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 坚 中共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委书记
云南日报特邀理论撰稿人、本刊顾问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大理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对洱海保护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打赢洱海保护治理“八大攻坚战”,奋力推动大理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既是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对当前大理州工作的重要要求,也是大理进入新时代的重大使命任务。
洱海是大理各族人民的“母亲湖”。洱海流域绿色转型发展的核心在洱海,大理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洱海流域。随着保护治理各项措施的深入推进、落地见效,洱海水质逐步稳定向好,洱海保护治理已经开始由“以保护治理为主”转入“保护治理与转型发展并重”的全新阶段。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要把大理州打造成云南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基地和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示范区,对大理州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洱海保护治理是大理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大任务。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在洱海边说“从小就知道苍山洱海,很向往”,作出了“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看,希望水更干净清澈”“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重要指示,对洱海保护寄予厚望。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脱贫攻坚”“生态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得最多的两件事。2019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重点考察洱海保护治理情况时强调,党中央高度重视洱海保护治理,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重要指示,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省委书记陈豪、省长阮成发亲自部署,对洱海流域绿色转型发展作了明确要求,赋予了洱海保护治理新的内涵和任务。
洱海保护治理是大理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也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良好的生态是大理发展的最大优势,保护好良好的生态是大理乃至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必守底线。从全省看,大理是云南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国家构筑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前沿阵地,洱海保护治理是云南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定位”“五个着力”要求的示范引领。从全州看,大理的充分发展,希望在生态,难点在保护。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把生态优势尽快转化为发展优势,各县(市)发展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全州充分发展就会大打折扣。大理的平衡发展,基础在洱海保护治理,关键在洱海流域绿色转型,出路在各方面的协同发展。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洱海、流域、县(市)的关系,不能统筹推进洱海保护治理、洱海流域绿色转型与脱贫攻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党的建设等重点工作,缺乏全局思维和系统措施,各项工作就会呈现“两张皮”,全州平衡发展就会顾此失彼。
洱海保护治理是大理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彻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发展。无论是区位,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洱海流域一直以来都是全州的重点地区,大理市的发展成效直接决定着全州的发展质量。除生态建设之外,就人口比例讲,洱海流域占全州总人口的22.2%;就城镇布局讲,洱海流域是大理建设滇西中心城市的首要枢纽;就产业发展讲,洱海流域是大理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中“绿色食品”和“健康生活目的地”的重点区域;就交通条件讲,洱海流域是大理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中心节点;就经济比重讲,洱海流域是全州增长的“龙头”。因此,大理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洱海流域必须率先实现绿色转型。面对这千载难逢的难得机遇,各县必须扬长补短、各尽其力,同频共振、各得其所,挑战共担、机遇共享,加快自身发展,促进全州协同发展。
当前,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分清轻重缓急,抓紧从顶层设计优先入手,围绕洱海水质、流域健康、县(市)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四个方面”进行谋划和推进洱海保护治理工作。
洱海水质稳定是前提。要稳住并改善水质,必须立足治标,盯住湖面、盯牢水质,全面强化末端专项治理,防止湖体水质持续下滑,全力打赢打好环湖截污治污、河道治理、水质改善提升攻坚战,确保实现“2019年洱海全湖水质总体稳定保持Ⅲ类,确保6个月、争取7个月达到Ⅱ类,不发生规模化蓝藻水华”的近期目标,为实现“洱海全湖水质总体稳定保持Ⅱ类”的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流域健康是基础。洱海流域是一个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互为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洱海流域绿色转型,离不开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自然生态系统。实践证明,洱海保护治理的核心问题,就是流域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健康的问题,不能简单就保护抓保护,就治水而治水。近年来,随着洱海流域城镇化加速和旅游业快速发展,加之洱海流域产业结构调整、群众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步伐相对缓慢,流域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流域发展不断放缓,直接影响了洱海水质改善,制约了流域加快发展。扭转这个被动局面,一方面,要抓好流域生产生活方式的健康改善。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始终坚持绿色规划,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严格实行绿色管理,全面倡导绿色、低碳、简洁的生活方式,彻底转变洱海流域粗放的生产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要注重源头综合治理,坚持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综合治理,统筹好治湖和治田、治山、治林、治河,统筹好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城镇农村,全力打赢生态搬迁、矿山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态修复、过度开发治理的攻坚战,为洱海流域绿色转型创造生态条件、赢得更多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各县(市)协同发展是关键。一是抓规划协同。以洱海水质和水环境承载力为刚性约束,以规划为引领,不断优化县(市)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布局,加快规划建设互联互通、高效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为县(市)协同发展提供指引。二是抓好产业协同。充分挖掘各县(市)资源优势、比较优势,突出差异化、品牌化,统筹好流域内产业发展、流域外各县产业发展以及流域内和流域外产业协同发展,以打造“洱海绿色食品牌”和“苍洱大景区健康生活目的地”为突破,为县(市)协同发展增添活力。三是抓好社会协同。立足决胜全面小康发展目标,加快补齐各县(市)发展短板,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步加快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有效减轻洱海流域特别是大理市的工作负担和压力,为县(市)协同发展创造条件。四是抓好生态协同。围绕洱海保护治理和洱海流域绿色转型,坚持以洱海流域为引领、洱海保护为核心,统筹推进各县(市)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加快美丽大理建设步伐,切实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为县(市)协同发展奠定基础。
体制机制创新是保障。首先,加快创新洱海保护治理和洱海流域绿色转型的体制机制。高位推进“八大攻坚战”,全力巩固提升洱海水质改善成效;抓紧明确和细化规划调整、城镇优化、产业升级、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思路和措施,推动洱海流域绿色转型取得实质性突破。其次,抓紧完善体制机制。建立由州委、州政府统筹,州级综合部门牵头,州级职能部门和12个县(市)党委、政府参与的“高层次、跨部门、跨区域”的领导体制、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定向定时定人推进工作落实。同时,同步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全面强化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工作成效的跟踪问效,用“硬指标”“真考核”层层推动工作责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