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彭云峰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和旅游局
近年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按照国家和云南省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立足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乡村生态、旅游观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旅游商品等要素,适应自驾游、休闲游、养生游等旅游新业态发展趋势,以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旅游扶贫,提炼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制定《大理白族自治州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强化教育培训力度,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开发乡村旅游线路,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综合带动效应,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集约发展、绿色发展,让贫困群众从乡村旅游发展中获得稳定收益,提高旅游扶贫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加快贫困村和贫困人口通过参与乡村旅游实现脱贫致富的步伐,努力将绿水青山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2018年,全州共接待乡村游客1907万人次,占全州旅游者接待总量的40.48%,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52亿元,通过旅游扶贫带动2万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旅游+农业”,变农业基地为旅游景区。推进“旅游+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在全州范围内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685个,带动农户4.5万户从事休闲旅游业。宾川县华侨庄园被原国家旅游局公布为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大理市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宾川县咖啡园和石榴休闲园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东莲花村和云龙县检槽稻田分别被原农业部列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
“旅游+民间传统工艺”,变工艺创作为旅游体验。以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保护为抓手,大力支持有“云南省淘宝村”之称的鹤庆县新华村通过挖掘民族传统手工艺,走出一条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发展民族旅游产品商家700多户,增加就业3000余人,实现年销售额1亿多元。大理市周城村和剑川县狮河村、天马村等也通过发展扎染、木雕、黑陶等非遗手工艺闯出一条乡村振兴和脱贫致富的路子。
“旅游+支部+贫困户”,变个体经营为“红色股份”。
宾川县红色海稍农业观光旅游开发公司集企业股份、村集体股份和村民股份为一体,通过“红色股份”带富群众,打造“红色体验、观光休闲、特色美食”的红色旅游体验项目。自2016年以来,宾川县新庄村通过该模式共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
“旅游+节庆”,变单一节庆为产业收益。盘活地方节庆资源,突出个性化、特色化、开放化特征,构建餐饮、住宿、消费为一体的产业体系,丰富乡村旅游业态。2018年鹤庆县举办奇峰梨花文化旅游节,共接待游客5.62万人次,带动发展农家乐、客栈13家,实现村民人均增收1800元,旅游经济总收入达1686万元。三月街民族节、大理国际茶花兰花博览会、大理国际影会、巍山小吃节暨中华彝族祭祖节、石宝山歌会、漾濞核桃节、博南文化节、南涧跳菜艺术节暨无量山樱花节、马鞍山梨花节、剑川太子会等贯穿一年四季的众多特色旅游节庆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全州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发展。
“旅游+扶贫”,变旅游经营为旅游扶贫。以旅游综合开发项目为依托,在项目建设以及景区开发和经营中,优先聘用本地村民,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搭建起“村集体+公司+农户”的发展平台,使群众在旅游开发中受益。2018年仅漾濞石门关公司就实现本地用工189人,占员工总数的70%,带动群众增收年均1000元以上。弥渡县借力“小河淌水”名片,打造了密祉旅游小镇,仅2018年元宵节灯会2天,就吸引近8万人到密祉游玩,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100余万元。大理州22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一直以来都为周边村民的就业致富作出了较大贡献。
“旅游+民族特色+产业融合”,旅游扶贫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少数民族村寨和特色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特色旅游商品等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通过乡村旅游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脱贫致富。剑川县沙溪古镇被列为国家级特色小镇,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投资,建成特色民宿客栈107家,餐馆84家,木雕、刺绣等传统工艺品商店32家;2018年接待游客123.97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9万人次。“十三五”以来,剑川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直接带动3000多户1万多人从事旅游服务、旅游商品生产销售等产业,仅2018年就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达61.6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