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茂 峰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 福州 350117)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建党伊始,我们党就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审视历史、对待文化,彻底抛弃了以往形而上的片面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我们党在“文化观”领域的开天辟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中国文化发展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推动我国文化发展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飞跃,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发展的重要论述,认清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使命,展现新时代的文化担当。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基本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的改革开放不能在一片空地上建设,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山西作为中国的戏曲大省,其代表剧种——晋剧(中路梆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承担着传播发展地方戏曲的重任。以晋剧为例,“山西戏曲最早可追溯到宋、金、元时代,在山西南部的古河东地区,传统乐舞文化的繁荣为山西戏曲艺术走向成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使得山西地区成了中国戏曲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其中,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是山西地方戏曲的四大梆子。前三支系同根异枝,一脉相承,为梆子腔的正宗”[1],深刻地代表着中国梆子戏剧的历史属性和文化价值,同时也反映出三晋大地的地域特点。晋剧,更是凭借其精湛的表演技艺、感人的故事情节、丰富的寓意哲理等艺术魅力,成为最具山西特色的代表性剧种。
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戏曲艺术就是人们对于现实审美认识和改造的最合适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以晋剧为例,它的程式丰富多彩、形式各样,“不只局限于身段表演,在剧本表现形式、脚色行当、音乐声腔、化妆服饰等各个方面都带有规范性的较固定的表现形式,这些均可以泛称为程式”,“戏曲程式来源于生活,但与原生态生活又有距离,它是戏剧化了的生活,更具有表演力”[2]。首先晋剧在唱腔特点上,表现为旋律婉转、曲调优美、行云流畅、道白清晰,同时,十分注重二人对唱和大段独唱。其次还包括洗若星汉的表演技艺,如翎子功、帽翅功、髯口功、椅子功、水袖功、脚尖功、喷火功、扛技等。郭派传人郭彩萍在折子戏《小宴》中饰演吕布运用翎子功表演,晋剧武派代表作《徐策跑城》里的帽翅功等,以规范、到位、和谐的程式表演,极大地增强了戏曲艺术的感染力,带给观众高度的审美感受。
晋剧《芦花》又称《鞭打芦花》,是中路梆子的优秀传统剧目,是已故“晋剧须生大王”丁果仙的代表作品,张鸣琴作为丁派弟子,在吸收丁派艺术唱腔特点的基础上,借鉴了京剧和其他剧种的不同唱法,形成了自己喷口遒劲有力、行腔刚劲洒脱、润腔得体、咬字清晰、表演真切质朴的演唱风格,被称为丁派“鸣琴腔”。《芦花》的剧情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鲁人闵德仁续李氏为妻,李氏生有二子,长子取名“英哥”,次子尚在襁褓。李氏心存不正,虐待前房之子闵损,天寒地冻,衣絮芦花,而给亲生之子英哥却衣絮棉花,一样的儿子两样看待。闵德仁回家得知后一怒之下挥笔休妻。后经闵损苦苦哀求,李氏幡然悔悟,承诺今后要一视同仁,全家最终和好如初。闵德仁,从该人物的命名上看,“德”“仁”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人格标尺,也是传统观念中完美人格的表现,闵损虽遭继母虐待,却在父亲决心休母时坦然释怀、不计前嫌,留下了“宁留母在一子单,不愿母走三子寒”的感人话语,推动全剧进入高潮,不仅在艺术本身方面使该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同时也以感人悲切的故事,给人以温暖和力量,让观众得到了心灵的洗礼、精神的慰藉,是一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艺术作品。
以传统戏曲《十五贯》为例,《十五贯》是根据清代传奇《双熊梦》改编的。新编的《十五贯》只采用了熊友兰和苏戍娟的故事,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新的时代精神为指导思想,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批判性改造和处理。它通过生动丰富的艺术形象、富有曲折性和故事性的情节,批判了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赞扬了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科学态度。比如在改编的剧本中,清除了迷信思想和封建说教,弱化了传统版本中神明指点的作用,突出强调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同时,深刻地批判了某些官僚不通过仔细现场勘查研究就胡乱定案的主观作风,热情歌颂了一心为民、不畏权贵、敢于追求真理的清官况钟的形象。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曾经评价《十五贯》是出好戏:“《十五贯》的演出,不仅使古典的昆曲艺术绽放新的光彩,而且说明了历史剧同样可以很好地起现实的教育作用,使人们更加重视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为进一步贯彻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十五贯》有丰富的人民性和相当高的艺术性。”这个讲话在肯定传统戏曲艺术本身价值的同时,深刻地表明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对人民群众的教育意义。该剧本从20世纪80年代改编为晋剧以来,在三晋大地上久唱不衰,特别是以张鸣琴为代表的晋剧丁派须生将该剧推向了新的高度。此外,晋剧《双官诰》《百岁挂帅》《赵氏孤儿》等剧目,均通过不同的故事情节反映一定的思想内涵和道德要求,可以说,不论哪种类型剧目,都可以起到以丰富的哲理教育人的作用。
