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制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研究述评

2019-02-19 01:31李冬慧
社会科学动态 2019年7期
关键词:规制环境企业

李冬慧 倪 艳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电力、钢铁、建材等重污染行业企业受限于现有能源和技术水平以及资金状况等条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环境污染。对重污染企业进行环境规制一直是国家环境污染防治的重点,为此,我国政府发布了多部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督促污染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另外,排污许可证、税费优惠、ISO14001认证等环境政策的施行极大调动了企业的环保积极性,改善了企业的环境绩效。所以,探索环境规制政策与企业环境绩效的关系,对于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度、提高重污染行业企业环境绩效,具有极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环境规制及其类型

1.环境规制的概念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从组织内部行动的角度将环境规制解释为:“一个组织对它的总体环境工作的意图与原则的说明,它为行动提供框架,并需据此而建立它的环境对象与目标”。法国1994年制定的NFX30-200从组织外部立法切入将环境规制定义为:“一个组织或实体的领导正式陈述的有关环境的目标,环境规制是一般政策的组成部分,环境政策将尊重有关的环境立法与法规”。宫本宪一(2004)①从环境公共利益考虑,认为环境政策是指通过防止公害和保护环境,为保卫人类的生命和健康,确保舒适性而制定的综合性公共政策。沈满红等(2005)②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环境政策是国家(而不仅是政府)为保护环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控制、管理、调节措施的总和。”可以看出,环境规制从企业视角和政府治理视角有不同的解释。考虑到本文的研究目的,笔者将环境规制定义为:环境规制是为了纠正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社会公共机构对私人或企业实施直接的或间接的环境规制手段加以约束、干预,通过改变市场资源配置以及企业和消费者的供需决策来内化环境成本,以达到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目标。

2.环境规制类型

按照环境规制工具作用方式的不同,环境规制政策可分为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激励型环境规制与自愿型环境规制。

(1)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通过立法或制定行政规章、制度来确定环境规制的目标、标准,并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企业遵守,对于违反相应标准的企业进行处罚。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是我国适用范围最广的环境规制工具,具体包括市场准入、产品禁令、技术规范、排放绩效标准、产品标准、排污许可、生产工艺管制以及环境和技术管理。尽管命令控制在提高企业环境业绩上有所作为,但具备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无法推动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和自主环境管理,结果污染减少的边际成本常常在企业之间并不均等化,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当。此外也需要较高的政府监管力度和经费支出③。

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在我国开展环保工作初期得到广泛应用。197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指出方向。80年代以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等三大环境保护政策,以及“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等八项环境保护制度的确立,为后期环保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1983年环境保护在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被确立为基本国策。之后,环境保护细分法律法规也逐步发布,主要有《海洋环境保护法》 (1982)、《水污染防治法》 (1984)、《大气污染防治法》 (1987)、《水污染排放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 (1988)、《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1995)、《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2000) 等④。此外,针对资源环境最大破坏者的市场主体,环保部门也出台诸多针对上市企业的文件政策,主要包括《关于做好上市公司环保情况核查工作的通知》 (环发〔2001〕156号)、《关于进一步规范重污染行业生产经营公司申请上市或再融资环境保护核查工作的通知》 (环办〔2007〕105号)、《关于进一步严格上市环保核查管理制度加强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后督查工作的通知》 (环发〔2010〕78号)、《关于进一步优化调整上市环保核查制度的通知》 (环发〔2012〕118号)等,引导上市公司积极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促进上市公司持续改进环境表现。

(2)激励型环境规制。激励型环境规制指政府利用市场机制设计的,旨在借助市场信号引导企业排污行为,激励排污者降低排污水平,使社会整体污染状况趋于受控和优化的约束制度。激励型的环境规制工具主要有五种类型:排污税、补贴、可交换排污许可证、押金返还制度和产品税或者投入税。虽然激励型环境规制有利于企业主动实施环保行为,但是对于产权不明晰的全球公共资源如生物多样性和大气等,无法界定其破坏程度,也无法对违规者进行制裁。

