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翔
穿过阴暗的大堂,走进陈旧的电梯,快递小哥心里暗想,大周末的订23份餐,这是不是个山寨的城轨协会。
门铃响起,阳光里走来一批年轻人,小哥如释重负,“你们订的吉野家吗?这是在加班呢?”
北京展开幕前最后一个周日,项目组23罗汉,最后一次工作会开到13点半,下午还要去展场踩点儿,每个人行色匆匆、一脸倦容。3天之后,1+24场论坛中的第1场分论坛就要开启,4天之后,北京展正式开幕。倒计时了,未知的状况还有很多,大家扒下两口双拼饭,赶紧起身忙事情。
也有人是淡定的,王博在PPT的最后一页上写道:以工作导向工作,以胜利思维胜利,2019必胜。
冷餐会没吃饱,宋会长转身拉着仲总下了面馆,刚发了条微信晒晒面条,即被呼叫――主论坛彩排,展馆一小时后要关门下班,主持人必须走场。“吃面都不给时间”,宋会长心中暗想。
这是7月24日的夜晚,热,让人想起黑泽明电影中那种“天热+心急”。等大家到了8A馆的主会场,冷气关着、聚光灯开着、试音话筒时高时低响着,那种热就快把心热焦了。第一次将开幕式和主论坛移入展馆,除了要搭建舞台、灯光、音响、LED,一桌一椅、一水一茶全需要自备和安排,第二天一早,还有个500人扫码进场直到落座的大考验。
正忧患着,拉闸了,展馆准时清场。第二天七点再来吧,九点开幕。
就这样迎来北京展前夜,钉钉工作群“北京展备战”上,各组留下这样的工作汇报,“展览组:1-5号展馆搭建基本完成,但各种情况层出不穷,问题较多,目前还在补漏中“;“论坛组:标准年会、城轨云论坛、5G论坛、会长办公会、冷餐会完成。开幕式主论坛基本走完彩排,摇臂因为设备原因未彩排。展馆闭馆,桌签未制作未摆。明天嘉宾入场、展馆门口入场至关重要。签到至关重要。”
25号14:30,巡馆准时开始。
黄崇又穿起他标志性的蓝衬衫,再次做起“黄导”。虽然几乎一夜未眠,但他精神焕发,微笑着穿梭在“长枪短炮”之中,引着包会长和各大会长在各展位间穿行。作为现场总指挥,他心中暗喜“终于开始巡馆了!”
一年一度巡馆之际,意味着各项工作业已落位、一切运转正常;那是新朋老友相聚的时刻,是领导与企业畅谈的时刻,更是展会进入高潮的时刻,那谈笑间的种种景象,也正是展会筹备者最大的享受。
写这篇文章,是应杂志所邀,针对去年10月柏林展归来所写“柏林展的片断与北京展的新篇”一文再续新言,但回顾一下刚刚结束的北京展,才发现我们并不象柏林展那么从容有序,反而是一个从忐忑、紧张、焦虑直到释怀的过程,为什么能释怀,洽是因为新篇。
论坛与展览同入展场是北京展全新的一页,1+24场论坛以及多场现场研讨会,令北京展不仅有“面儿”还有了“里儿”,内外兼修,顿时立体。
论坛方面,协会所有分支机构均上阵担纲,显示出强大的内容能力和嘉宾资源;在聚集行业热点的同时,北京展组委会也特别邀请了分支机构之外多家合作方,推出了跨界和小众的主题,包括企业社会责任、工业设计、车站空间设计、设备监理等,同样受到观众欢迎。另外,由协会培训部负责的共计四场人才论坛,场场精彩,证明了同一专业多场论坛的可行;而两场青年论坛,首次将主题转向了人,19位“80后”,个个自带流量,为北京展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论坛品牌。
展览方面,今年首次引入清晰的五大展区概念,同步规划九大主题馆,令专业内容与大众内容得到有效布局。在最后一天周六的展览日,我们欣喜地看到众多亲子观众,更有很多城轨人带着小孩来逛展,这是以往难得见到的情况。
媒体方面,今年引入所有场次的直播,并利用微信小程序实时上传图文。新闻中心里,每天忙得不可开交,而视界轨道栏目,随着直播和现场采访,再次成为北京展的热门。
还有专业观众的邀约组团、大众观众的巡馆互动,还有北京展IP土拨叔的推出,等等。
所有这些新篇,都指向了“会+展+媒+互动活动”的北京展新模式。北京展学习着柏林展,从2019开始迈向专业化、国际化,但北京展是不是要成为中国的柏林展呢,这还是一个课题。不管怎样,北京展是多元的、开放的,是属于轨道的,这个开始于2013、连续于2017(一年一展)的年轻展览,在一个强大的协会主导下,在一个年轻团队23位主力的操持下,在中国城轨运营50年的时候,交出了一份新答卷。
这不仅仅是北京展的新篇,实际上整个行业都在日新月异,37城、6126公里里程、几十万从业者共同托起了一年一度的跨越和进步,当2020来临,不论是7月的北京展还是9月的柏林展,都将是全新的气象万千。
去年就曾写道:一个展览的成功与发展,既需要身在其中者的专业努力,更需要全体相关者抱薪拾柴。
好了,北京展、柏林展,明年见。