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晔 肖陈望
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新时代中国外交提供了根本遵循。基于周边地理方位、自然环境和与中国的互动关系,是习近平外交思想布局的首要。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即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顺应世界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周边外交方针,增进我国与周边国家平等互信的友好关系,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这为新时代我国周边外交实践指明了方向。
“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对我国长期坚持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以及“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传统的发扬光大,也是新形势下中国推动周边环境更加友好、更加有利的新要求,其意蕴十分丰富。
“亲”代表着更为深度的外交关系,即睦邻友好,守望相助。中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交流。习近平总书记将“亲”放在周边外交新理念首位,意在表达我国将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殷切期望,对待周边国家始终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除去利益关系,更加注重双方的情感因素。
其“亲”可划分为三个层面:地缘、文缘、血缘。首先在地缘关系上,远亲不如近邻。周边国家与我国在地理位置上紧密相通,有的陆地相连,有的隔海相望,地缘关系最为密切,无论发展变化如何,地理相连始终是客观的事实。其次在文缘关系上,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文化和历史上的联系最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尤其是在秦汉时期开辟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扩大商品贸易、政治交往、文化交流,与此同时所形成的儒家文化圈更是在亚太地区影响至今,加深了中国同周边国家的联系。再次在血缘关系上,随着边境地区不断开放,道路连接日益便利,商贸合作不断增加,交往中跨国婚姻逐年攀升,而且我国海外华人华侨大多分布于周边国家和地区,于是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交流就像“走亲戚”、“串门”一样,血缘关系十分紧密。
“诚”是实现我国与周边国家友好交往合作的基石,即安邻真诚,以信取义。人无信则不立,国无信则无本。诚信不仅是个人处世的安身立命之所,更是一个国家治国安邦之道。诚信孕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时要坦诚相待,始终秉持安邻真诚的周边外交理念,以信取义,以此赢得周边国家的信任与支持,促进双边经贸合作、政治互信与文化互鉴,在国际上树立一个讲诚信负责任的良好大国形象。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经济腾飞、国际政治地位不断上升,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但在处理周边国家关系时,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真心实意地与周边国家促合作共发展。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与周边国家坦诚相待,公正合理地参与制定和签署各项条约,遵守各项条文规定,积极履行承诺。比如,在政治合作领域,中国积极支持东盟联合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建立了东亚峰会合作机制,增强同周边国家政治互信;在经济合作领域,中国与俄罗斯、蒙古国联合签署了《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这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首个多边合作规划纲要,进一步扩大开放,为周边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动力。这些条约和协定都展现了中国的外交诚意,有助于消除国家间的疑虑与分歧,争取到周边国家的信任。
“惠”是我国与周边国家实现合作互赢的共同利益诉求,即富邻共赢,互惠互利。“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的发展,使我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①尽管我国与周边国家在综合国力对比上差距较大,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矛盾与分歧,但始终有着共同的利益需求,且双方利益的交汇点涉及社会经济各个领域。这些共同利益需求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的缘由基底。
本着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时,多次带上国内著名的企业家或知名经济人士,与他国签订一系列重要的跨国订单,涉及能源、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贸易额巨大。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中亚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访问东南亚期间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筹建亚洲基础设施银行的建议,旨在通过合作为周边国家带去大量资金和先进技术,推动周边国家经济发展。这些举措赢得了周边国家的认同与支持,展现了我国为周边国家谋福利、促合作、实现共赢的愿景,形成一个关系紧密的“中国—周边利益共同体”。
“容”是我国与周边国家交往时所传承的一种文化涵养,即宽邻尊重,兼容并蓄。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容”的理解向来深刻。如“和而不同、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君子和而不同”等。“容”的思想及其衍生出的优秀精神品质,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的人文社会与对外交往。
尽管中国与周边国家客观上存在着经济体制、政治制度、文化传统以及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差异,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外交往始终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理念,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以及“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方针。“亲诚惠容有着鲜明的历史继承性和时代创新性,体现了中国外交独特的思想文化底蕴”②,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外交关系时,中国始终尊重各国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权利,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尊重差异,致力于消除与周边国家间的分歧和矛盾,增进彼此间战略互信,推动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随着中国快速崛起,由此带来的压力也不断增大,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周边国家从中获益,同时也引起周边国家的疑虑和不安,安全困境、领土争端、经济摩擦等矛盾逐渐凸显,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的重大价值在应对这些新问题中不断彰显。