20世纪90年代,激励型环境规制快速发展,我国也发布许多相关的通知以鼓励企业进行环境管理。主要有《资源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国务院令〔1993〕第139号)、《关于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企业增值税先征后返的通知》 (财税字〔1995〕24号)、《关于对排污费和污染源治理贷款基金免征营业税问题的通知》 (环发〔1998〕38号)、《关于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业务有关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1〕7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2016〕81号) 等。这一时期,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阶段,而仅仅依靠命令控制型规制并不能完全解决企业环境污染问题,尤其当环境改善的边际成本难以估计时,激励型环境规制因其经济有效而被视为较优的政策工具⑤。

(3)自愿型环境规制。自愿型环境规制是指建立在企业自愿参与实施基础上的、旨在控制污染与保护环境的自我约束机制。自愿型环境规制是主张经济自由的经济学家们对于寻找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探索方向,它激发了企业环保的主动性,提倡公共物品(环境)私人供给理念。我国目前实行的自愿型环境规制有环境认证、环境听证、信息公开计划、环境协议等,主要文件有《关于在我国开展环境标志工作的通知》 (1993)、《关于转发〈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管理规定〉的通知》 (环发〔2001〕122号)、《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 (2002)、《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试行)》 (环发〔2013〕81号)、《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 (2014)、《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 (2015)、《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 (2017)等。

三、环境绩效

1.环境绩效的概念

通过现有文献,目前学术界对环境绩效的概念主要有两种理解。一种观点从财务利益角度出发,认为环境绩效是利润概念的延伸,包括环境管理活动过程中的投入、收益以及综合考虑两者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效益水平,即“环境投资”的可量化收益。第二种观点则从管理角度考虑,认为环境绩效是环境管理的执行效果,它侧重于环境的质量绩效,并可通过量化与非量化的形式披露企业的环境状况。在制度压力、利益相关者环境压力和环境补贴激励等多重条件下,企业环境绩效已经不局限于财务绩效,还体现在企业的环保形象所提升的无形价值,是“软实力”。本文采用第二种观点,认为环境绩效是指特定管理对象或者区域环境管理活动所产生的环境成绩、效果和水平,它是对企业一定时间内环境管理活动的积极回报。

2.环境绩效的评价标准

自1989年 Norsk公司发布全球首份全球环境报告以来,企业环境报告和环境绩效评估标准已经发展了近30年。主流的环境管理评价标准有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 的生态效益指标,欧共体(EEC) 的EMAS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的ISO14000标准。

在20世纪90年代,Schaltegger和Sturm首次在学术界引入生态效益一词,并得到迅速传播,社会各界均把生态效益作为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的回应,但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定义。直至199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将其定义为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与环境的衡量之比,价值可表示为产能、产量、总营业额等,衡量可表示为总耗能、总耗原料量、温室效应气体排放总量等,强调其核心是对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具体到企业维度,则暗示企业管理者应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创造最大商业效益,即“以少生多”。2000年6月,WBCSD提出全球第一套生态效益指标架构,包括各行业可通用的“核心指标”(Core Indicators)(或称通用指标)与配合企业类别特殊性的“辅助指标”(企业特定指标)两类指标,主要用于公司资源生产力的绩效评估。

1993年7月,欧共体在参考英国的BS7750标准后,以No.1836/93指令正式公布《工业企业自愿参加环境管理和环境审核联合体系的规则》,简称《环境管理审核规则》 (EMAS)。作为法规性文件,EMAS着眼于持续改进现场的环境状况,要求企业发布环境声明,主要包含企业的环境方针、环境计划、环境管理体系、对环境保护状况的论述、相关活动的评价 (并经注册审核员签署)等内容,形成了适用于欧盟市场的标准化环境管理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制定的成功经验后,于1993年成立ISO/TC207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并于1996年9月正式发布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它包括了环境管理体系(EMS)、环境管理体系审核(EA)、环境标志(EL)、生命周期评价(LCA)、环境绩效评价(EPE)、术语和定义(T&D) 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的焦点问题,向各国政府及各类组织提供统一的环境管理体系、产品的国际标准和规范的审核认证办法。

3.我国环境绩效评价标准的实践

我国国民环保意识觉醒较晚,在企业环境管理评价上的理论研究较少,多以政府文件发布标准区分企业环境业绩的好坏。通过第三方主观评分或者客观量化指标的方式,帮助企业开展环保行动。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设立环境指标、管理指标和产品指标三类评价标准,评选环境友好企业典范;2008年,环保部门提出了较为全面的清洁生产标准,包括六大一级指标,分别是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资源能源利用、产品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标和环境管理要求;2013年,《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试行)》提出针对重污染行业企业应进行企业环境信用评价,采取评分方式将企业的环境信用分为环保诚信企业、环保良好企业、环保警示企业、环保不良企业四个等级,依次以绿牌、蓝牌、黄牌、红牌表示,并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以推动企业进行环境管理。2016年,政府发布的2017年版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综合指标、专项指标和参考指标,主要运用资源产出率、利用率和处理量等量化指标以评估企业环境绩效水平。

