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金庭镇景观保护和发展的文化基因研究

2019-02-18 18:18张梦莹马建武
城乡建设 2019年15期
关键词:宗族景观基因

■ 张梦莹 马建武

一、金庭镇景观的文化基因分析

(一)宗教文化基因

金庭镇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地处太湖湖心,洪涝历来是当地主要的自然灾害。原始古人类以渔猎为生,水给他们带来生存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和恐惧。从那时起,便开始有了与水有关的信仰和神话传说,如大禹治鳌妖、力镇湖妖的石公石婆、西湖寺的菩萨和平底螺、倪家坞里的渔祖庙、长寿寺里的坐韦驼等, 这些神话传说影响着当地宗教文化的发展,尤其是道教文化。金庭的禹王庙就是当地人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并祈求风调雨顺而建。清朝时期,当遇大旱大涝,常全乡出动,在禹王庙旁的天妃宫里举行盛大规模的娘娘庙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道教活动减少,但遇旱涝时,仍有居民会前往天妃宫遗址进香求雨。

(二)思想与制度文化基因

1.安居乐俗的人生观

自春秋至北宋,金庭人烟稀少,主要有渔民、僧侣、隐士等。他们自食其力、摆脱尘世、求仙问道、归隐自然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其安然自得,淡泊名利亦或是消极避世,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南宋建炎三年,大批北方人口随宋高宗赵构南迁。其中部分北方贵族为了躲避战乱陆续来到金庭隐居,这些南渡而来的贵族后裔,大部分坚持耕读并重,主张避世自安、自给自足。

2.宗族礼法制度

南渡而来的北方贵族,促进了当地人口的快速增长,先后在当地形成了八大宗族。至明初,金庭镇较大的宗族约有25支,大多重视血缘宗法伦理、崇尚礼制,主张家国同构,依传统建宗祠,修宗谱,出现了宗族文化空前繁荣的盛况。目前金庭的部分村庄还保留着受宗族制度影响的村落格局,但留存下来的宗祠已不多,其中以东村的徐氏宗祠最具有代表性。

3.“钻天洞庭”的生活观

明清时期,金庭宗族的发展达到鼎盛。地少人稠的社会环境使得大批居民外出经商,与东山商人形成了被赞为“钻天洞庭”的洞庭商帮。他们大多白手起家,鸡鸣赶市,行贾四方。由此体现了当时居民吃苦耐劳、勤奋节俭的生活方式以及敢于冒险、敢于承担的生活态度。

(三)生活与风俗文化基因

在乡村选址过程中,“天人合一”的风水观以及对自然本真的追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依地势而建,背山面水的村落布局。在生活上,当地居民因地制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日常饮食十分遵循自然规律,讲究时令。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金庭镇人地和谐的乡村环境、讲究细致的时令佳肴成为了当地的特色,深受大众喜爱。

受到南迁贵族和外出经商的影响,金庭镇历来注重礼制,且主要体现在遵循“六礼”的婚嫁、仪式繁复的丧俗以及各种各样的时令习俗等。其中以婚嫁丧葬最甚。传统婚嫁分为相亲、定亲、结亲三个过程,每个过程都十分的讲究。当代虽已无花轿,拜堂等旧俗,但定亲、嫁妆、酒席以及新房布置等皆从简保留,其中以结婚当晚的“陪独桌”最具特色。旧时的丧俗往往要举行十多个仪式,十分追求阔气和场面。如今丧事虽从简,但在丧礼上通过请奏乐、做法事、放颂经录音等来增加气氛的现象已十分普遍。

(四)产业文化基因

四面环水的金庭镇属北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且无霜期较长。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得金庭素有“月月有花、季季有果,一年十八熟、天天有鱼虾”之美名,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花果、碧螺春茶以及水产文化。作为太湖中的岛屿,金庭镇的水产资源相当丰富,除了一年四季不断的鱼虾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水生植物,如太湖莼菜、菱、茭白、莲藕、茨菇等。水产的捕捞和食用十分讲究时令,有谚称“正月塘鳢肉头细,二月桃花桂鱼肥,三月甲鱼补身体,四月鲥鱼加葱须,五月白鱼吃肚皮,六月鳊鱼鲜如鸡,七月鳗鲡酱油焖,八月鲃鱼要吃肺,九月鲫鱼要塞肉,十月草鱼打牙祭,十一月鲢鱼吃只头,十二月青鱼要吃尾”。