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和开展外交工作时,极力提倡国际合作原则,将工人力量团结起来,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认为外交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国际和平正义。“同那个经济贫困和政治昏聩的旧社会相对立,正在诞生一个新社会,而这个新社会的国际原则将是和平。”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正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合作”外交思想以及对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继承发展。同时这也是对毛泽东“维护新政权,保障周边局势稳定与安全”、邓小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江泽民“区域合作,伙伴外交”以及胡锦涛“和谐亚洲”等中国特色周边外交理论的创新发展。这已成为新时代指导我国周边外交实践的重要方针,获得周边国家以及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是马克思主义周边外交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中国周边环境持续安全和稳定。而当今国家间已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正是基于这一基本国情和国际外部环境,习近平总书记适时提出“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拓了良好的周边环境。“实现中国梦就是将发展与安全统合在一起的中国国家利益的集中体现。”④在政治上,“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有利于实现中国与周边各国政府间的政治互信,有力抨击“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等负面言论,树立起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也有助于解决边境争端问题,促进我国边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在经济上,本着睦邻、安邻、富邻的理念,与周边国家诚信合作,互惠互利。“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有利于增强认同与信任,进一步扩大合作,增进彼此间的感情与联系,减少发展阻力,营造稳定的周边环境,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障。在文化上,“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充分彰显出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和处世之道,即始终坚持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精神品质,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姿态同周边国家和平交往,共同创造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美好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与世界关系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水平,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而在国际大局中,针对中国大势和周边形势,适时提出“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积极地向周边国家传达中国和平发展的美好意愿,平等地进行交流合作,彰显出中国大国风范。近年来我国不仅实现自身高速发展,更是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尤其是周边国家受益匪浅。周边国家大多属于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起步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而周边国家是中国对外交往中联系最为紧密、影响最为直接、利益往来最为密切的重要战略区域,中国已经与周边国家形成了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命运共同体。但不容忽视的是双方在商贸往来中,贸易摩擦时有发生。因此,我国始终坚持互惠互利的发展原则,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让周边国家能在中国发展中分享红利,搭上中国这趟高速发展的“快车”。“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既向周边国家传达了中国诚意、中国胸怀、中国道义和中国智慧,同时也分享了中国成就、中国机遇和中国未来,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国际形象。
当今世界形势复杂多变。一方面,中国的日渐崛起和第三世界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最有力的增长极之一。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传统西方大国,经济增长日趋缓慢,部分国家经济甚至呈现下滑态势。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的优化升级,在高端领域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不断扩大,逐渐向产业链上游发展,高端领域产品出口不断增长,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与周边发达国家形成有力竞争。如中国与日本之间高铁订单的竞争、中国与韩国在智能手机领域的竞争等。这种国际力量对比格局的改变,必然要求重塑国际关系,制定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基于世界发展新态势,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为指导,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重要思想,主要涉及大国外交与周边外交。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正是塑造新型国际关系的具体体现。“亲诚惠容”四字箴言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则,表达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真诚交流的期望,努力与周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达成共识,务实合作。周边国家大都属于发展中新兴国家,与中国在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上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因此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深度合作,可以有效改变旧的国际治理格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增强新兴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提升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中国周边外交的最高目标是与周边国家一起建成周边命运共同体。”⑤秉持“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能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共赢,塑造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全球治理新格局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
新形势下,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日渐紧密,周边外交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因此,在实践中必须大力推进“亲诚惠容”周边外交新理念的有效实施。
