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乃燕,彭俊桦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它至今仍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只有“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1],才能更好地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走进群众、深入人心,从而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凝心聚力。
任何社会要向前发展,都不能割断与历史传统的联系,这是由于“传统文化是一个客观存在,是我们前进的现实基础”[2]。对此,我们可以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为从理论上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延续性,我们可以简单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首先,马克思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说明,人们周围的感性世界“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奠定的基础上”[3]。因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所以,人们现有的精神成果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并将继续影响后世。列宁则具体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不能凭空臆造新的无产阶级文化,而是要“根据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无产阶级在其专政时代的生活与斗争条件的观点,发扬现有文化的优秀典范、传统和成果”[4]。基于此,列宁鼓励青年们要自觉运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针对中国的具体实际,毛泽东明确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5]并强调我们要批判地借鉴历史传统。由以上经典作家的论述可见,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旧的社会意识形态在它原来所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消失之后,还可能继续保存下来,为新的社会形态服务。因此,依据这一科学原理,我们可以在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6]。相应地,在现代社会发展理念上,我们也应当合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践行现代社会发展理念提供丰厚的精神沃土。
从理论回归到现实,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越来越重视发挥传统文化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而西方发达国家也时刻警惕非主流文化冲击本国传统。一方面,“二战以来,马来西亚为强调其民族统一性而坚持以马来语为国语;以色列决定将长期以来仅仅用于宗教仪式的希伯莱文重新恢复为日常通用语言;一些东方领导人和学者为了强调自身文化的特殊性而提出‘亚洲价值’观念”[7]。另一方面,超级大国美国也相当重视维护其西方文明传统,正如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所指出,由复杂而多元的文化构成的国家不可能具有持续和强大的内聚力,“摈弃美国信条和西方文明,就意味着我们所认识的美利坚合众国的终结”[8]。与此同时,除美国之外的其他西方国家也担心本国的传统文化日益弱化乃至最终消失。前西德总理施密特曾指出,随着全球化深入推进,由美国主导的娱乐工业文化正在危害各国的文化传统,他呼吁“从现在来看我们欧洲人和德国人必须谨慎从事,防止全球化来侵蚀我们自己的语言乃至文化”[9]。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也强调:“我们国家的前途处在危机关头——既然我们热爱这个国家,我们就要保存它的独特性、它的根和它的传统,并把这些时代传下去。”[10]由上可见,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代社会,民族传统文化仍然发挥着凝聚社会思想共识、维护民族个性的重要作用。换言之,全球化下,各国的发展仍需扎根于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
习近平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1]只有深入挖掘“五大发展理念”的传统文化底蕴,并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凝心聚力的作用,才能为弘扬和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创造良好的思想文化条件。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11]确实,在科技发展史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从东汉末至元代的千余年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12]尤其是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活字印刷这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具有重要贡献。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周易》所倡导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彖传》)革新性理念一直对后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思想根据,又在于“天地革而四时成”(《周易·彖传》)。正因为世界万物是不断变化、永恒发展的,所以必须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去“与时偕行”。关于创新的理念,中国传统的另一部经典《大学》提到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为人们所熟知。该名言以商汤讨伐残暴的夏桀之后通过时刻自省以不断进步的事例,向人们传播着通俗而深刻的道理:与时俱进是个人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基本动力。
反思历史,我们深刻认识到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所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列为“五大发展理念”的首要位置,这体现对“自强不息”这一传统观念的合理继承和创造性发展。正如习近平所说:“我相信,只要13 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创造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13]
注重协调,指的是统筹兼顾各方面情况,增强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它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这一理念,也可以从中国传统的“中庸“”和谐”理念中找到源头。一方面,传统儒家历来视“中庸“”和谐”为主要价值标准,《论语》提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指出通过礼来协调人和人、人和社会的矛盾,以使社会和谐发展;而《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旨在说明人们将道德修养到中和的境界,就会明了人类和天地的万事万物的关联性,从而学会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另一方面“,道家强调‘不争’,墨家提倡‘非攻’、‘尚同’,与儒家之强调‘和谐’有相同之处”[12],这更加体现了中庸和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中庸和谐”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乃至个人自身和谐发展的理念,至今仍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倡导绿色发展,就是通过正确认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古代中国总体上以“天人合一”观点为主导。例如,《周易》较早提出“天人协调”观,指出“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文言》),希望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预测、判断自然的发展变化,在引导自然的过程中达到人与自然协调一致。在上述思想的基础上,汉朝以来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具体而言,“天人合一”体现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第二,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服从这普遍规律;第三,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第四,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调谐。[12]
当前,我国的资源状况、环境形势迫切要求我们秉持绿色发展的理念,而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我们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无疑具有重要借鉴。