4.环境绩效的评价方法

当前环境绩效进行评价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数据包络分析法、模糊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指数法等。

(1) 数据包络分析法。P.Zhou(2008)⑥提出运用环境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量在不同情境下单纯的环境绩效和在可变规模收益(VRS)的环境数据包络分析法下综合环境绩效。陈静等(2007)⑦依据WBCSD的生态效益指标,结合数据包络分析法 (DEA)建立起动态的环境绩效评估模型,实证结果表明DEA动态评价法能综合反映企业当年的环境绩效水平。

(2) 模糊分析法。Anjali Awasthi(2010)⑧提出一种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用于评价供应商的环境绩效,包括确定供应商环境绩效的评估标准、对供应商进行专家打分、进行灵敏度评估三个步骤。邢菁(2016)⑨以企业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维度建立环境会计绩效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法评价企业的环境会计绩效。

(3) 主成分分析法。孟晋晋(2014)⑩运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模型将平潭综合实验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分为五类,并依据土壤性质提出可行建议。冯雨等(2019)通过构建环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从环境健康、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环境治理四个维度出发,评估了长江经济带⑪各省市的环境绩效。

(4) 指数法。Kortelainen M (2008)⑫应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来构建环境绩效指数(EPI)分析欧盟20个成员国1990年至2003年的动态环境绩效水平,发现环境技术变化有利于改善环境绩效。范纯增等(2015)⑬将DEA的内生权重系统与Malmquist生产力指数相结合对环境经济绩效指数进行动态分析,根据长江流域各省的相对生态效率得出2000—2011长江流域各省工业环境绩效得到改善的结论。

(5) 其他研究方法。宋子义等(2010)⑭将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嵌入到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中,并将其细化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方面以反映全面的企业环境方面的信息。袁广达、徐沛勣等(2014)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熵权法评价中国制造业26个行业2007—2011年的财务环境绩效,发现轻工制造业的绩效总体优于重工制造业。Serwaa Akoto Bawua(2018)⑯使用案例研究方法,根据7个标准(合法要求、危险的现场废物管理、有毒物质排放管理、环境监测和报告、最佳实践环境管理、投诉管理和企业社会责任)对矿业公司的Akoben审计报告卡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分析,认为审查期间整体环境表现较差但是利益相关方仍然承认Akoben计划改善了矿业公司的环境绩效。

5.环境绩效的前因变量

(1)企业管理层环境基调。作为企业战略及决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企业高层对环境管理政策的态度积极性与企业的环境绩效正相关。Michelle Rodrigue等(2013)⑰以2003—2008年的环境敏感企业为样本,并对董事会成员进行访谈,结果表明,管理层宣称的环境治理机制仅具备象征性,但并不能改善企业的环境绩效。徐莉萍、张淑霞等(2018)⑱采用文本挖掘方法抓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高层致辞中的环保关键词进行研究,发现当企业制定环境战略的出发点仅为达到法规要求,那么企业环境绩效并无明显改善,而若企业高层积极执行环境战略积累竞争优势,则企业环境绩效得到显著提高,即企业高层积极的环境管理倾向与企业环境绩效正相关。Daddi T等(2019)⑲调查了412个生态管理和审计计划的注册组织,结果显示管理者满意度与环境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公司治理。主要研究方向有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及管理激励等对环境绩效的影响。Walls等(2012)⑳的研究表明机构所有权的存在并不能帮助企业改善环境绩效,即股权集中度高的董事会结构与企业的环境绩效水平负相关,而管理激励手段将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于环境绩效。李平、黄嘉慧等(2015)㉑对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2010—2012年环境报告书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国有股、股权集中与环境绩效呈正相关;董事会会议次数与环境绩效呈正相关,而董事会规模与环境绩效呈负相关,独立董事机制未能对企业环境绩效产生影响;高管总薪酬与环境绩效呈显著正相关,长期薪酬却未能发挥其对企业环境绩效的作用。余怒涛、范书梦等(2017)㉒通过定量研究发现高管团队的平均年龄、女性比例、平均任期及任期异质性显著影响了企业的环境绩效,环境绩效与公司价值呈现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徐莉萍、陆明富(2018)㉓实证检验了技术型连锁独立董事非正式机制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认为技术型连锁独立董事因具备可靠的信息和资源,其连锁强度越强,企业环境绩效越高,而国有企业中技术型连锁独立董事因高层倾向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与企业环境绩效呈显著负相关关系。Mohamed等(2019)㉔利用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董事会多样性(女性的比例、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对环境绩效的影响,他们认为女性董事的比例和年龄与整体企业环境绩效正相关,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女性董事的教育水平与环境绩效有相关性。

