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媛 郭席亚
【摘要】目的 探讨在进行精神科安全护理期间预见性风险评估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03月~2018年04月我院收治的精神科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奇偶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进行安全护理模式的研究。对照组采用传统安全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预见性风险评估模式;最终就两组精神科患者风险发生率展开对比。结果 同对照组精神科患者风险发生率(46.67%)对比,观察组(13.33%)获得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人员对于精神科患者合理选择预见性风险评估模式完成安全护理工作,对于风险事件的减少可以发挥显著效果,从而对于精神科患者生活品质提升做出保障。
【关键词】预见性风险评估;精神科;安全护理;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01
对于医院精神科患者而言,呈现出的特殊性显著,因为病情等系列因素的影响,所以出现风险事件的概率较为明显,对此确定有效方法对于护理风险起到规避作用意义显著[1]。本次研究将针对精神科患者确定最佳模式完成安全护理工作,以此说明预见性风险评估模式应用可行性。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03月~2018年04月我院收治的精神科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奇偶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进行安全护理模式的研究。其中,对照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19~79岁,平均年龄(54.79±4.25)岁;观察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21~81岁,平均年龄(54.82±4.26)岁。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精神科患者在进入医院后,合理进行安全护理模式的研究;对照组:选择传统安全护理模式展开;观察组:选择预见性风险评估模式展开;对于对照组,主要就精神科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评估,就系列常识进行对应教育等展开;对于观察组,首先针对性完成风险评估小组创建,就精神科患者的基本情况,对应展开风险评估工作,之后合理完成风险评估表的制定,表格内容主要集中于患者配合程度、情绪表现、躯体状态、精神症状以及攻击方式等方面。之后,对潜在性风险进行有效评估。之后依据评分结果,从低、中、高三个级别对精神科患者存在的风险进行划分,安排护理人员展开对应护理工作。对于处于高风险级别的精神科患者,需要将管理力度充分加强,护理人员需要对全面监控做出保证,期间通过制定心理辅导方案展开对应心理辅导[2]。具体在监控过程中,对于呈现出异常状态的精神科患者需要对制止的及时性做出保证。对于处于中风险级别的精神科患者,可以利用心理辅导将防范力度显著加强;对于处于低风险级别的精神科患者,就其行為状态以及精神状态,护理人员需要认真观察[3]。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精神科患者风险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风险发生率)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同对照组精神科患者风险发生率(46.67%)对比,观察组(13.33%)获得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医院对于精神科患者开展安全护理工作,对于患者安全指数的提高可以获得显著效果,期间预见性风险评估的有效应用,能够对精神科患者表现出的风险程度进行充分识别,从而依据低、中以及高三个风险级别展开针对性干预。对于高风险级别患者,需要将管理力度以及干预力度均充分加强,将患者异常情况出现概率显著降低;对于中风险级别患者,通过将心理辅导力度加强,改善患者症状表现;对于低风险级别患者,通过将患者身心监测力度提高,可以对患者病情好转奠定基础。
本次研究中,同对照组精神科患者风险发生率(46.67%)对比,观察组(13.33%)获得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证明预见性风险评估模式的合理应用,在风险事件发生率降低方面可以获得确切效果,进一步说明其于安全护理中应用可行性。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对于精神科患者合理选择预见性风险评估模式完成安全护理工作,对于风险事件的减少可以显著促进,从而对于精神科患者综合状态的改善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温彩娥,杨 毓.精神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其安全护理管理策略[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28):115-116.
[2] 魏明琼.护理风险管理在精神科安全护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24):23-24.
[3] 杨 为.预见性护理对提高精神科患者安全护理质量的效果分析[J].现代医学,2014,42(10):1243-1246.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