”等在普通话声母为“h ”,在四川话里为“f”;四是普通话有,四川话也有,如“海、妈”等字在普通话和四川话里的声母、韵母、声调是一样的,只是具体的读法(调值)不同。

(2)韵母方面

四川话和普通话两套韵母系统相比,主要存在几种情况:一是有些韵母普通话有,四川话没有,包括单韵母e、复韵母uo、鼻韵母ing、eng等,弄清楚它们的发音特点及和辅音声母的拼合规律后,养成发这些音的习惯。二是有些韵母四川话有,普通话没有,如 io、uê等;三是普通话、四川话都有,但职能不同,如ong在普通话里能和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根音形成音节,在四川话里还能和双唇音、唇齿音形成音节;四是普通话、四川话都有,职能基本相同,如a、ai等。

(3)声调方面

四川话与普通话相比较,其声调差异主要表现在:调类相同而调值不同、有些地区古入声字的今归类不同、有些地区入声自成调类、部分舒声字所属调类不同等四个方面。其中的重点应该是第一点,因为调类容易弄清楚,但调值不容易念准,其中又以阳平和上声为难点,因为普通话里阳平调是中升调调值为35,上声为降升调,调值为214,而四川话(成都话)的阳平为降调,调值为41,上声为降调,调值为52,调型差异差别太大,所以弄清楚它们的调型差别后,要反复练习,养成发这两个调的习惯。

(4)音变方面

主要就是轻声和儿化问题,就普通话水平测试而言,除了第一题是单音节字词100个的考查,没有涉及轻声和儿化问题,其余三题均有轻声和儿化问题,四川话和普通话相比,没有轻声这种现象,所以要使普通话水平达到一定的水平,首先要有轻声的意识,其次要会发轻声,最后还要通过练习养成发轻声的习惯,因为轻声是构成普通话语调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语流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也是普通话水平测试重点测查的内容之一。儿化也是普通话中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之一,是指词尾“儿”与前一个音节相结合,使前一个音节的主要元音发音时带上卷舌动作,并使两个音节融合成为一个音节的现象。四川方音中也有儿化现象,但儿化的情况有些不相同,将方音中的儿化发音带进普通话的儿化中来,就会造成儿化韵的舌位不正确,如把“没谱儿”“碎步儿”两个音节的舌面后圆唇音“u”发得过于靠前。把不应该儿化的音节读成儿化音节,也会导致语音不规范。[5]

(5)语调方面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很多学生读单音节字词、多音节词语时,声韵调的发音还比较准确,可一到短文朗读和命题说话就漏洞百出,把一些平时比较隐蔽的问题暴露无遗,究其原因是因为缺乏明确的语调意识,没有掌握方法,去很好地再现语调。语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调指句子层面的韵律组织系统,主要包括重音、节奏和句调,狭义的语调就指句调,和字调相对。这里指广义的语调,可以采取这样一些方法培养语调意识,再现语调。首先,在声调学习的时候适当加入简单的语调学习内容,尽快建立起汉语声调、语调相协调的语感。其次,重音学习中的句重音学习可以从有两音节连读时就开始,通过例句学习明白句重音是语调的核心,是语义表达的重点,也是语调构造的支撑点,两音节连读时掌握的“重音+轻化”模式是以后长句语调学习的枢纽和调核单元。最后,适当地在文字或汉语拼音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相应的符号帮助学习把握重音、节奏、句调等。这样多听、多模仿、多比较,语调意识一定会形成,语调一定能得到很好地再现。

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形式,是以汉语授课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语言,是以汉语传送的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汉语影视剧必须使用的宣传语言,是全国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进行公务活动必须使用的工作语言,是不同方言区及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交际语言,[6]语音学习过程中如果发音有错或缺陷,又没有及时发现并加以纠正,而反复练习那些错误的东西,长此以往,可能语音流畅度会有提升,于语音标准度是无益的,但对字音监控过度,一味把注意重心放在单字音的音准学习上,也会影响语流的整体性。所以应该在掌握规范、积累字词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语音训练方法,一方面使语音达到相当准确的程度,一方面树立明确的语调意识,把语调放在优先地位,掌握一定的方法,使语调再现。只有通过反复练习,包括字、词、朗读短文和会话的训练,养成普通话的发音习惯,才可能达到完全熟练的程度。最熟练的标志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又完全符合普通话的语音标准 。[7]学好普通话应该是每一个大学生义不容辞的任务。

猜你喜欢
四川话音变儿化
有趣的“儿化”
对外汉语教材中语流音变的注音与编排研究
南方人,求求你们说话不要加儿化音
方言专家
北京话(36)
四川话的形成及特点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
THE RAP BATTLE FOR CHINA
汉语单数人称代词音变式的功能演变及性质
谈谈四川话的“拿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