(3)利益相关者。在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的时代背景下,为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其管理层制定战略计划时必须要考虑环境因素。刘蓓蓓、俞钦钦等(2009)㉕发现企业环境绩效的利益相关者中,政府、媒体和环保非政府组织带来的环境压力并不能改善企业环境绩效,但是投资者、竞争者、消费者和社区居民的环境诉求与企业的环境绩效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影响。Martin Grimmer(2013)㉖以698个随机居民样本数据为例研究了企业的感知环境绩效(PEP)和消费者的购买意图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对于低水平的感知环境绩效的企业,参与者对高PEP公司产品的购买意愿更高,这种关系受到参与者的环境参与程度(EI)和产品价格的制约。

(4) 其他因素。主要包括公司规模、政治关联、技术创新等。姚圣(2011)㉗的研究表明政治关联与企业环境业绩没有显著的关系。杨冬云(2019)㉘以中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数据验证了她的假设,即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越好,其环境绩效水平越高,同时,企业社会责任也增强了绿色创新能力与环境绩效的正相关关系。

四、环境规制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

现有文献大多集中于政府管制、政府补贴和环境信息披露等单一规制政策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Paul Lanoie(2011)㉙验证了弱“波特假说”,即环境监管将刺激环境创新的正确性。张成(2012)㉚以我国工业部门1996—2006年的数据为样本,发现政府应当适度提高环境规制水平以淘汰污染排放严重企业,迫使现存企业完成节能减排指标。张爱美等(2018)㉛认为企业管理者通过开展环境管理活动(制定环境管理目标,遵守环保政策和环境信息披露)可以达到提高企业环境绩效的目的。邱士雷等(2018)㉜利用面板门槛模型深入研究环境规制工具对环境绩效影响的异质性效应,使用当年完成环保验收项目环境投资(LNEI)作为命令控制型规制的代理变量,排污收费总额(LNPDF)作为市场激励型规制工具的代理变量,发现两种规制工具均与环境绩效呈现非线性关系,在一定强度下均能改善企业的环境绩效。金慧琴、陈丽丽(2018)㉝以148家新能源企业上市公司2012—2017年年报中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固定效用模型和中介效用模型得出政府补贴(激励型环境规制)可以改变企业的环境绩效。综上所述,学术界少有研究同时运用三种环境规制时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力模型,更无法确定不同行业背景下环境规制强度是否具有差异。

五、结语

通过梳理环境规制理论的发展脉络,我们确定了单一的环境规制工具无法保证改善企业的环境管理成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目的。所以,以命令控制型为主,辅以经济激励手段,同时激发企业自愿环境管理的主动性,预计能实现环境资源的最优配置。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重污染企业若想走出去,运用环境规制组合策略提高企业的环境绩效是大势所趋。未来的研究可以此为方向,探索不同行业的三种规制工具的组合方式和实施强度对企业的环境绩效的影响。

注释:

① 宫本宪一:《环境经济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62页。

② 沈满红、蒋国俊、许云华等:《绿色制度创新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③ 彭海珍:《中国环境政策体系改革的思路探讨》,《科学管理研究》2006年第1期。

④ 于潇:《环境规制政策的作用机理与变迁实践分析——基于1978—2016年环境规制政策演进的考察》,《中国科技论坛》2017年第12期。

⑤Raven Rob,F.W.Geels,Socio-Cognitive Evolution in Niche Development:Comparative of Biogas Development in Denmark and the Netherlands (1973-2004),Technovation,2010,30(2),pp.87-99.

