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波 孟娇 付伟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区域不均衡状况,无论是农村还是老旧城区均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群体,他们由于长期远离父母,得不到家长的陪伴与教育,许多留守儿童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均极大的影响着儿童们的健康成长,本文以城市部分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重点测量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水平,并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依据与支持。
关键词: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对策研究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结题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JB1316053)。
留守儿童是我国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以及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制而产生的特殊社会群体,随着我国经济化进程的加速,留守儿童的数量迅速递增。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远离父母,疏于看管,形成了诸多的问题。留守儿童犯罪率一度占未成年人犯罪率的70%,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关注,很多学者也开始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纷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
1 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
“留守儿童”这一概念首先出现在上官子木1993年所写的《隔代抚养与“留守”儿童》一文中,一是指因父母出国工作或求学而留在国内的儿童;二是指因父母外出打工而滞留老家的农村儿童。之后关于留守儿童的定义众说纷纭,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年龄界定、父母双方是否均外出打工和是否局限在农村三个方面。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对留守儿童进行了明确的界定:“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新的界定明确了之前的三方面纷争,即年龄是16周岁以下,父母双方均外出,不限定农村、城市。
总结来说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长时间不回家,将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寄托在朋友或亲戚家,孩子的年龄为6-16岁。
2 方法
1)研究对象。本文以齐齐哈尔市城乡结合部学校中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实地调研学校留守儿童的基本现状,并从中选取54名留守儿童,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的测评,以期发现他们因留守而带来的一些心理问题,并分析、研究形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最后尝试从家庭、学校、政府、自身等各个方面提出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2)研究工具。本研究工具是周不成等人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改编而成。问卷主要由原量表中学习焦虑,人际交往,自责倾向、身体状况和效度量表的部分题目构成,问卷信效度良好。问卷数据采用SPSS11.0进行统计处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依照实际的内容来研究,不同的内容量表都是由10-15个题目构成,其中包含了一百道题目,总共包括“是”和“不是”两个选项,如果答案为“是”就记作“1”分,如果答案为“不是”就记作为“0”分。根据常模来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总分转化为标准分数,如果分数越高,那么所表现学生的焦虑感更为强烈,超过65分那么说明了总体焦虑感更为强烈,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64分之下则要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各内容量表来分析,从而这样才能够对内容量表的得分状况作出分析,相关研究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量表在信度和效度的要求存在不同之处。
3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根据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结果,我们可以从每个分量表得的均值中看出,本次调查数据中,留守儿童的孤独倾向在8分以上的(含8分)的人数最多,之后則为冲动、恐怖倾向和身体症状等。其中恐怖倾向占到了18.4%,身体症状占到了15.2%,对人焦虑和自责倾向分别为8.0%和3.1%,过敏和学习焦虑则为3.6%和1.6%。
4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家庭原因。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每一位儿童成长的必要条件,父母双方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导致儿童社会化发展进程的缓慢。儿童时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也会导致许多儿童对他人的不信任,对社会缺乏一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大体上来说,3岁到7岁是儿童人格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如果3-7岁这一阶段缺失父母关爱的话,就会使儿童很容易导致人格障碍,进而给社会带来了相应的负面影响。
2)学校原因。由于性格等心理原因,当留守儿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遇到心理问题时,他们通常会出于对教师的敬畏,而不愿意将自己的困惑与教师进行沟通。与此同时,在当今应试教育的现状之下,教师们也大多会关注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而忽略心理问题的存在。学校重视和强调学生学习成绩已是当今教育界的普遍现象,许多学校对学生心理辅导重视不够,没有实质性心理健康教育措施。许多偏远、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小学生甚至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师。
5 建议
1)家庭监护。敦促父母积极参与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环境。父母的角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是不可代替的,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需要父母的陪同以及参与。一方面,父母外出务工期间,要不定期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充分了解孩子日常的生活习惯、学习生活环境以及思维方式所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父母还需要扮演朋友的角色,让孩子做到有问题、有困扰时第一时间联系父母,增强孩子的内心安全感,树立安全意识,加强与孩子之间良好的沟通,并学会表达爱意与给予家庭的温暖。
2)社会律法保航。落实留守儿童相关律法,保障各部门履行相关职责。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明确提出对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协调和监督检查职责、教育部门职责等方面进行依法强化与落实,从家庭、学校以及政府多层面的保护与监管留守儿童,真正建立起留守儿童保护网。
3)心理引导。学校要定期开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首先,学校要了解到学生的基本资料与相关信息,及时针对个体实施相关的补贴政策,定期或不定期给留守儿童发放生活用品;其次,班主任要第一时间了解到班集体状况,杜绝“小群体”的出现,增强集体感,使孩子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力量;最后,学校和班级应定期开展比赛以及相关活动,鼓励留守儿童的参与,从而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孩子的积极性,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塑造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各公众机构应当协调帮助对留守儿童生活情感疏导。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疏导,家庭和学校作为主要角色的同时,其他公众机构也应当积极参与并提供一定的帮助。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到留守儿童的内心真正所需,秉持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对其提供帮助和支持。部分福利机构可以为有需要的留守儿童提供爱心家庭寄养,保证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照料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于要求转学的留守儿童,教育部门以及相关机构可提供协调性保障措施与政策,落实其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上官子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J].神州学人,1994(6).
[2]李亦非,张海燕.农村地区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的情绪状态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2).
[3]候洋,徐展.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自卑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8).
作者简介
张绍波(1969-),男,汉族,齐齐哈尔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孟娇(1995-),女,齐齐哈尔大学2018级心理健康方向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