二、金庭镇文化基因的物化表现

(一)村落选址

金庭镇的山体大致为东北至西南走向,村落的选址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的同时,又受到当地风水文化、宗族文化、生活习俗以及生产方式的影响,大多背山面水,依山势而建。

(二)街巷布置

受自然环境、水文化以及生活习惯等影响,金庭镇村落的道路往往沿河而建,其布局以传统的街-巷-弄格局为主,主要有鱼骨状和棋盘状两种形式,且普遍偏窄;街巷空间内主要包括石板路、明沟或暗渠、拱门、小桥等要素。当代私家车的普及以及旅游业的发展,部分村落的传统的街巷因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而遭到破坏和整改。

(三)公共空间

在金庭镇的村落里,大树(古树)、古井、池塘、店铺、码头、宗祠或寺庙前的空地都可以作为公共空间,这些与当地的传统文化有着紧密联系的公共空间,通过街、巷、弄自然地串联在一起,没有明确的界限,使得空间秩序连贯,整体氛围和谐。其中大树、池塘、店铺、和码头等空间节点主要供日常生活使用,空间布局更容易受到生活观念和风俗文化的影响,而宗祠和寺庙前的空间通常用于一些宗教仪式,则受宗教、礼法制度的影响较多。随着电视机和网络的普及,以及乡村人口的外流,公共空间日益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四)建筑景观

现存的传统建筑包括寺庙以及明清时期的民居和宗祠,建筑的选址要求、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都充分反映了风水文化和宗族文化的作用。除此之外,建筑的装饰主要包括雕刻和苏式彩画,其中雕刻以木雕、砖雕和石雕为主,题材包括人物、花鸟、鱼虫、书法等,均体现出宅主的价值观和生活观以及对美好事物和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今金庭镇乡村中的民居大多为上世纪90年代至今建造,虽继承了传统的选址文化,但新时代下的建筑风貌与旧建筑形成了一定的冲突,造成了参差混乱的建筑景观风貌。

(五)农业生产景观

金庭镇的农业生产景观的变化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受到当地人生活状态和生活追求的影响。目前,金庭的产业以旅游业带动果花果产业为主,整体上水稻、油菜耕作面积减少,而乡镇西南部的茶产业、花果产业种植面积显著增加,其中花果产业主要以枇杷、杨梅、柑橘为主。而近几年渔业的发展,受太湖保护的制约,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三、金庭镇景观保护和发展的启示

(一)金庭镇景观保护和发展的目标

1.在金庭镇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和修复,应在保护景观历史风貌的同时,注重其周围景观环境的整体打造,提升整体文化氛围。

2.文化景观进行保护的同时,尤其是古民居和街巷的保护,应在挖掘其保护价值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赋予其新的功能,尽量避免博物馆式的保护模式,使之脱离居民的日常生活。

3.村镇中居民的生活生产场景本身就是村镇景观的一部分,因此在对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过程中应注重这类动态景观的保护,密切关注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及时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设施。

(二)金庭镇景观保护和发展的思考

1.文化基因的优化

对于影响较大的文化基因,采取优化发展的方式,使其得以强化和凸显。比如,针对金庭镇的产业文化基因,可以在优化农业景观的基础上,增加服务于农作和参观的基础设施,使景观功能更加完善;针对乡村生活文化基因,可以结合当代需求,利用景观优化或重塑乡村公共空间,在唤醒当地人的记忆同时,成为展现乡村文化的“窗口”。

2.文化基因的隔离

对于重点保护的文化基因,采取保留和隔离的方式,必要时进行科学修复;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对个别文化基因进行提取和复制,从而形成地区特色。一般用于传统建筑文化基因的保护,可以利用植物、水体等对重点保护区隔离,除此之外,通过对传统建筑的形式、部件、图案等物质文化进行提取,将其作为周边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元素,从而形成统一协调的整体风格。

3.文化基因的嫁接

对于逐渐被时代淘汰的文化基因,可以根据当代的需求,采取植入和嫁接的方式,使其得以转型。

生活中的传统工艺文化基因,一方面可以将其文化内涵、工艺手法植入到景观小品的设计中,另一方面,可以将文化基因与旅游嫁接,以动态景观的方式得以呈现。

猜你喜欢
宗族景观基因
魏晋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
景观别墅
Frog whisperer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79首同名民歌《放风筝》的宗族关系
创新基因让招行赢在未来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