⑥Zhou Peng,B.W.Ang,K.L.Poh,Measuring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DEA Technologies,Energy Economics,2008,30,pp.1-14.

⑦ 陈静、林逢春、杨凯:《基于生态效益理念的企业环境绩效动态评估模型》,《中国环境科学》2007年第5期。

⑧Awasthi Anjali,S.Chauhan Satyaveer,S.K.Goyal,A Fuzzy Multicriteria Approach for Evaluating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Suppliers,Int.J.Production Economics,2010,126,pp.370-378.

⑨ 邢菁:《基于模糊综合评价分析的企业环境会计绩效评价研究》,《长治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⑩ 孟晋晋、刘花台:《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模型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以平潭综合实验区为例》,《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年第1期。

⑪ 冯雨、郭炳南:《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长江经济带环境绩效评估》,《市场周刊》2019年第1期。

⑫Kortelainen Mika,Dynamic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alysis:A Malmquist Index Approach,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4(4),pp.701-715.

⑬ 范纯增、顾海英、姜虹:《长江流域工业环境绩效评价研究》,《生态经济》2015年第3期。

⑭ 宋子义、邹玉娜:《平衡计分卡在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经济纵横》2010年第11期。

⑮ 袁广达、徐沛勣、袁玮:《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中国制造行业财务环境绩效评价》,《中国发展》2014年第3期。

⑯Serwaa Akoto Bawua,Richmond Owusu,Analyzing the Effect of Akoben Programme on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Mining in Ghana:A Case Study of a Gold Mining Company,Journal of Sustainable Mining,2008,17,pp.11-19.

⑰ Michelle Rodrigue,MichelMagnan,CharlesH.Cho,Is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Substantive or Symbolic?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3,1,pp.107-112.

⑱ 徐莉萍、陈力、张淑霞、刘宁:《企业高层环境基调、媒体关注与环境绩效》,《华东经济管理》2018年第12期。

⑲Daddi Tiberio,Iraldo Fabio,Testa Francesco,De Giacomo Maria Rosa,The Influence of Managerial Satisfaction o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Reputation,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19,28,pp.15-24.

⑳L.Judith Walls,Pascual Berrone,H.Phillip Phan,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Is There Really a Link?,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2,33,pp.885-913.

㉑ 李平、黄嘉慧、王玉乾:《公司治理影响环境绩效的实证研究》,《管理现代化》2015年第2期。

㉒ 余怒涛、范书梦、郑延:《高管团队特征、环境绩效与公司价值—基于中国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财务研究》2017年第2期。

㉓ 徐莉萍、陆明富、张淑霞、刘宁:《技术型连锁独立董事、技术创新与环境绩效》,《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年第18期。

㉔Mohamed H.Elmagrhi,Collins G.Ntim,Ahmed A.Elamer,Qingjing Zhang,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Governance Structures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The Role of Female Directors,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19,28(1),pp.206-220.

㉕ 刘蓓蓓、俞钦钦、毕军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环境绩效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第6期。

㉖Grimmer Martin,Bingham Timothy,Company EnvironmentalPerformanceand ConsumerPurchaseIntentions,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3,66,pp.1945-1953.

㉗ 姚圣:《政治关联、环境信息披露与环境业绩: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财贸研究》2011年第4期。

㉘ 杨冬云、谢杨:《企业社会责任、绿色创新能力与企业环境绩效》,《财会通讯》2019年第6期。

㉙ Lanoie Paul,Laurent-Lucchetti Jérémy,Johnstone Nick,Ambec Stefan,Environmental Policy,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New Insights on Porter Hypothesis,Journal of Economics&Management Strategy,2011,20(3),pp.803-842.

㉚ 张成、于同申:《环境规制会影响产业集中度吗?一个经验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3期。

㉛ 张爱美、金杰、吴卫红:《化工企业环境管理、环境绩效与经营绩效关系》,《企业经济》2018年第11期。

㉜ 邱士雷、王子龙、刘帅等:《非期望产出约束下环境规制对环境绩效的异质性效应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年第12期。

㉝ 金慧琴、陈丽丽:《新能源企业政府补贴与环境绩效、财务绩效关系研究》,《现代盐化工》2018年第5期。

猜你喜欢
规制环境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主动退市规制的德国经验与启示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共享经济下网约车规制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