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程子
红红火火的一年,从收获春联开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在《元日》中专门描绘了贴春联这一自古流传的文化场景。春节虽然已经过去,春联却留在了不少平江街道居民的大门上,留存着喜庆与祝福。而这些春联,都来自节前在玄妙广场举办的 “我们的节日”送春联活动。
猪年已至,又一年的苏式生活,开始了。
当天在现场的既有家国主题原创春联现场书写,也有充满浓郁节庆氛围的“锦鲤大礼包”送到困难居民家中。近30位书法家挥毫泼墨,一副副春联写出了欢乐祥和的节庆气氛,也道出国之昌盛,传播文明新风,引得市民、游客排长队领取。
说到这个新春活动,平江街道的居民还记忆犹新。上午9点半,活动刚开始,前来领春联的市民就排起了长队。夏林珍和老伴夏仁海排在中间,领到三幅春联后,老两口笑得特别开心。夏林珍说:“看了晚报上的送福预告,我和老伴特意起了个大早,从光福赶过来,七点不到就出门了,想拿两幅书法家的手写春联给两个女儿都送上一幅。”
15岁的丁思竹和双胞胎妹妹丁思安拿到了心仪的春联后,高兴地让身边的小伙伴给自己拍照。妹妹丁思安说,现在提倡环保过节,鞭炮声没了,贴春联成了留住年味的一种方式,让生活充满仪式感。现场,除了热情的市民,还有许多拖着行李箱的游客。一队从上海来的12人旅行团,也被写春联现场热闹的气氛吸引。他们每人都领到了一张“福”字,集体举着“福”字在玄妙观前合影留念。“这个‘福’字可是此行的意外收获!”领队张女士开心地说。这个年,红红火火。
春联只是一年的引子,在以民俗为主题的活动深入人心,挖掘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引导广大群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居民的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上,平江街道一直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做了许多努力。
对于传统苏州人来说,“冬至大如年”,因此平江街道的大年活动,是从泰伯庙的冬至大典开始的。81声钟鼓齐鸣、舞狮开道,幡旗仪仗队开始鸣锣前进,执事拥护着公祭人员,从牌坊门外走至泰伯庙大门前,鞠躬致礼、恭读祭文、净手上香、施礼祭拜……上百名市民共同缅怀先祖创城之史,追寻苏城变迁的沧桑之路。此外,持续近一个月的活动还以传统、温情、变革为主题,深挖节日背后的“道、孝、祭、礼、俗、乐”的人文意义和民俗特色……由平江街道主办的“冬至大如年”作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已经连续成功举办四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平江街道以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不断将其发掘、具象,注重内容和传承,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节令节气活动:立春,是走进娄江社区写春联,迎春纳福;惊蛰,一起去新湘苑社区做香囊、挂香囊;春分,跟着鼎尚社区学习画蛋、立蛋;谷雨,去旧学前社区“雨生百谷”健步走……人们再次感受到,姑苏的二十四节气,总是有滋有味。
“‘二十四节气’能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既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重视自然规律和生态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平江街道将24节气引入辖区的23个社区中,以‘冬至大如年’为龙头,制定全年推广计划,用吴风节令丰富我们的节日内涵,提高我们的文化认同感,从而达到传承优秀文化的目的。”平江街道综合处副处长周立平说道。
在平江街道,总有着浓郁的传统节日氛围
这两年,在平江街道生活的居民感受到的传统味道更浓了。而这,也得益于街道推出的文化传承活动。
早在2017年,第一期“走近平江”讲习班就开课了。讲习班坐落于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平江路活动基地,面向社区群众、基层企业及游客(旅游、研学等),以古城保护、文化新经济、非遗传承、全域旅游、社区治理等为主题,邀请知名专家教授、艺术传承人、文创企业家等,以授课、研讨、实践、现场教学为主要形式,传播优秀姑苏文化。作为平江街道发展旅游产业的创意项目,它肩负着传播文化的使命,一直在定期、持续地开展下去。
2018年,平江街道还开展了大量有关非遗的讲座、展示和展览工作。目前平江街道辖区内涉及到的非遗品种共有9大类,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小吃制作技艺、明式家具制作技艺、戏剧、传统美术、曲艺、传统医药、民俗。此外,还拥有祯彩堂缂丝馆、苏扇博物馆、炉缘雅舍铜炉艺术馆等一批生产示范基地和传习所,免费对外开放,义务为游客、居民、学生群体普及非遗文化知识。
“近几年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平江街道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通过科学论证,运用文字、录音、摄影、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和载体,整理、记录下原生态的非遗资料,给每一个非遗项目建好档案,保护非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广大居民保留原汁原味的文化记忆”,姑苏区平江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刘勇这样说。文化传承,在这里越来越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