厚植开放,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全球构建广泛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前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共赢的理念,也可以从古代中国找到思想源头。传统经典《尚书》提出:“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尧典》)这里的“协和万邦”是古代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原则,它所强调的是,不能通过扩张、武力的手段使其他国家和民族臣服,而是在维护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独立性、自主性的前提下,通过道德教化以感化其他民族,以达到和谐共处、天下大同的目标。另一方面,从历史发展来看,古代中国虽然也有战争动乱和改朝换代,但是从主流看,中华民族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和平共处、互利共赢,而非恃强凌弱、霸道扩张。
当前,尽管我们面临更加复杂、多元的国家环境,面临强权政治、文化霸权的阻挠,然而这不能成为我们关起门来发展的借口,只有在新的时代借鉴“协和万邦”的传统理念,才能加强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和对话,促进国与国平等互利、共同繁荣,从而为我国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共享指的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它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且反映了中华民族“民为邦本”的优良传统。《礼记》经典地描绘出大同世界的景象,即“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之所以推崇这样的大同世界,就是出于“民为邦本”的价值考量。而孟子较早对“民为邦本”思想做出详细阐发。针对战国时期重君轻民的社会倾向,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主张政府应当关注民生、减轻赋税、减少战争,并劝告君主“与民同乐”。“天下大同”与“民贵君轻”的思想,都充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地位的重视,体现了劳动产品由人民共享的愿望。今天,虽然从总体上看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但是,我们还面临贫困人口规模还很庞大、民生改善的任务依然很重等问题,只有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借鉴和传承“民为邦本”思想,才能更好地激励我们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断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14]的价值目标。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4]我们应当充分发掘和提炼“五大发展理念”所对应的传统发展观念精华,并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运用于“五大发展理念”弘扬、普及与践行的过程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传统文化要有扬弃地予以鉴别和继承,特别“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1]。因而,应当首先做好传承和升华中国传统发展理念的顶层设计,为新的改革实践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具体而言,这一顶层设计应当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方面,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有扬弃地鉴别传统发展理念。传统理念有其赖以产生的特定经济、社会土壤,所以,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它具有明显的两重性。其优秀部分,仍然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理论资源,而其相对保守、落后的一面,则与当代社会不相适应。例如,虽然古代中国“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深远,但是,明清时期的中国却由于不重视科技发展,日渐在经济上落伍于西方先进国家。而对于为什么科技发展在古代中国后期停滞不前,美国华裔学者熊玠的看法不无道理,他认为,“这也许是因为渐趋完善的科举制度将个人的才智都引向仕途等并无创造力的职业,使才俊们远离了对发明和致富的追求”[15]。此外,虽然古代中国以“协和万邦”处理民族关系,但是另一方面,不少古代思想家却秉持华夏中心主义,他们认为“华夷之分是文化高下之分,华夏族文化最高,且居于天下之中”[12]。可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应当首先鉴别和剔除其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因素。
另一方面,对一些具有永恒价值的传统发展理念精华,还应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升华。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依据时代的要求和特征,根据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自强不息、中庸和谐、天人合一、协和万邦、民为邦本等传统思想加以改造和提升,赋予它们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增强它们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在对“五大发展理念”所对应的传统文化进行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应当把积极向上的传统思想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使之为推动“五大发展理念”大众化服务。而弘扬“五大发展理念”,应当首先把握好这两个重点:其一,教育引导。教育引导是弘扬“五大发展理念”的基础性工作,应当针对不同群体,有目的地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开展教育普及工作。首先,通过培训、讲座、调研等形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正确理解中国传统发展理念与“五大理念”的关系,掌握五大发展理念的思想渊源和基本内涵,进而带头弘扬五大发展理念,为人民群众树立良好榜样。其次,在各级学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出版传统文化典籍、名人讲座等多样形式,引导学生有扬弃地学习自强不息、天人合一、民为邦本等传统文化思想,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源头活水,从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增强对五大理念的亲切感、认同感。
其二,舆论宣传。2016年初,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16]当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是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针对中国发展所面临新情况、新问题的及时回应,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遵循。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五大发展理念”,应当“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11]。因而,新闻媒体应当将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后纳入五大发展理念,并用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使五大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此外,还应当随着形势发展,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及时创新工作理念、内容、方法等,尤其要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除了顶层设计和宣传教育之外,为了更加广泛、深入和持久地弘扬五大发展理念,还应当借鉴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在日常治理中彰显“五大理念”精神。其一,完善日常管理机制。应当加强和改进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建立权威的政府管理制度,保护和传承与“五大理念”相对应的传统文化思想,为推动“五大理念”大众化提供良好的文化条件。其二,建立政策保障机制。着眼全局,建立多方协作交流机制,把党政机关、高校和社会科研机构和企业单位的力量整合起来,加大对相关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以此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为立足于传统文化的“五大理念”弘扬途径、方法等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不断推动“五大理念”深入人心。其三,健全监督考评机制。各级企事业单位应当紧紧围绕“五大发展理念”精神,充分考虑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作用,将“五大理念”逐步细化为可供考评的具体指标,作为衡量领导干部的重要因素;并在日常工作中,形成相关的监督机制,以确保弘扬“五大理念”常规化、常态化。此外,还要建立有效的赏罚激励机制,把遵循和弘扬“五大发展理念”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发展关联起来,以此营造弘扬和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