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韩光浩
在吴地历史中,有着不少让我一直心心念念的神秘。
一个“蛮”字曾激发起我的兴趣。南蛮之族,粗鲁无教,在中原中心主义的天下观中,西戎和东夷、北狄、南蛮合称四夷,甚至泰伯奔吴之时,吴地也被后世描绘成未开化之域。然而,越来越多的当代考古成果证实,彼时的南蛮,绝非有人认为的“蛮荒之野”,反而是文明之源。
蛮,蛇种,从虫,这个字,是说一条虫。可是为什么吴语说蛮好,蛮又怎么是好的意思呢。翻开《说文解字》,蛮字上半部的亦字,一个丝字分成左右两半,当中是一个言字,下面是一个虫字。虫会像讲话一样吐丝,那不是吴人擅养的野蚕么。史载吴楚之间,曾为争桑而浴血大战,养蚕、缫丝……甚至断发文身,人体“彩绘”,居然都是吴人的一代风尚。
这些先人流传至今的密码,在苏州,触目皆是。而在我心中,西部苏州就是一座藏有太多秘密的城市。
在中国人的世界里,有个传统的说法,叫万物有灵,天人合一,说的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其实,也就是文化和自然的关系,其中隐含着一种“天地大逻辑”,山温水软,造就了温文尔雅,也塑造了儒雅平和,这是一个无与伦比,天造地设的“大逻辑”。得之天地,必感应天地,故西部苏州,如今的苏州高新区手艺兴、歌谣汇、仪式盛、风俗多。这些在这块土地上衍生的梦境与现实,给人们无数个与心灵的微妙契合点。
天地、诗情、手艺,这样的身、心、灵相应的大逻辑,不但构成了苏州高新区的资源特征和人文情怀,也是全面认识和了解高新区非遗产业发展进程的重要历史背景。在邈远广袤的文化时空里,它隐现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意。
一
气,是古人观天法地得之的秘籍。东方医学说人生病了是气没走顺,中国美学对“气”也多有论述。2500多年前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500多年前谢赫,将“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800多年前朱熹,谈到艺术的审美理想时,以“气象近道”,形容艺术理想美的极致。中国文化是一股气,若气不连贯,很容易前功尽弃,如同作品中的线条,唯有气势贯通,才能笔断意连。
而这样的气场之像,可以在朗日晴空下,登大阳山,极目远望,或打开一张地图,细心品味。可见高新区西临太湖,南接运河,其间,曲曲弯弯,长长短短的河流编织成一张密集的水网,方方圆圆,大大小小的湖荡连通着一顷接天的水域。山水连绵,湖光山色。负阴抱阳,一域福地。那是西部苏州的气韵与章法。
《百工遗韵》作者韩光浩
太湖古称“震泽”,太湖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尤其是作为苏州地区古代文明的源头,已是不争的事实。吴地文化的本质是水文化,水乡泽国的生产生活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水文化,并进而发展提升为极具地域特色的吴地文化。近代考古研究证明,太湖区域早在六七千年之前就有农田水利建设,农用工具、古村落遗址,特别是临河傍湖的聚居生活习性、稻作农业的生产方式、干栏式的建筑住所、对神灵的敬畏和祭祀仪式等等,更是明确地揭示了苏州古代文明的开端和太湖流域文化及环境之间的深厚渊源。从捕鱼食鲜、勾角引丝到象天法地、对酒当歌,西部苏州有着让人心头一亮的感悟与智慧。
风吹太湖浪千叠,中有流不尽的英雄血。而葱翠绵延的阳山山脉,更深藏着太多吴王家族的密码。登阳山之巅得以谋天下,“吴中主山”阳山横空矗立,这是吴地满溢王气之穴。天下之壮美,对几代未及问鼎中原的吴王来讲,是莫测的,然而,泰伯奔吴,从阳山之侧带来了礼乐风尚,吴越楚争霸,又将异域文化旋入太湖之滨,此后一如山脉流转,负阴抱阳,这片水土藏着雄强的心灵走入柔婉的外相。从好剑轻死、取人首级,到工艺其事、雕核刻玉,西部苏州有着不可磨去之风流气场。
太湖流域海陆变迁,先有“泽国”,后有“水乡”,其后又有一条惊世骇俗的大运河流经身旁。自然的湖,巍然的山、流动的河,三者合一,造就了不一般的世间定式和天地乾坤。大运河对接了北方的雄强之气,也将江南的诗性文化输送到了北方。南北文化和人物的交流互动,使得这里沃野绵延、稻浪飘香,山青水绿,诗韵款款,阴阳交融,通融华章。物质文化以山水为基础,精神文化如建筑、戏曲、工艺等同样蕴涵了丰富的“山情水性”,“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对高新区而言,不仅是形象的,更是哲理的。
高新区是一座山水城市,是一座人文城市,也是一座创新的城市。这三个概念是独立的,但实际上更是一体的、相通的。山水城市是“因”,人文城市是“果”,而创新则是这因果之间的转换要素。从圣贤先哲到爱国思想家,从科技专家到能工巧匠,从政治家到军事家,许多流芳百世的杰出人物都在高新区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频频出现。而具有文人气质的人才群落、吴门医派、香山匠人、工艺大师、刺绣名家等,都因其名扬四海而成为这里的一大特色。西部苏州整体概念上的文化气质正是在这种城市氛围的熏陶下,不断积累扩散、绵延久长。
