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丁云
桃花坞社区有三口名字差不多的古井:周王庙井、周王济急井、周王庙济急会井。名字这么相似,会不会有重叠?但三口井的地址不一样,分别在王庙弄28号周王庙内,周王庙弄22号前,高墩弄1号前。周王庙济急会井离得有点远?不,周王庙以前大得很,或许延到了高墩弄。密密麻麻的古井就像一副跳棋,而古城就像一副棋盘,这些“跳棋”把“棋盘”的历史一一串联,并记录了下来。
金阊街道域内周王庙弄28号院子里的古井,根据井圈上刻的年款“康熙三十二年”字样,判断这口井距今已300多年历史。主人周正华20岁搬入居住,今年81岁,相伴已整整60年。
虽说已有300多年,井水依旧清爽甘冽,每到夏天,依旧被用来冰镇西瓜,而到冬天,井水温暖宜人,用来浆洗衣物,不会冻手。周围的居民也用这井水洗衣、浇花。
为了使这口井长期保持清澈,周正华用木板制作了井盖,不用时盖上,减少树叶、尘土飞落井里。每年用自制的清淤小铁耙清理井内淤泥,保证水质。
前两年,一些操着外地口音的陌生人闯进他家院子,打听古井历史,直接对着井圈拍照、研究,更有人直接询问收购井圈的价格。周正华一一回绝。现在,他在院里养了一条狗,用水泥将井圈固定住,并将院门紧闭,不让陌生人出入。
苏州的水井,能老到什么程度呢?徐刚毅曾撰文说过,上世纪曾发现过战国土井、汉代陶圈井、汉代井、唐井等。而现存古井,也大都属于宋代以后。古井一般的辨认法是看井圈上的文字,但井圈是会迁移变化的,清光绪戊子年周急局在疏浚了一大批水井之后,便换上了“元邑官井”的井圈,所以不详细考证井壁是很难确定年代的。
古井除了供老百姓日常使用外,用途还有许多。有屯军所用,有压城中火患所备,还有止疟泉,史载祷水煎服可疗疟痢。有点缀景观之用。此外,挖井以示纪念的也很多。苏州古井有许多是义井,有些是积善人士捐资助建,而有些为超度亡灵所凿。
桃花坞社区的古城保护小组成员凑一块儿,说到今天要把古井保护好不容易。一是井本身。井圈要保护,周边的环境很重要。不要让人误以为这口井已经废了,或没人用了,那就乱来了。要像桃花坞社区这样,安排责任人定期去巡视一下,情况就很好。二来是水质。这个很难保证,一不小心就会坏。今儿看着挺好,过两天附近阴沟一漏水,渗到井里就不行了。再比如有的井,相隔不远就是厕所,味儿渗进去了,没法再用。
井水水质,与环境、地势等息息相关。上世纪60年代,海红坊附近一家豆制品厂的关系,周围数口井全部受到牵连。井水要常用,常用常清,才会不断有地下水或泉眼里的水冒上来。
苏州城曾大大小小过万口井,除了小巷里的,还有很多深藏在院子、天井内。古井的井圈艺术造型丰富,有单眼井、双眼井、三眼井、四眼井,单眼井的造型有六角型、八角型、圆筒型、匏瓜型、四方莲花型、盂形和石柱围合形等等,井圈质地也有青石、黄石、武康石、花岗石、水泥和砖砌之分。
当年井水是人们生活用水的唯一来源,人们保护、珍贵的意识非同一般。谁要是污染了井水,就是公敌。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提升,井成了一种摆设,一步步走向衰落是必然。
40多岁时,周正华下过井。附近造房子,结了个水坑,把水都引去了。他借机掏干净井里淤泥,买了黄沙、石子、水泥,全部铺好。后来房子完工,水坑填平,井水又回到了井里,此后一直水质清澈。他也一直与街坊邻居坚持使用这口井。
过去清井,得一桶水一桶水地吊干,一口四眼井4个人几个小时吊不完。而且很多井有噱头,上面看着井口还好,到下面一看里面大得很。古井保护小组的街坊说到兴奋时讲,上世纪60年代清井时,眼见井下什么都有,菜刀子弹,甚至有人将珠宝藏井里头。现在,水泵抽水容易得多。清完,水自然会慢慢渗回来。到夏天,社区分发苏打饼,撒到井里起消毒作用。
徐刚毅讲,随着城市建设,古井正在消失,包括一批珍贵的水井。但作为历史遗物,古城少了古井,是一种缺憾。苏州古井大多有些来历,发掘出内涵,可以当作一种文化,读成一门历史。当古井与庙宇宫观祠堂会馆公所和名人故居珠联璧合在一起,文物就会更显出灵气,古迹也愈见深沉。还有些古井位于街巷深处、老宅门前,兼实用与景观为一体,是姑苏独特的小巷风情。
老周说,常州来的周琼成了苏州一带玉器工匠的首领,清朝时,行业为了纪念他建了周王庙。老周不知道,周王庙的来历比他知道的要久,全称周宣灵王庙,始建于南宋。现存石碑记载,清同治九年(1870)周王庙重修,为珠晶玉业公所。曾有镇庙之宝大型碧玉三足蟾蜍,现藏苏州博物馆。直到20世纪50年代,那里还占地约3300平方米。后存三座殿宇和一口康熙古井。这就是周正华家那口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