推进“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实施,要以“一带一路”的周边建设为合作基石。在国际关系中,利益是国家间交往的持久动力,利益共同点则是双方的合作基石。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加快推进周边建设,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拉紧相互间的利益纽带,有利于实现互利互惠,消除双方分歧,解决外交矛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⑥其一,在欧亚大陆上着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依托国际大通道,打造配套基础设施,开通中欧班列,连接东亚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缩短经济距离,节省时间和成本。同时以沿线的中心城市为支撑,重点建设经贸产业园区和物流中心平台,带动沿途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东盟自贸区、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国际经济走廊等重大战略合作框架。其二,在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泛海域,大力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沿海港口到南太平洋、印度洋并延伸至欧洲。在广阔的海域展开合作,连接海域资源,扩大海洋贸易。同时加紧海域安全协同合作,共同打击国际海盗和恐怖势力,确保沿线国际航道安全畅通。其三,在“一带一路”建设技术和资金方面,打造科技与金融平台,推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科技和金融领域合作。“要着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⑦周边国家大都是发展中国家,技术相对落后,资金比较缺乏,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国政府以真诚合作的大国心态,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推动建立了亚投行、丝路基金和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三大金融机构,为周边国家提供大额资金支持。另外还出台了多项行动计划和专项规划,为周边国家提供人才培训服务,加大人文交流,为周边国家提供人才与技术层面的支持。
推进“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的实施,须以增强自身战略定力为政治依托。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影响力日渐扩大,成为国际社会举足轻重的大国,难免会被世界其他国家视为威胁,尤其是我国周边的国家。由于地缘政治因素和商贸往来中的依存度,同时受“零和博弈”思想影响,因而周边国家对我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战略担忧与质疑。但我国始终秉持和平发展理念,绝不称霸,绝不以自身经济政治等方面优势来欺压他国,更无意主导亚太地区局势。关于周边国家,要打消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所产生的担忧与疑虑,增加对周边外交新理念的信心,必须增强我国自身战略定力。
首先,须正视周边外交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同时,宽容相待周边国家,妥善解决矛盾与分歧,诚心诚意推动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共享发展红利。其次,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抵制短期利益的诱惑,克服外交困难,化解紧张局势,锻造自身战略定力。与此同时,要始终保持战略方向的清晰性与稳定性,准确、及时地释放外交信号,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良性互动,破解“修昔底德陷阱”和“国强必霸”的思想藩篱,增强周边国家对我国的战略信心,避免周边国家对我国不必要的战略焦虑。以成熟稳健的大国心态和清醒的战略头脑,客观冷静地处理与周边国家间关系,以实际行动消除疑虑,有效解决外交问题,稳定周边关系大局,以高度的战略定力持续推进“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的落实。
推进“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的实施,要以提升国际话语权为重点方向。在国际舞台上,目前仍是以美国为核心的传统西方大国所主导的话语体系,中国的国际话语传播平台相对较窄,传播力度不足,难以满足周边外交新理念的传播需求。且近年来,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不遗余力渲染和传播针对中国的负面言论,如“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肆意诋毁中国的国际形象,使周边国家对中国产生疑惑和担忧。
“国际话语权是大国建构国家身份的重要手段,通过理念优势将实力优势转化为政治影响力,发挥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⑧为此,一方面,我国要着力提升现有话语平台的传播效率,激活国内主流媒体的对外辐射力,贴近中国和世界发展实际,创新话语表达方式;通过深入了解国外受众的民族背景与文化历史,通过国际平台展示我国外交理念,提升国际舞台上中国的话语普及性与可接受度。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提升我国的时代感召力和价值感召力。在中国崛起的进程中,不仅要做好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工作,还要注重与周边国家的价值融合,增加利益汇合点,传达好我国周边外交新理念,提高亚太区域认同度,以此凝炼中国崛起的价值维度,以正确的价值观、先进的发展模式、和平的外交理念融入到国际社会,展现出“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的时代感召力和价值感召力,提升国际话语权。
推进“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的实施,要以增强双边人文交流为文化纽带。在文化传统及社会历史上,中国与周边国家自古以来交往频繁,历史悠久。中国和多数周边国家同属东方文明形态,文化联系千丝万缕。
为此,一方面要继续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化中政治包容、文化兼容的人文基因,强调“和”“合”思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尊重各国文化差异,借鉴周边国家的优秀文化和文明成果,求同存异,兼容并蓄。以开放包容的大国姿态,着力开展文化外交,在与周边国家文明交流中实现平等对话,加深相互理解和彼此认同,消除国家分歧与民族隔阂,促进文化间交互融通。另一方面继续扩展双边人文交流领域,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来自亚洲47个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及国际组织的1352位会议代表共同出席大会,聚焦“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主题,共商亚洲文明发展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开幕式上指出: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共同创造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美好未来。他还强调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要进一步创新文化交流形式,包括出境旅游、交换生教育、科技研发合作等方面,增进彼此间认知与理解,这有利于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民心相通,中国民众与周边国家民众的相知相亲。尽管各国客观上存在着文化形式、民族历史、生活习性等方面差异,但以双边人文交流为文化纽带,有利于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差异,增进国家认同与人民情谊,共同致力于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
注释:
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97页。
② 卢光盛、许利平:《周边外交“亲诚惠容”新理念及其实践》,《国际关系研究》2015年第8期。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1页。
④ 刘建飞:《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基本框架论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18年第2期。
⑤ 陈瑞欣:《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理念与实践的新发展》,《当代中国史研究》2017第3期。
⑥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06页。
⑦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6页。
⑧ 陈小鼎:《中国周边外交新理念的国际话语权塑造》,《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