二
中国的艺术首先是中国哲学的外化。它对天地自然的认识与表达、体验,造就了一方水土的品位、见境和美学情操。因此,认识万物之灵长,西部苏州的天地循环中一个关键的文化“基因”就是苏州人本身。
渔猎尚智,啸歌通慧。西部苏州的天地气韵、自然章法带着和这里人们心心相印的起承转合,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苏州一带的先民原始最优特色的生产活动有两种:一是渔猎,另一是稻作。而这两种活动是由于地域环境使然,却对苏州文化内涵及其脉络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远和重大的影响。
古时,在陆地上捕猎主要需要的是勇气和力量,相比而言在水中,尤其是在大江大河中则更需要凭借智慧和巧妙。渔猎作为一种比较高级的“智力游戏”,促使“尚智”从一开始就作为人的一种“基因”植根于苏州的文化土壤。与北方旱地粟稷相比,江南水田中的稻作农业又堪称是一种精细农业,它讲究耕作复杂、技术精诚,这种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作为最基本、最强有力的文化塑造力量,它把“精细”要素又奠定为苏州人的另一种“基因”。
作为渔猎生产的“尚智”与作为稻作生产的“精细”,两者之间相互促成,水乳交融,共同构成了苏州人在文化生成中的逻辑起点。其后,中国历史上的三次衣冠南渡与人工开挖的大运河一起,让南北二元的中国文化轮回流转,多元互动,能量互补、融合贯通。既影响了大户高门,也能濡染柴门市井。
这一时间漫长而又品质高尚的旅程,也是这方水土担负这中华雅文化保育的历程。而经过了不间断和无止境的涵养、陶冶、滋润、调适,最终凝成了高新区人特有的文化气质和文化风范,也形成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它们涵盖了物质形态,非物质形态的许多方面,它们至今仍熠熠生辉、璀璨夺目。
三
一阵风吹来千古绝唱。
历代关于西部苏州的歌咏绵延不绝,这里湖山秀美,人文繁盛,物产丰饶。这片土地已通过无数诗词歌赋、风俗文集乃至民间谚语活在了人们的梦境中:无论春风十里,还是素雪万朵;无论荷香映日,还是梅绽破玉,全都清朗明丽,美轮美奂。千年积攒的锦绣文字拥有强大力量,足够人们绘出自已梦中的江南。
西部苏州,是一片文化沃土,从这里走出去,散布在海内外的那些优雅的人文篇章,精美的苏工苏作,动人的弦歌曲赋,生动无言地叙述着一个个早已逝去的历史生活片断,揭示着吴地人在日常平凡的生活中是如何用丰沛的心灵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并不断滋生出新的审美追求。
他们的思想和情趣通过对天地的感悟、诗文的挥洒、器物的雕镂刻划、情动于中的吟啸歌咏、年复一年的民俗节庆而呈现在我们面前,令人感叹和神往。徘徊在文化的“丛林”前,人们似乎看到农人渔夫在太湖边放声生命的欢歌笑语,看见了良渚时的吴人握着简陋的工具在玉石上倾注自己对神灵的祈求,看到猛将在金黄的稻田里奔跑守护,看到了春秋的工匠围着火炉锻造名垂千古的神器利剑,看到香山匠人修筑馆娃宫的细致与用心,看到年轻的雕花匠在砖、木、石等材料上雕出逗人喜爱的吉祥图案,看到美丽的绣娘千针万线地绣出一片痴情......
岁月淘洗,留给后人的多是残章断片,但就是这些仅存的文化碎片,也依然彰显着美的力量和生命的能量。
如今,高新区现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就有22处之多,高新区的传统工艺美术种类繁多,春秋时期,已有刺绣、织席、酿酒业,清代和民国期间,有刺绣、织席、铁木、竹藤、雕刻、造园、家具等诸多行业,至今,仍有刺绣、缂丝、玉雕、石雕、核雕、红木雕刻、苏作红木家具、香山帮营造技艺等18大类传统民间工艺生生不息,45000余名手工艺者从业,一大批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在全国闻名遐迩。其次,还拥有吴歌、堂名等一批民歌戏曲文化资源, 个充满历史文化内涵的节庆风俗。
历史上这些大雅大俗的文化品牌,以相当的造诣,形成了西部苏州的文化特色,成就了西部苏州的文化内涵,延伸着白发苏州的文化脉络。
四
要体味一座城市,只有真正进入一座城市的肌理与心灵,才能觉出这城市的内好来。比如工艺,比如音乐,比如风俗,都是我们无限逼近这一块土地的隐秘通道。任何城市都会有大量外在的宣言、标牌,但在隐秘处,却暗藏着几个“命穴”,几处“胎记”。这三项,就是西部苏州文化所暗藏的“命穴”和“胎记”。
非遗之意,之品,之形,实为一体。意乃文心之韵,品乃建构之艺,形乃形式之美。三者构成了西部苏州的心灵史。天地通心手,心手通歌咏,歌咏通民俗,民俗通人心,一以贯之,这真与美还是回到人的自身,就像太湖的浪头随便你怎么打,还能回到你最初的地方。这一路走来,天人合一的密码无处不在,手摸的,耳听的,眼看的,都是先人留给我们的路标,词不达意,却言在像外。而这些美,跳得出,才能见的到,恍兮惚兮,大象存焉。这象就是华夏审美意识中不变的基因,中国人思维里恒定但又时刻变幻的图式和结构。
这宇宙之间的规律,这西部苏州文化之谜的答案,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