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玲 付明
成都市青白江区以“人才新政30条”“产业英才引进计划”等多项人才政策为引领,深入推进全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为技能领军人才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交流平台,拓宽高技能人才成才之路,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效率。
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企业培养、院校培养和校企合作三种方式,本文以成都市青白江区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情况为例谈几点粗浅认识和思考。
青白江区现有5所技工院校及职业培训机构,年培训能力达4000人以上。同时,依托企事业单位建成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3家、市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家、市级劳务品牌培训基地1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家、市级首席技师工作室1家、区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家、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家。全区技能人才总量约3.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0.88万人。
一是整合培训资源,夯实人才培养主体。坚持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用工需求,狠抓培训机构建设。同时,制定培训管理制度,加强跟踪监管,确保培训者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二是创新培养模式,夯实校企合作基础。引导企业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加快企业后备技能人才的培养。推动技工院校、培训学校自主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定向为企业输送青壮年技能人才。近两年来,青白江区技工类院校先后为企业输送技能人才1000余名。
三是完善奖励机制,支持培养平台建设。以青白江区“人才新政30条”“产业英才引进计划”等多项人才政策为引领,深入推进全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为技能领军人才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交流平台,拓宽高技能人才成才之路,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效率。近年来,青白江区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获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市级首席技师工作室及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
四是鼓励竞赛练兵,促进良性交流互动。在企业中广泛开展百万职工技能大赛,组织参加省市各类专项技能竞赛,通过技能练兵、同场竞技,促进技术攻关、技能创新等交流互动,推动企业不断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一是技工院校供给技能人才的质量水平有待提升。技工院校普遍未能根据本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主导产业日臻成形的实际现状,及时调整优化专业设置,配套教师队伍建设,建立适应城市定位和产业规划的品牌培训体系,加之实训设施设备陈旧老化,导致培养的学生不能在短时间内成长为技能技术骨干。
二是企业自主培养技能人才的内在动力有待增强。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往往重使用轻培养,甚至只使用不培训,教育培训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大部分企业缺乏完善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激励等机制,无法激发工人学技术的积极性。
三是民办培训机构打造重点特色专业能力有待提高。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普遍办学规模较小、专业特色不突出,开设的培训专业“小而全”“散而杂”,品牌建设有待加强。
促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技工院校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研究确定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培养计划、研发课题。鼓励与企业共建专业实训基地,推行“校中厂”“厂中校”联合办学模式,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吻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一致、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对接,切实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健全激励机制,推动载体建设。企业要建立和完善技能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制度,对技能人才培育平台提供支持,为技能领军人才创造条件,推动技术技能创新成果加速传承和推广。
集聚优势产业,打造培训品牌。聚焦全区物流、先进新材料新能源、智能装备等优势产业,建立完善配套扶持政策,鼓励行业、企业、社会组织、个人举办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扩大培训规模,提升培训层次,提高培训质量,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打造区域培训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