除此之外,在现实中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分析上,还应当重点把握动作性、冲突性、受众性、综合性和假定性等艺术特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3]。同时,党的领导也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领导力量。“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艺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创作。把握了这个立足点,党和文艺的关系就能得到正确处理,就能准确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我们党自1921年诞生之日起,就自觉承担起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并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提出新的战略构想,可以说,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生命线,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我国文艺事业才能不断开创新局、谱写新篇,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与兴盛。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事业的领导,“要把握住两条:一是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二是要尊重和遵循文艺创作规律”[8]。这是党在领导文艺工作方面所得出的成功经验和历史论断。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的试金石,也是检验文艺发展的试金石,这个问题,涉及“为什么创作、为什么人创作、如何进行艺术创作”等问题,是一切艺术活动的思想总开关。在我国,为人民创作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宗旨,毛泽东同志在《文化工作的统一战线》中写道,“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的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就是要按照群众的需要和自愿”[4]。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5]。江泽民同志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6]。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之树才能常青”。[7]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的历史方位,站在新时代的制高点上,重申了文艺创作的人民取向,定位了文艺发展的人民坐标,要求文艺发展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作更多充足的、优质的文艺作品,“让更多普通群众在文艺作品中成为站在舞台中央的主角,忠实记载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歌颂劳动者的丰功伟绩,反映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8],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在具体剧目上,如晋剧《打金枝》《穆桂英挂帅》《三关点帅》《金水桥》《白蛇传》《富贵图》《芦花》《收姜维》《空城计》等经受了时间和群众考验的传统经典剧目,均能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通过阐述历史事实展现中国古代先贤的高超智慧,进而宣扬正义必胜的哲理,或通过家长里短的小事映射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家齐国治的优秀传统观念,或歌颂青年男女对爱情和幸福婚姻的不懈追求,或赞颂驰骋疆场、忠心报国的民族英雄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作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到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以近几年山西晋剧艺术发展的现状为例,无论是演出次数还是作品数量,均为可观,但真正的精品之作却不多见,特别是一些流派代表人物只注重戏曲的机械式传承,忽略了艺术要与时代同进步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发展,从而使他们在庞大的戏曲流派中逐渐失去了知名度,因此,创新创造是传统艺术焕发生机活力的源泉。山西戏曲文化发展的前提,是创作出真正代表山西浓郁地方风格的经典作品。要促进精品力作创作,应该大力提倡原创作品。同时,艺术创作应主动适应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当前,文艺创作形态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艺术的表现载体也呈现多样化,特别是网络的发展对传统的传播和发展模式带来一定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艺术观念和艺术实践的变化。我们应当积极为传统文化提供更为便捷广阔的传播空间,不断拓展艺术传播的路径,打破传统范式,丰富文艺样态,让互联网和新媒体成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舞台。
在中央深改组会议讨论文化体制改革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抓落实。当前,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拥有良好的环境、充分的政策支持和有利的国内外条件,文化发展所面临的矛盾也由出台文件的密集期进入落实政策、完成施工、督查落实的高峰期,可以说,文化改革发展的各项举措能否成功落地,极大影响着文化传承发展的质量和效果。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注重文化改革发展顶层设计,随时代进步和人民需求变化作出相应调整,与时俱进地落实和推进各项文化举措,特别是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尊重艺术作品自身发展规律和艺术家创作规律的前提下,加强文化阵地和智库建设,巩固文艺统一战线,不断提高文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根基,从而提高我国的文化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