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乡二元到群体三分:社区治理研究的新视角
——评高飞新著《“三元化社区”治理张力及其消解》

2019-02-18 19:38李雪萍
社会科学动态 2019年9期
关键词:范式城乡群体

李雪萍

回应现实是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区研究自吴文藻、费孝通老一辈社会学家引入中国以来,一直备受瞩目,成为社会学最为重要的学术资源之一。随着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区居民对于公共服务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如何化解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利益诉求与公共服务短缺之间矛盾,无疑是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研究视野上,既有研究更多关注城市社会牵引农村社区,对城镇化过程的逆反和倒转关注有限。从研究内容来看,既有研究多为单纯探讨类型化的制度形态,缺乏对于动态社区变迁的深入研讨。研究视角上来说,既有成果多是在“国家与社会”为指导框架下取得的,虽然形成一些很有价值的讨论,但令人满意的能够恰切解释中国本土社区变迁形态,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社区治理样态的深度研究并不多见。总体来看,已有社区研究成果多是城市社区与乡村社区各自为阵,很难把城乡社区视作整体,更多的研究关注矛盾分化,较少涉及整合建构。也就是说,无论是对于理论界还是实践界,“三元化社区”治理张力及其消解研究都是重要而急需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高飞副教授的新著《“三元化社区”治理张力及其消解》,在201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倒城乡”治理实践为场域,以“三元化社区”为表达载体,以利益群体与组织结构为论证视角,回应了城乡关系剧烈变化所引发的一系列冲突是如何形成的,什么样的社区治理模式是适合“三元化社区”等问题。这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城乡社会的整合建构以及对新近社区变化理解大有裨益。该书是一部以实践为导向同时兼具理论追求的佳作,具体特点和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本书作者另辟蹊径在“倒城乡”场域中重构了城乡社区合治的理论基础。本书的讨论是以“倒城乡”这一基本事实作为前提的。所谓“倒城乡”是指集体流动的主动选择,也是一种对城镇化过程的逆反和倒转。也就是说,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乡村社会始终作为行动的主体出现,而不是作为城市工业扩散的客体存在”。这一论断颠覆了“城乡二元”的对立,将城乡置于一个平等的对话层面之上,既突出城市社区的吸纳性,也凸显出乡村社区主体性特征。正如作者所言,“在村庄与城市并不是非此即彼、相互对立的两端。城乡关系之中,并不存在一个固化的结构模式,规定这种体制必须适用城市,那种体制必须在农村施行,两者之间并没有一个泾渭分明的界限”。城乡社区界限突破与交融是在动态中进行的,体现出来的不仅是城市对于乡村的吸纳与同化,同时也体现在农村对于城市制度的突破。因此,“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城乡社区合治也是未来基层社会的必由之路”。

其次,本书提出了“三元化社区”这一极富解释力的分析工具。不同于以往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城中村等以地域形态为标准划分的社区类型,“三元化社区”是以社区主体类型为标准进行界分的。“三元化社区”是指在户籍与村籍双重制度割裂下,在同一社区(村落或集镇)形成的具有明显区隔特征的本村人、本地人、外地人三个群体的社区,而且这三个群体在地位、收入、福利、居住上形成不同的体系,以至于在心理上互不认同。传统的二元结构分析和治理框架(如传统与现代、农民与市民、农村与城市、礼治与法治、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难以阐释“三元化社区”的问题。而“三元化社区”的概念,超越了以所在地域划分社区类型的常规方法,转而寻求一种更加具体且动态的划分。它以社区主体为划分依据,既“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治理初衷,也更加符合当下城乡合治的政策图景。以“三元化社区”为主线,作者论述了“三元化社区”治理情境、“三元化社区”外部紧张、“三元化社区”内在张力、“三元化社区”治理策略等。“三元化社区”的提出极富新意,也有较强的解释力。

再次,本书提出了富有创建意义的利益群体与组织结构分析框架,对理解当下转型社区治理难题具有显著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一方面,本书反思了“国家与社会”、“制度与生活”分析框架。作者认为,“‘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及‘结构互动’的理论基础决定了其对于微观审视的不足,难以对日趋开放、复杂多元的现代社区生活作出贴切回应”。而“制度与生活”分析框架强调“制度”与“生活”二者之间的持续互动,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国家自身变革与社会内部互动的复杂过程。但是,“就如国家与社会的分析范式一样,制度与生活的分析范式同样在操作上面临着挑战,落入了国家与社会分析范式的窠臼。换言之,制度与生活分析范式是一个比较好的理解范式,却并不是一个可操作的分析框架”。在理论研究的推进上,作者建构起基层社会治理的“群体与组织视角”。该视角认为:组织结构的更新严重滞后于利益群体的分化,这是社区治理乱局的根源性因素,社区治理的传统思维定势是“治理群体”。然而,事实上,组织是为群体提供服务的,如果以“既治群体,也治组织”的思维来重构社区治理模式,就应以多元化的组织方式来应对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和利益诉求”。另一方面,作为一项实证研究,作者有着扎实的经验支撑。在长达数年的实地观察和参与式研究中,作者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分析视角和研究工具。本书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出发,理论演绎严谨,经验素材翔实且富有新意。

最后,本书的研究方法也是非常值得称道的。本书作者从2011年起就在案例地区进行驻点调研,结合人类学田野方法和社会学参与式观察,前后历经数年,亲历和见证了案例地区的多次重大社区治理变革。对案例地区的主要领导、社区管理者、社区居民、外来人口等多层面、多主体进行了立体式、全方面的深度访谈,收集了大量的详尽资料,为论证本书的主题思想提供了坚实的经验基础。这一点在书中已经得到了非常明显的体现,书中数据佐证完整、信息呈现清晰,理论观点和经验材料相互印证。此外,书中提到的很多个案代表性强、故事鲜活生动,学理性与可读性兼具。如对 “外嫁女”权益纠纷的社会学解读;对于当地谚语“有车有楼不如有个农村户口”所折射出的“倒城乡”现象的关注等,无不体现了作者对于生活细节的把握能力和从日常实践中辨识学科问题的基本学术素养。

本书的出版是对作者数年来持续关注社区治理问题的阶段性总结和肯定,凝聚了作者的汗水和智慧。高飞坚持 “用脚丈量土地”,奉行“字字有来历,句句有依据”治学原则,该书的出版也让大家为他开心。自然,我们也建议作者如果有条件可以将此成果加以推广应用,尤其是用于帮助调研地区的政府相关部门,因为本书不仅是一部规范的学术力作,也是一部可以指导实践,帮助政府更好处理社区治理问题的佳品。

猜你喜欢
范式城乡群体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